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天峁書院外,整齊的讀書聲自院中傳出。
劉老爺穿藍染立領大襟長衫坐在石亭,神色苦悶地端起長杆煙鬥吃了一口,伴着口鼻噴出煙霧發出歎息:“兵荒馬亂。”
劉承宗侍立一旁,聽陝西數一數二反王頭目的老爹,發出這樣的感歎,隻覺格外諷刺。
或者說鑽天峁本身存在就是諷刺,這的學堂,比過去黑龍山族學的規模還大,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峁上,有整個大明最大的流賊書院。
但凡是讀過書的劉家後生,都能在這找到一份教書育人的工作,八間開蒙學堂,可供一百六十名學子開蒙。
要不了多久,這幫賊卒子就可以滿口之乎者也的去搶劫了。
楊鼎瑞坐在側面,用細絨布仔細擦拭玳瑁眼鏡,邊擦邊道:“朝廷命各地奉檄勤王提兵入衛,獅子是怎麽想的?”
劉承宗正看着遠處出神,那邊小十六端茶水走來,跟書院裏傳出讀書聲保持同樣的韻律搖頭晃腦。
他轉過頭道:“先生,我覺得檄文與我無關。”
皇帝再怎麽下诏傳檄,也輪不着他去入衛。
獅子怎麽想,皇帝也不在乎。
小十六過來把茶水放在亭中,被劉承宗揉了揉腦袋。
這小東西的日子過好了,腦袋上短毛長得也好,又黑又亮,身上也幹淨許多,再不見過去滿頭虮子蛋的模樣。
楊鼎瑞端起茶碗吹了吹,笑道:“檄文與你無關,但延邊五鎮巡撫總兵都當領标營入衛,陝西沒什麽精兵強将了,如今就看你怎麽想。”
他放下茶碗道:“趁勤王軍入衛,南下持鄜州、西出攥慶陽,北面駐綏德,延安府就安全了,待來年入衛邊軍返回,在延綏大做一場。”
有鄜州在手,才有南下耀州、兵出慶陽的路,而慶陽安全,子午嶺這條由固原向延安進兵的必經之路就握在手中,有個戰略縱深。
耀州地屬關中,那邊幾乎未受旱災影響,綏德州則是真正的北大門,能把延綏鎮邊軍鎖在外面。
思路挺好,但劉承宗歎了口氣,坐在亭邊問道:“先生,明年還不下雨呢?”
安全、地盤,都建立在能種地的條件下,劉承宗如今隻占領王莊,不是因爲那有王莊堡。
堡壘無非看着高興,每天在石頭堡子裏睡醒,能給自己提供一種無與倫比的安全感。
實際上住在石頭堡子裏,和住在紙糊的房子裏沒什麽區别。
不争一城一地,則可運動消滅官軍主力;隻盯着一座堡子,那就是給自己尋了一塊堆滿石頭的墳地。
而是因爲那在杏子河流域,水流充足水利良好,能種地。
他們表面上取了朝廷的延安府,實際上能利用的土地還不到半個縣。
地盤都是假的。
隻有旱災是真的。
趁楊鼎瑞與劉向禹沒說話時,劉承宗搶先道:“入衛不會順利,否則我還真想讓楊彥昌帶兵入衛,看看東虜。”
劉承宗用‘看看’這個詞,讓楊鼎瑞和劉向禹面面相觑,劉向禹問道:“東虜有什麽好看的?不會順利,又怎麽說?”
劉承宗不知道該怎麽解釋。
另一份記憶裏的大明,就算沒他做出這點微不足道的貢獻,也會在崇祯十七年完蛋。
東虜不一樣,東虜才是他最大的敵人。
他搖搖頭,直接略過父親前一個問題,伸手在石桌上畫着圈道:“我能動的糧食,應該不比各地入衛部隊能動的少,我是真想過讓楊彥昌帶兵入衛,可算來算去,我的隊伍不論如何都會斷糧。”
他用手指蘸着茶水,在石桌上畫出長城沿線的道路方向,點下一座座邊堡,道:“陝西官軍入衛,走邊牆最近最快,從延綏鎮出發是三千裏,固原甯夏四千多,臨洮甘肅六千裏,近得走一個月、慢得走兩個月還到不了。”
劉承宗越說臉上越嚴肅,他是真爲朝廷心塞,擡起一根手指道:“三邊五鎮,哪怕一鎮出兵五千,那也是兩萬多人,邊牆的軍堡如能供應六百人一個月頓頓飽食的兵糧,我跟兄長還用回家?”
這就是一道簡單的計算題。
軍堡供不起六百人一個月吃飽,自然也供不起兩萬人吃一天,換句話說這些入衛軍隊,會在兩個月時間裏依次吃光長城沿線所有軍堡的存糧。
前面有的吃,後面沒得吃,況且在有的吃和沒得吃之前,還有人家讓不讓他們吃的問題。
這場勤王之戰會打成什麽樣,劉承宗不知道,他相信邊軍的忠誠與素質,即使面臨再大的困境,也依然會有好漢沖破艱難險阻,在北直隸爲皇帝效力,義無反顧與東虜血戰。
烏泱泱的勤王軍擠進京畿,比起逮住東虜血戰,找口飯吃更難。
劉承宗用言語在勤王與血戰之間,描繪出一場可怕的死亡行軍之路。
劉向禹和楊鼎瑞沉默了。
劉承宗無力地歎出口氣:“皇帝爲啥要傳檄各地勤王呢?他知道個屁!”
皇帝不知道對戍邊将士來說,勤王這個詞意味着多大的榮譽,不知道皇帝在将士心中有多受尊崇。
更不知道,自己一句言語,會給那些忠誠于他的人帶來多大災難。
他也不知道,人要吃飯。
他知道個屁。
劉承宗突然問道:“大、先生,你們覺得,劉承宗這個名字,夠響麽?”
二人不知他怎麽突然問起這個,楊鼎瑞問道:“怎麽了?”
“朝廷勤王軍,行軍路上逃兵不會少,他們不敢歸伍,若知道我,會不會到我這來啊?”
劉承宗用手端着下巴摩擦,看向父親與老師:“我是不是該派人接接他們?”
這其實是個挺異想天開的事。
偏偏仔細想想,好像很有可操作性。
别管山西的、延綏的還是固原的,至少在這三鎮,邊軍或許都已對劉承宗這個名字有所耳聞。
三鎮各五千人上路,路途遙遠還兵糧不足,每路逃個三五百人不算誇張。
這些逃兵能往哪跑?
要麽占山爲王,要麽就到陝北來,尋大頭目投奔。
這些大頭目裏,哪個最得軍心?
算來算去,劉承宗覺得這千把号人,至少該有一半來投奔他吧?
楊鼎瑞先前沒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這會一想,擡手拍在石桌上,險些把茶杯蓋震掉,道:“獅子,讓楊彥昌跟着吳自勉去吧!”
“他?前幾天剛聽說自己名字傳到延綏鎮,就跑去杏子河隻差給我磕頭了,讓他去勤王不得吓死。”
其實真要說,劉承宗認識楊彥昌也很久了,知道那不算膽小的。
隻是偌大個延安衛,楊彥昌本身就是個承襲官職的試百戶,手下沒有根基,升官後連侍奉自己的小兵還鐵了心跟着劉承宗。
易地而處,劉承宗對率軍勤王這事也抵觸。
一個人但凡能指揮倆人,自信蹭蹭蹭地就往上漲。
可連指揮自己的能力都沒有,人哪裏還會有自信。
該跑的時候,手下千戶任權兒一拔刀,兩邊衛軍一架:不許跑!
命就扔那了。
這誰不害怕。
“讓他跟着吳自勉勤王就真勤王啊,你不是說過,吳自勉不得軍心麽?”
楊鼎瑞擡手道:“既然不得軍心,你就給他幫幫忙,延川來的那個流賊頭子王自用,不是當副千戶了,我看他挺會蠱惑人心,讓他去把官軍大隊給你拉回來。”
劉承宗的眼睛雪亮。
他算看明白了,自己這老師啊,給朝廷做事時束手束腳,離了朝廷沒了束縛,挖起朝廷牆角出主意是一個比一個狠。
還進士呢,簡直有愧朝廷君恩。
“王和尚,王和尚……”
劉承宗反複沉吟這個名字,其實楊鼎瑞一說,他腦子裏就想到辦這事的人就是曹耀。
拉幫結派,誰有老反賊頭子曹耀強啊,而且人地兩熟,沿途邊堡,從陝北到山西,都去過。
逃回來的路更熟。
隻不過這事曹耀還真辦不了,遇上賀人龍,難辦。
傻子都知道曹耀和劉承宗是一夥人。
況且另一方面,楊彥昌未必願意去。
劉承宗在鑽天峁同父親、先生聊過這事,對大體環境增添了幾分了解,轉頭從延安衛喊出楊彥昌,二人一道回了杏子河。
借他打探消息的時間,楊彥昌也在想盡辦法打探情況。
倆人在路上,把所知道的情況互相對照,最終得出結論,這事對楊彥昌來說就是無妄之災。
朝廷調兵勤王不關延安衛的事,那是陝西幾個總兵和巡撫的事,輪不着小小延安衛指揮使去出頭。
楊彥昌說起這事便滿面發苦:“我打聽到的,是那延綏總兵吳自勉,也不知道他腦子哪根筋壞了,居然去楊鶴那請示,從我延安衛抽調人馬進延綏鎮的勤王部隊。”
這麽一說,劉承宗心裏就有幾分猜測,問道:“他是不是想讓你帶馬軍去?”
楊彥昌道:“入衛肯定要帶騾馬啊!”
“我估計,是吳自勉看上你的馬了,他有這毛病,延綏鎮的邊軍都知道,以前我在魚河堡,他就奪過守備的馬。”
“可我哪兒有馬?”
“你沒有,我有啊,他多半是以爲你打敗我兩次,怎麽還不繳獲些戰馬呢,”
劉承宗也就這猜測了,沒别的可能,若說大軍吳自勉可能缺,但收攏收攏湊出兩三千精兵,對偌大的延綏鎮不是問題。
根本輪不着抽調延安衛的兵馬,最大的可能就是吳自勉又貪了。
何況如今遍地是賊交通不便,陝西對延安府是半放棄狀态,他們都不知道延安衛的情況。
劉承宗試着想過,在陝西掌政者眼中的延安府是什麽情況,基本上張辇和楊彥昌就是一根釘子。
四面八方全是流賊,隻有這根釘子還在延安府城釘着。
就和延川縣給李卑畫個圈一樣,安全區。
出了這個圈,全是賊。
楊彥昌一聽這解釋,更是無奈:“那我怎麽都是死呗,若吳自勉盯上我的戰馬,那我怎麽躲怕是都躲不過了。”
劉承宗點頭道:“我估計要不了幾日,就會有那邊的信給你傳過來,拿冠冕堂皇的借口找你要馬,你把馬給他,這事就算過去了。”
“若不給他馬,恐怕就算打出一仗,他也不會善罷甘休,還是會找你要馬。”
劉承宗沒再多說,隻顧埋頭趕路,一方面他想給楊彥昌一點考慮時間;另一方面,他也在想,這事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勤王軍會不會崩潰,他心裏也沒底,畢竟明軍的上限和下限……太難估算了。
萬一勤王軍沒崩潰,楊彥昌帶兵到了京畿入衛,那他跑還是不跑?
跑,官沒了;不跑,命沒了。
怎麽算都是虧。
直到二人抵達杏子河,楊彥昌還是沒解決辦法,甚至向劉承宗求助道:“要不你幫我搶百十匹馬吧?”
劉承宗有馬還想自己騎呢。
他笑道:“不如這樣,要不你就去吧,帶五百人,我給你弄二百匹馬。”
“有這馬我還過去幹嘛啊,直接把馬給吳自勉。”楊彥昌大感虧本,擺手道:“讓他自己去勤王算了!”
“這可不行。”
劉承宗小算盤打得啪啪響,擡手道:“你看啊,我給你二百匹馬,你不去入衛,咱是不是淨虧二百匹馬?”
楊彥昌點點頭:“是啊,可官大壓死人,有啥辦法嘛。”
“如果把這二百匹馬當本錢,你帶五百人過去,過去就先送他一百匹,勤王路上糧草肯定不夠,你帶着王和尚,我這再給你弄倆路熟的,路上跟那些邊軍混熟,有人想脫營逃跑,你就放人帶着他們跑。”
劉承宗擡起手掌,另一隻手在掌心點着道:“跑到延安府,我派人接應,咱用馬兒換他的兵,是不是就沒這麽虧本了?”
楊彥昌又點點頭,随後搖頭道:“不是啊兄弟,你這不就把我虧了?”
“不虧,你聽我說,二百匹馬,過去趕在吳自勉之前送給他,就說延安府支援吳總兵勤王,等走到後邊脫營的兵夠多,你幹脆把另外一百匹也送他,跟他商量,把你放回來,實在不行讓他把你放回來再給他一百匹。”
劉承宗眼睛定定看着楊彥昌:“三百匹馬,你隻要能給我弄回來三百個邊軍,最好連把總一塊弄回來,我就不虧,你敢不敢?”
早上好!第二章晚上七點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