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今皇帝分兵剪我羽翼,我軍固守汴梁,自取死路也,将軍當趁其不備攻其之虛,以解當前困局!”很久不露面的李振出現在城牆上,對王彥章道。
王彥章能在梁軍中崛起,一方面是他的武勇,但這個時代武勇的人多了去,被埋沒的不在少數。
另一方面則是敬翔、李振的大力推薦。
所以,李振對王彥章是有恩的。
敬翔長于政務,李振擅于謀略。
敬翔忠于朱氏,李振卻對朱友貞失望透頂,知其聽不進自己的謀劃,所以直接跟王彥章建議。
王彥章深以爲然,主動防守與被動防守差别很大。
但凡一個優秀的将領都知道其中的差别。
“皇帝二十萬大軍攻我,自以爲天下大勢水到渠成,必有輕我之心!”
兩人剛剛說了幾句話,張漢倫領着幾名随從搖頭晃腦的來了。
兵權雖在王彥章手中,但朱友倫并不放心,派張漢倫爲監軍。
李振一出現在城牆上,張漢倫聞着味兒就來了。
趙岩和張氏兄弟要上位,左右宰相敬翔、李振就是絆腳石,朱友貞疏遠敬翔、李振、寇彥卿等人,正是因爲聽信了他們的讒言。
王彥章故意壓低聲音道:“待某擊退唐軍,必清君側。”
王彥章數次在公開場合說類似的話,早落入趙岩等人耳中。
趙岩也曾公開說,甯願死在唐人晉人刀下,也不願死在王彥章手中。
若不是敬翔極力周旋,梁國文武自己就互相對砍起來。
矛盾既然存在,絕不會輕易調和。
隻因唐軍兵臨城下,才暫時隐忍。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朱友貞的暗弱,既沒有朱溫的狠辣,也沒有朱溫的眼界。
汴梁城南,唐軍大營,皇城司送來河北最新戰報。
段凝如曆史進程上的一樣,投降了李存勖。
梁軍在河北最後的有生力量喪失,博州朱漢賓也投降了,衛州張漢傑心膽懼喪,棄城走河南,河北全境除了成德王镕,全部爲李存勖所得,又新得平盧鎮,聲勢高漲,引雄兵十三萬,屯守澶州,隔黃河而南窺汴州。
天佑十年九月,河東大将李嗣昭進兵黎陽,離滑州隻隔着一條黃河。
李嗣源騎兵急奔濮州。
此時滑州、濮州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大唐手中,兩地在大河之南一左一右牽制澶州。
若落入李存勖手中,就與衛州三點一線,刀鋒一樣懸在汴梁頭頂上。
這樣的地緣态勢,李晔如何能安心攻打汴梁?
萬一李存勖來個背刺……
李存勖是個徹頭徹尾的軍事冒險者。
好在河北争相投降李存勖時,山東、中原之地,也開始向大唐投降。
天佑十年九月,梁武牢關一萬梁軍兵變殺防禦使向劉知俊投降。
曹州刺史王鶴倫向高行周投降,因此高行周能先李嗣源一步兵臨濮州城下。
唐晉的争奪越來越明面化。
天佑十年十月,劉知俊在消化武牢關梁軍之後,陸續攻陷了河陰、陽武等地,屯兵于延津,抵消了衛州對汴梁的壓力。
李嗣昭先一步渡過黃河,進兵滑州。
但遭到了黃文靖的頑強阻擊。
皇城司虞侯杜蘊試圖勸降黃文靖,被其斬殺。
滑州本就是他駐地,城内士民皆聽他的命令。
李筠大軍到來,數次攻打,滑州城屹立不倒。
濮州的消息更加惡劣,濮州刺史華溫琪直接向李嗣源投降。
此人原是黃巢亂軍,後投靠朱友裕爲小校,漸升爲馬軍都将,朱友裕早死,沒有靠山的華溫琪便貶到濮州坐冷闆凳,現在反而成了南北局勢的關鍵點。
李嗣源入濮州,自此,晉軍在河南有了第一個據點。
高行周屯于鄄城,阻遏晉軍南下路徑。
李晔也算看出來了,這些黃巢遺部,大部分都跟大唐有深仇大恨。
朱溫就是靠他們起家的。
不過滑州、濮州一個不在手上,令李晔有些心煩意亂。
特别是李嗣源占據濮州之後,晉軍在大河之南有了據點,随時可撲到汴梁城下。
如果此時李晔先翻臉,就會面臨澶州李存勖、平盧周德威的兩面夾擊。
這種情況下,汴梁肯定不能貿然攻打。
王彥章防守的滴水不漏,楊師厚幾次小規模的試探性攻城戰,皆被其擊退。
有時候李晔有種全軍壓上猛攻汴梁的沖動,但還是忍住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沉住氣。
“陛下不妨斥問李存勖陳兵澶濮是何用意!”周雲翼建議道。
李晔略一思索,搖搖頭,“李存勖有一百種方法回複我們,此舉不但不能震懾他,還會讓他覺得我們軟弱。”
如果唐軍單獨對陣晉軍,李晔沒有任何理由虛他,如果沒有李存勖和河北虎視眈眈,李晔可以從容攻陷汴梁。
現在是面對兩方,不得不謹慎。
眼下的局勢跟當年太宗攻打洛陽更複雜,王世充與窦建德都是明面上的敵人。
而居心叵測的李存勖是明面上的盟友。
手上提着十幾萬把刀子,你猜他想幹什麽?
肯定不是來幫忙的。
一想到幫忙,李晔靈光一閃,“诏令晉王李存勖南下合擊汴梁!”
李存勖老拿着刀子在背後晃蕩也不是個事,還不如弄到眼皮子下,自己二十萬大軍,如果有必要,一聲令下還能再起二十萬人,到時候一半盯着李存勖,一半攻打汴梁,豈不快活?
“陛下妙計!”周雲翼腦子轉的也快。
與其遮遮掩掩,還不如挑明了。
聽說你李存勖也想要汴梁,那就一起來啊。
李存勖唯一的優勢就在陰仄仄的跟在屁股後面,不知道想幹啥。
“先不要高興,此計雖妙,但李存勖不一定會來。”
他若來了,證明大唐與河東有和平演化的可能,他不來,就說明最終的問題隻能用刀子解決。
正在李晔沾沾自喜的時候,帳外喧聲震天,馬蹄聲踏的地面都震動起來。
營外一片混亂。
過了一炷香才有斥候進來禀報,“梁軍沖陣,破我西面輔軍三營,柴将軍正領軍追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