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内,借着追擊潰軍的機會,魏遷兒在西安以東轉戰臨潼、渭南、華州、華陰諸地,直到追着潰軍進了鳳凰嶺,撞上潼關衛的旗軍。
戰鬥過程非常簡單,潼關衛的迎擊旗軍僅有三百出頭,雖然訓練有素,但到底沒經曆過太多戰鬥,撞上魏遷兒的營兵都是一觸即潰。
全靠潼關一帶複雜地形地勢且戰且退,才沒遭遇太大殺傷。
魏遷兒也沒想着依靠自己一個大營就把潼關攻下來,因此在遭遇戰中接觸幾次,便緩緩向西退出戰場,在華陰縣找了有利地形,布防設寨,打算爲元帥軍鎮守東大門。
可是就在修營的時候,魏遷兒的大營出現患病士兵。
出兵打仗,士兵染上點疾病再正常不過,對營中軍官來說也司空見慣。
三個千總部,十幾名軍兵染病,魏遷兒看傷兵的時候,也隻是多問了一嘴。
他營内的軍醫官名叫張景孝,家學淵源、經驗豐富,祖上七代都是韓王府良醫所的醫士。
原本像他這種出身王府良醫的醫師,在元帥府都是寶貝,壓根就不會出現在軍營裏,而是應該在新城教學。
但元帥府的新城書院是個神奇的地方,尤其對外科來說。
那邊既有精通正骨的蒙古大夫,也有精于外科的吐蕃大夫,讓張景孝這種精通内科的王府大夫大開眼界。
此次張景孝從征,就爲戰場上觀察屍首,更正古代醫書的錯誤,清源正本的同時,也精進自身外科功力。
而營中這十幾個染病的軍兵,情況對精通方脈針灸的張景孝來說,簡直是手到擒來:“将軍不必擔心,興許是前幾日追得急了些,士兵着急上火,症狀很明顯,都是風熱煩肺的脈象。”
張景孝跟魏遷兒彙報完,便在營地外布了幾頂軍帳,安置患病軍兵,煎制湯藥、妥善照顧。
誰也沒把這當回事。
到當天夜裏,張景孝就察覺出不對了。
不是軍兵的症狀有問題,症狀就是高熱畏寒,風熱煩肺的迹象。
但是染病的軍兵數量激增,一整晚每隔半個時辰,就有發燒的兵往軍醫營來,忙得他都沒好好睡,等早上一清點,患兵居然已經翻倍。
他趕緊找到魏遷兒報告:“将軍,這病不對勁,軍隊不能動了,得就地隔離!”
魏遷兒狐疑道:“醫師能确定?”
張景孝搖搖頭:“屬下隻是覺得很像。”
這種機敏,并不出自張景孝的職業敏感,完全是因爲他們都經曆過元帥府針對天花的防疫培訓,甚至還都親身經曆過河湟的天花小範圍爆發。
眼下發生的情況跟當時很像,誰也承擔不起瘟疫爆發泛濫起來的結果。
張景孝的反應很快,魏遷兒也從善如流。
但是,沒有用。
他們劃出隔離營,軍帳往那邊搬,舊的患兵還沒過去,新的患兵又來了。
從第一批十餘名軍兵發燒算起,短短三日,五千人的大營,就因高燒倒下上百人,幾乎每個軍帳都有發高燒送進隔離營的士兵。
直到第三日,張景孝開始懷疑自己的醫術,重新爲患病軍兵檢查,在部份染病士兵脫去衣物後發現頸部、腋窩等處都腫起了大疙瘩,終于确定這不是什麽風邪犯肺,是瘟疫。
疙瘩瘟。
人們對疙瘩瘟的了解談不上一無所知,卻也非常有限。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魏遷兒百思不得其解:老子的兵……到底咋染上的病?
誰都不知道。
魏遷兒本想在華陰縣征集棉麻,畢竟早前青海鬧天花的時候,劉承宗就讓人做過麻衣、口罩,說這些東西能減少傳染的機會。
可他又不敢,既怕軍兵沒病,瘟疫是從華陰縣來的;也怕華陰縣沒病,但他的士兵染病。
最後沒辦法,隻能從軍隊的常用裝備裏想方設法趕制了一批面巾、棉布大氅,讓士兵裹着自己,同時還讓軍兵在營地附近操練槍炮,把周圍打得烏煙瘴氣。
爲了找到感染的源頭,魏遷兒讓塘兵披棉氅戴面巾連夜挖墳,把早前數次交戰掩埋的敵軍從地底下挖出來,終于在陣亡的潼關旗軍身上發現跟己方士兵身上同樣的疙瘩。
魏遷兒與張景孝坐在營帳裏,看着回來報信的塘兵久久不語。
張景孝看着塘兵沒有更換的面巾與棉氅,胸腔裏的心肝都在顫動。
“将,将軍,若疙瘩瘟的源頭是潼關守軍,距當初交戰到我軍第一名軍兵發熱是三日,昏厥起腫爲五日。”
“不算追擊遊鬥,與潼關守軍格鬥、接觸的軍兵一共二百餘,眼下病倒了百餘人……屬下尚不知這疙瘩瘟該如何應對,但其毒性甚烈,而營中接觸到患病軍兵之人,又是數百。”
張景孝說話都帶着顫音,思路卻很清晰:“爲今之計,當嚴束軍兵不得離營、脫伍,将患病軍兵與接觸過他們的所有人盡數隔離,同時我們需要藥材、面巾、棉氅,還要有更多兵糧,務必将此處情況告知大帥。”
不過魏遷兒沒有回應,隻是緊緊攥着交椅扶手上的拳頭,兩眼發直地望着帳外。
直到張景孝第二次出言提醒:“将軍?”
魏遷兒如夢初醒:“嗯?”
當張景孝再次重複剛才的話,魏遷兒這才低頭小聲罵罵咧咧嘟囔了一句,随後深吸口氣,神色如常道:“走神了。”
他終于想通,那支潼關旗軍爲何敢出關作戰,又是爲何看上去訓練有素,交戰中卻多次一觸即潰。
他們病了。
魏遷兒的心很亂。
既感到有負劉承宗将精銳兵團托付于他的愧疚,也有即将患上未知瘟疫的恐懼。
而更多的,是無奈、無力又無助的蒼白怒火。
魏遷兒轉過頭,看着張景孝一字一句:“醫師,恐怕……”
他快速地搖頭,語速也跟着變快:“魏某很難約束軍隊了。”
這種約束,跟出兵打仗不一樣,把人圈在營裏很快軍心就散了。
很快,魏遷兒行動起來。
首先是一封求援急信,通過從未接觸過潼關守軍的塘兵送往鹹陽的劉承宗處。
他在信中措辭嚴肅,将非常緊張的情形告知劉承宗,畢竟大多數結果都可以預見,一個處理不好,這場瘟疫就有可能在西安府甚至整個陝西蔓延。
陝西很大,但如今西安府、延安府、榆林三個地方就等于整個陝西——别的地方人口可以忽略不計。
随後,魏遷兒召集部下百總以上軍官出營,在野外尋了空曠之處,通報他們面臨的情況與處境,商議約束軍兵的方法。
“時至此刻,我營包括前部左司把總杜備,其司下百總方七郎、魏成,管隊萬齡、火裏滾在内一百六十六人負傷、染病,其中三等骁騎小燈籠、二等虎贲楊保兩人不治。”
魏遷兒沉着臉,将情況說罷,掃視麾下軍校,道:“患兵的症狀是發熱、腋下脖頸起大疙瘩,我派人刨墳,在潼關陣亡旗軍身上也發現了疙瘩,所以……我等染了兵疫。”
此言一出,将校嘩然。
沒人能對近幾日營中軍兵接連不斷患病的情況熟視無睹。
但起初都以爲是風寒,沒人往瘟疫上想。
隻是此時魏遷兒開口把事挑明,所有人都傻了眼,因爲每個人都清楚魏遷兒這話意味着什麽。
他們總共隻有二百多人跟潼關旗軍近身交手,此時病倒百餘,這天行時疫是個什麽毒性?
有人道:“可是将軍,火裏滾沒跟潼關兵交手啊!”
“這正是我要說的。”魏遷兒點頭道:“火裏滾沒趕上同敵軍交手,但戰後看望傷兵,染上瘟疫。”
火裏滾作爲管隊,是軍官。
早在獅子營時期,他們遵循的規矩就是士兵負傷,由直屬軍官敷藥;士兵患病,同樣由直屬軍官照顧。
當下參加議事的軍官,就有三分之一變了臉。
他們有些人是職責所在,有些則是盡鄉黨情誼,總之……都跟患病軍士有所接觸。
“諸位兄弟都知道,魏某出身驿卒,在延安追随大帥鞍前馬後,蒙大元帥賞識,叫我獨領一營,營中将校軍兵也多出身驿卒、鋪司兵。”
“魏某與在座諸位一樣,都他媽粗鄙之人,不過對待瘟疫,我們比潼關那邊的明軍懂得多。”
魏遷兒說着,笑出一聲:“他們以爲,讓我等染上瘟疫就沒法子了?不,西北的明軍都說我們的大帥是瘟元帥,他們說的不對,但我們确實有辦法對付瘟疫。”
一衆軍官聽到魏遷兒這麽說,才緩緩将緊鎖的眉頭放松。
确實是這樣,他們是天底下最了解瘟疫的人,也是天底下唯一有能力對付瘟疫而且是天花那種烈性瘟疫的人。
這個時代瘟疫的歸納非常籠統。
流感就是一種瘟疫,更多時候人們會把瘟疫稱作兵疫。
因爲軍隊是一種人員密集、到處移動的組織,戰争也會削弱地方對旱澇災害的抵抗能力,再加上水攻火攻這些破壞環境的戰法,造成屍橫遍野、細菌緻病的情況,很多時候軍隊本身就是瘟疫的傳染源。
所以會有大兵之後有大疫的說法。
而緻死率較高、傳染性極強的天花,無疑是最令人恐懼的瘟疫之一。
而元帥府在劉承宗的率領下戰勝了天花。
他們依靠這個時代的醫學,借由軍隊的組織管理能力,在近百萬人口的河湟一帶,消滅了天花。
所以盡管魏遷兒一營的軍官對大頭瘟缺少了解,軍醫的姜糖飲、麻黃散這些祛病良方也收效甚微,人們依然願意相信,他們有能力對付這種瘟疫。
“此疫傳染極快,短則三日、長則五日,接觸過患病之人便會染上,發病且急且烈,我們唯一有用的辦法是隔離。”
魏遷兒看向衆将,道:“将所有患病軍兵和接觸過他們的人都隔離在營地,先是百餘患病軍兵,然後是近幾日接觸過他們的人,大概是八百餘人,當然還有找看過他們的各級軍官,然後留下足夠食物,将營寨鎖死。”
“在外面再修個小營,如軍中再有感染軍士,便再來一次。”
“如此往複三五次,我估計,我們能幹掉這個疙瘩瘟。”
魏遷兒的話再次令軍官嘩然。
“将軍,往複三五次,咱這個營就沒人了嘛!”
魏遷兒對此倒是神态自若:“現在潼關以西,隻有我們染病,我們會付出很大代價,包括我在内,半個營甚至更多人。”
言外之意,幹掉自己,也等于幹掉瘟疫。
他靜靜看着軍官們交頭接耳,一言不發,直到人們的吵鬧聲漸漸變小,這才歎了口氣,搖頭自言自語:“果然做不到。”
人們激動的神情,已經把意思表達的很明顯,誰都不願接受自己的歸宿,居然是稀裏糊塗病死在荒郊野地。
魏遷兒自己就不能接受。
他緩緩擡起一隻手,制止了人們的吵鬧聲,這才高聲道:“我叫諸位過來,就是對此尚有疑慮,第一,我不能保證,整個大營沒有人會逃跑,我知道軍兵都是好漢,面對敵人不會逃跑,可是留在這……與等死無異。”
“第二,即使沒人脫伍,也沒他媽啥意義,我們控制不住潼關旗軍,那些染了病的王八蛋還會再從關裏殺出來,我們的鄉黨袍澤再受一遍罪。”
“所以我想,我等既已逃不脫染上這病,左右不過一死而已,留患病軍兵在營中等死,有違帥府上下死生相托吉兇相救之誓,與其等死,不如諸位随我奮死一搏,揮師向東,能否活命,全看天意。”
魏遷兒擡手抱拳:“五日之内,攻破潼關,教瘟疫到此爲止。”
當日午後,屯駐華陰縣東郊山腳的大營如同營嘯。
營地内外是而傳出哭聲,時而怒罵喧鬧,足足亂了半個時辰。
直到軍鼓聲在營中響起,赤色軍旗在轅門招展而開。
此起彼伏的軍鼓聲中,号炮轟然炸響,披挂袒肩戰袍的魏遷兒策馬揚刀,指向東方。
“向潼關,進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