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消弭之後,關東的生産力便爆發出來。
淮南、江西、浙東、荊襄、山東成了大唐産糧重地,老天爺這兩年也給面子,風調雨順,農社、皇莊組織開墾,糧食産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此言不虛。
唐末的各種矛盾都得到緩解,土地被釋放出來,大量一貧如洗的百姓分得土地。
如果勞動力富足,還可繼續開墾。
新開墾的土地免賦一年,在官府開具田契之後,就成爲自己的财産。
而原本屬于兵頭的土地,全部被收入皇莊之中。
退役或者傷殘的将士,可在皇莊、農社中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盡管被清流們說成是與民争利,李晔也堅定的推行皇莊制,這是大唐的基本盤,即便不收稅,也能保證唐軍的口糧。
張承業建議恢複運河,重建義倉體系。
自秦漢以來,便有國家糧倉,隋唐更是注重倉儲,瓦崗寨能崛起便是占領了大隋的黎陽倉,然後招兵買馬。
目前而言,整個京畿地區人口四百萬上下,隻要不出現持續性旱災,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還有南陽平原、興唐府、漢中三地的支持,每年還能存下十萬石糧食。
當然,僅僅是目前,長安是大唐帝都,每年都在吸納各地人口。
不算興唐府、陝虢、唐鄧、朔方,李晔預計關中人口承受的極限差不多是五百萬左右,超過這個數字就要出現各種矛盾。
靠淮南、江南輸血,也不是長久之計,一旦中原、荊襄發生動亂,關中就會出現饑荒。
李晔覺得差不多考慮營建燕京了。
曆史的發展總是充滿必然,自唐以後,中土王朝東移不是沒有道理的。
關東的發展超過了關中,若大唐自封于關中,那就真是跟天下大勢過不去了。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過長安作爲帝京的存在,仍有重大意義。
關中不可棄,河隴不可棄,西域更不可棄。
“修糧倉就不必了,勞民傷财,大河南北的糧食向幽州囤積,長江南北的糧食向長安、洛陽輸送。”糧食豐足,人口自然就增長了。
這麽多年的鼓勵生育,蜀中、荊襄、關中三地最先迎來人口爆發。
大量十幾歲的少年、青年成長起來。
隻要在官府登記,便可減免一成的田稅,領一頭豬仔或者羔羊,這令很多人家都願意生養。
在古代沒有嬌生慣養,長到五六歲就是家中的勞力。
河隴畜牧業的發達,令中土也享受到好處,每年有耕牛和驽馬通過農社輸送到中土,關中的普通百姓家也能見到馬匹,關中百姓買不起耕牛,可以到農社租借。
除了耕牛,鐵制的農具也投入使用。
減輕了農人負擔。
以前沒有耕牛鐵犁,一個三口之家能耕種二十畝就是牛人了,有了工具,能耕種五十畝。
李晔解放生産力,也最大程度釋放民間活力,百姓可随意經商,除了天賦,地方官府不得随意征收雜稅。
苛政猛于虎,苛捐雜稅能令無數人家破人亡。
文人們好不容易登上舞台,自然會珍惜自己的前程,除了背景深厚的世家文人,寒門子弟與武營子弟都還算清廉。
皇城司就像一把懸在他們頭頂上的利劍。
皇城司與宣教司的觸角也延伸到地方,知縣、知州們不再是土皇帝。
李禔檢舉裴庭、裴寬,也算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裴家人都保不住,更何況其他人?
沒有戰争與苛政,大唐總體上是欣欣向榮的局面。
周邊各國都遣使來朝,倭人重新派了遣唐使。
作爲後世人,李晔心中始終有過不去的坎。
倭人的來意也并不單純,告了王審知一狀,說王審知夥同海寇,劫掠九洲、四國等地,擄掠人口、金銀,罪惡滔天,罄竹難書,要李晔嚴加懲辦,還遞交了醍醐天、皇的國書。
言辭倒是恭敬,但恭敬中又能看出些許傲氣。
此時的倭國正處于平安時代,吸收了三百年大唐的文明成果,國力得到長足進步。
李晔是天子,小本子自稱天、皇,這不是白占便宜嗎?
也足見他們的狂妄。
倭人來之前,應該是做足了功課,知道王審知屬于地方割據勢力,跟大唐有本質矛盾,來個借刀殺人。
倭國使者的到來,也将倭島納入李晔眼簾中。
西方能從内卷的循環中脫穎而出,是因爲他把目光放到了海洋。
大唐若想從内卷的怪圈中走出來,必須看向海洋。
地緣态勢上,倭島自古至今都是華夏的絆腳石。
倭人向北,可以半島爲根基,圖謀遼東。
倭人向南,便是中土最膏谀的腹地。
李晔的大唐陸權也要,海權也要!
也許這代人無法完成,但李晔要把基礎打起來。
其實一個國家能走到什麽高度,關鍵在第一二代引路者的眼界與水平。
趙大玉斧一揮,這不是我的,那不是我的,雲南、安南全都不要,朔方、河隴也沒了。
趙二搞暗鬥搞女人,個中翹楚,其他的就算了……
所以,李晔個人覺得漢武帝算是天縱奇才了。
至于倭人使者,李晔交給李巨川處理。
眼下,李晔關心的唯一問題就是顧全武的海軍了。
未來能不能和平解決福建問題,就看他給不給力了。
甚至以後進攻遼東,他這一路水軍作用也非常重要。
隻要能提升戰鬥力,朝廷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浙東宣教司的評價是初具其形。
幾場剿滅海寇的戰鬥,打的有聲有色。
華夏有近兩萬裏的海岸線,盡管曆代王朝都忽視海洋,但沿海百姓卻重視,唐末大亂,不少人出海讨生活,海面上飄着的其實大部分是中土人,還有半島人,以及大食人。
除了顧全武,李神福也在萊州組建海軍。
以備征伐遼東之用。
阿保機或許意識到時間的急迫性,開始猛攻渤海國。
這一次再無保留,連漢人也投入攻城之中。
扶餘城搖搖欲墜。
大諲撰征發全國青壯,向北方深山老林中的靺鞨求援,也向大唐求救。
渤海國也是靺鞨人建立的國家,跟大唐淵源甚深,高句麗倒了,獲益最大者其實就是靺鞨與契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