回到升州的時候,長安農務司的勸農使也到了。
帶來一蓬白花花的東西。
正是李晔尋找的棉花。
早在的漢代,就有過棉衣的記載,武帝末珠崖(海南)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
廣幅布便是棉布,南方早有種植。
南北朝時,棉花随着天竺僧人一同傳入北方。
唐代禦寒,達官貴人用毛皮絨被,百姓用柳絮和蘆花填充被褥。
毛皮太貴重,普通百姓用不起,而柳絮和蘆花的保暖性可想而知。
這個時代棉花的價值還沒有被發掘出來,而糧食産量的壓力太大,耕地緊張,所以才沒有大規模種植。
百姓在苛捐雜稅之下飯都吃不飽,當然不會種棉花。
曆史上真正的推廣開來,還是朱元璋強制下令。
不過對于李晔來說,并沒有多大壓力。
皇莊掌控大量土地,一聲令下,就可以大規模種植。
所以李晔對土地的渴求是無限的。
後世華夏最大棉花産地在哪?
毫無疑問在西域。
這也成了大唐西進的理由。
而棉花一旦推廣開,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遼北漠北的苦寒不再那麽難熬。
大唐将士可以攻陷更寒冷更遙遠的土地。
當然,現階段天下初定,大唐的底子太薄,還是以占城稻的推廣爲先,穩定桑田的産量,等到糧食儲存到一定的量級才能在中土種植。
什麽事都要分清主次。
飯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朕給你們農務司記一功。”李晔欣喜道,“朕給你們在渭北開十頃田地選育良種,以作日後之用。”
勸農使得了賞賜歡喜而去。
李巨川也是認得棉花,“此物可紡布,比絲綢錦緞低廉,商利不大。”
李晔笑道:“朕得此物,遼東便永爲大唐之土!”
李巨川不管懂不懂,還是一陣馬屁拍過來。
進入冬季,江南依舊氣候溫潤,遠沒有關中苦寒。
水鄉的柔情在冬日也不曾散去。
升州自古便是江南形勝之地,自孫權在此建都起,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建都于此。
隋唐屬于北方政權,爲了壓制南方,刻意經營江北的揚州,但依舊無法壓制升州的地理優勢,自楊行密崛起以來,升州遠離江北戰火,又被大唐和平接收,十幾年來,漸漸重現當年六都時的風采。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李晔在此頗有樂不思蜀之意,既然成了大唐五都之一,再叫升州肯定不合适了。
升州的格局早已超過一州的建制。
李晔改回江甯府,又把幽州改爲北平府,廣州改爲廣興府。
如此又住了一個多月,新的一年迎面而來。
沿海形勢頓時緊張起來。
福建王氏的戰場在東海越來越活躍,數不清的官船商船從廣東、廣南運送稻米至登萊、熊津。
倭人也感到來自海上的強大威脅,但醍醐倭王仍在醉生夢死當中,不理政務,朝中貴族皆以“風雅”自居,自然不願理會刀兵之事。
藤原忠平長于文章,政治上的建樹則善乏可陳,軍事上更虛弱無力,隻下令沿海加強防禦。
倭國本就是一島國,要設防的地區太多,肥前、薩摩、日向、土佐、阿波、紀伊等西海道、南海道皆受侵襲。
地方趁機誇大受害程度,向倭朝要錢。
到處都在喊狼來了。
久而久之,倭國朝廷也就習以爲常,向大唐派出使者詢問情況,請求約束福建王氏。
地方豪強倒是清醒,積極備戰,招募武、士,訓練民夫,數次擊退王氏麾下的海賊。
春暖之後,海面一改常态,變得平靜下來。
卻是狂風驟雨前的平靜。
倭人朝堂喜不自勝,以爲是大唐朝廷起了作用,正商量着重新委派遣唐使。
李晔接到隐藏在王審知海賊中皇城司的密報,對倭人的戰力做出了評估。
特别提到武、士,雖身軀矮小,卻躍馬突前,騎射不俗,悍不畏死,頗有戰力。
不過也隻是相對于王審知的海盜而言。
與唐軍武贲仍有不小差距。
在戰術層面尤爲落後,大多是武、士策馬沖鋒在前,民夫持竹矛長弓緊随其後。
若是一擊不能破敵,往往就會自行崩潰。
打仗也是需要技術的,戰術思想不斷更新,倭人兩百多年沒有大戰,最多也就是争奪地盤的村戰,自然跟不上時代。
當然,倭人非常擅于學習。
學習大唐的典制、兵制,平安京就是不由桓武倭王效仿隋唐長安和洛陽建造的嗎?
均田制、租庸調也被一并抄襲。
就連刀劍也是模仿唐刀。
除了擅于學習,倭人的适應能力相當之強。
曆史上,忽必烈第一次征倭,倭人措手不及,被殺得屍橫遍野,但受制于山地地形,沒有深入腹地,打不開局面,就這麽稀裏糊塗的被飓風一鍋端了。
然而幾年後的第二次伐倭,倭人已經适應了蒙古人的淩厲攻勢,與元軍打的有來有回,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飓風又端了元軍的船隊,沒有後勤,沒有退路,元軍軍心一落千丈,被倭人剿滅。
密報還對倭國朝廷軍做出評價,大多是些懶散農夫,盔甲不全,兵器不修,鬥志松垮,屬于海盜們最喜歡捏的軟柿子。
也就是說,大唐面對的敵人隻有地方松散的豪強勢力。
倭國朝廷能不能在雷霆一擊中反應過來還是兩說。
武、士是他們抵抗的主力,但過于松散和單薄。
這玩意在後世吹上了天,但在這時代,武勇屬于大唐将士。
大唐三百年,就是一部戰争史。
那一代沒有血腥的厮殺?
靈武牙将史敬奉兩千五百騎兵破十六萬吐蕃大軍于鹽州城下。
郝玼百餘騎常深入吐蕃境内,刳肉剔骨,吐蕃小兒不敢夜啼。
到了唐末,更不用多說。
名将雄兵比比皆是。
武勇都是從戰争殺掠中磨砺而出的。
進入二月末,江南水暖,福建大軍悉數出擊。
東海之上旌旗蔽日,帆樯如雲,舳舻千裏,王審知親自領軍,千帆乘風破浪而去。
與此同時,萊州也是如此,顧全武的戰艦枕戈待旦。
劉知俊的兩萬天策右軍悉數登船。
大戰的氣息彌漫在東海之上。
李晔在江甯府安心的等待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