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布哈拉汗國[1]的商人謝伊特庫爾.阿勃林此時可真是叫苦連天、後悔不跌。
自己被“羁押”在這貝加爾湖畔不知何時憑空冒出來的博格達皇帝的軍營中,已經二十多天了。或者用更準确一點的表述,應該叫做“挽留”:至少直到今天,無論是清國的軍官還是士兵,都沒有對自己有過任何粗魯的行爲。但阿勃林清楚,自己有這樣的“禮遇”,全是因爲大清皇帝的那一份給莫斯科政府的書信在保佑。
雖然每天好吃好喝,甚至可以自由走動,也可以随時去找自己的同伴,但就是不能離開大營。所有的中**人見了他都是客客氣氣,卻一定是得到了嚴格的命令,都惜字如金,能不開口絕不說話;就連自己的伊斯蘭遜尼派信仰,清國的軍人們也是給予了充分的尊重,任由他每天早晚高聲做着祈禱、稱頌着真主安拉,毫不幹涉。甚至有幾名同樣信仰的來自蒙古草原鞑靼人士兵,還邀請他去參加過唱經儀式,但即便如此,那些“教友們”依然守口如瓶。
不甘于被軟禁的阿勃林并非沒有想過要逃走,但經過一番周密觀察和嚴謹的分析,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愚蠢而可怕的念頭。
首先,自己這次出使清國的最大成就,就是那封博格達皇帝的書信,可現如今卻被扣留在清**官的手中。自己盡管索要數次,卻都是毫無結果。如果就這麽空手回到托博爾斯克[2]。簡直就是無功而返,自己辛苦多年好不容易在督軍大人那裏建立起來的一點點好感也将蕩然無存!若真是那樣,作爲一名時代以往來東西方經商的商人來說,後果簡直不可想象……
其次,從這樣一座幾乎牢不可破的城堡和這樣一群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手中逃脫,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座清國的四方形軍營雖然不大,卻修建的十分牢固結實——城堡每邊邊長大約30俄丈1俄丈長度爲2.134米,高兩俄丈,城牆頂寬也有足有兩俄丈,足可以布放城防炮了。城堡四周圍以兩層填滿石子的木栅欄、木栅牆。牆外邊挖有壕塹。城牆四角築有塔樓。塔樓有了望台,栅牆和塔樓上都設有槍炮射擊孔。城堡的中間還用土堆起了一座高崗,架設了數門大炮,底下還挖了水井。看來清**士已經做好了各種可能的惡戰準備。
城堡内的軍人人數其實并不多。最多四百人的樣子。卻一個個始終保持着高度的戒備,一看就是有着極高素養的職業軍人。與他們比起來,托博爾斯克督軍希爾科夫[3]手下的那不足兩千人的流浪漢和哈薩克野蠻人。更像是一些民間的探險者而已!要想從這些職業軍人眼皮底下不告而别,簡直是異想天開!
最後,也是最最關鍵的一點,這裏是所謂的“西伯利亞”,是貝加爾湖附近!若是倉促出逃,而不是有備而行,很有可能在即将到來的嚴冬裏,自己就會命喪虎狼之口,或者凍死餓死!要知道,從原來這貝加爾湖附近已有的幾座小城堡出發,即使帶足給養,也要走走停停大約幾個月的樣子才會返回托博爾斯克的!
可想到原本曾經存在過的貝加爾湖附近的那幾座小城堡,阿勃林就百思不得其解,它們現在爲何消失的無影無蹤?就好像根本沒有存在過一樣……
早知如此,自己和哥薩克頭目亞雷日金是絕不會聽信那個有點貴族血統就自以爲是的費奧多爾.伊萬諾夫的混賬建議的!唉!也許犯下錯誤的時間還要更早一些,就是三年前1652年自己被“大公[4]”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選中出使中國的時候吧……
原本這次中國之行還算順利,特别是作爲一名多次往來東西方之間的布哈拉商人,自己對中國人最看重什麽還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他們至死不渝的“禮節”!所以,當自己在清國理藩院承諾可以向他們的皇帝行标準的“三叩九拜”之禮之後,就順利觐見了那位年輕的博格達皇帝,并且如願換回了價值豐厚、多達600盧布的禮物。要知道自己從托博爾斯克帶過來的禮物,即使是以沙皇的名義,也不過區區120盧布而已!更别提那封價值連城的博格達皇帝的書信了!
三個月前從“汗八裏城[5]”離開的時候,自己和副使、哥薩克頭目彼得.亞雷日金中規中矩的先是北上,準備原路返回。但過了長城之後,那個可惡的、沒見過什麽世面的、好不容易從沙皇身邊出來遊玩的貴族後裔費奧多爾.伊萬諾夫卻盯着身後駝隊上的豐厚貨物,突然提議,應該先去那些遊牧的蒙古台吉[6]的地方,用這些禮物中的中下品換回一些沙皇更感興趣的黃金和大黃!
該死的伊萬!博格達皇帝十分慷慨的回贈了我們許多的銀器、天鵝絨和錦緞,還有老虎皮、雪豹皮和海豹皮,足以讓你的阿列克謝沙皇流下口水了!可你還是如此貪婪……哥薩克人也靠不住,一聽說黃金這個詞,立即就滿懷期待的同意了!我隻好聽從了你們的誤導,誰讓我隻是一名布哈拉的商人,而你們一個是貴族,一個是軍人呢?
誰知道北邊的蒙古台吉們對于我們的到來并不是那麽歡喜,聽他們酒後提及,說有一支龐大的博格達皇帝的野戰大軍剛剛從這裏經過,要去遠方拉練。膽小的伊萬!一聽說這個消息,簡直吓破了膽,哭喊着就近找到西伯利亞督軍在這附近的城堡,先避過風頭再說!于是,我們徹底背離了來時的路線,在哥薩克人的帶領下往貝加爾湖走來。哦!萬能的真主安拉,對這些異教徒的确是應該好好懲罰的,現在看來充當向導的哥薩克人壓根就不知道貝加爾湖附近的據點早就神秘的消失了!
(本章待續)
[1] 布哈拉汗國是1500年至1920年間位于中亞河中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國家,國名因16世紀中葉遷都至布哈拉而得名。布哈拉汗國共分爲三個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稱劄尼王朝,1599年-17八5年)和曼吉特王朝(又稱海達爾王朝、布哈拉酋長國,17八5年-1920年)。1920年,被蘇俄所吞并。
[2] 托博爾斯克是現在俄羅斯聯邦秋明州的一座城市,位于托博爾河注入額爾齊斯河處。15八7年建爲城堡。十六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後期爲西伯利亞軍事、行政及交通中心。十九世紀末,因西伯利亞大鐵道未經此城而衰落。
[3] 此“希爾科夫”并非是19世紀末修築中東鐵路和哈爾濱城市設施的沙俄政府官員,而是當時托博爾斯克的最高軍政長官,全名爲弗.伊.希爾科夫,是沙俄侵占西伯利亞的急先鋒人物。
[4] 此處的“大公”,是真實曆史中沙俄官員對自己沙皇的官銜的官方稱呼。前文述及過中國人誤稱的所謂“沙皇”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全稱。根據蘇聯時期“中央國家古代文書檔案館”收錄的十七世紀西伯利亞地方政府給莫斯科的公文記載,當時俄國普通官員對中國人所說的“沙皇”的一般稱謂爲:“大俄、小俄、白俄等全俄羅斯**君主、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大公”。也就是說,沙皇在人家那裏更像是一個爵位,而正式的官職應該是“大公”!請各位書友切記切記!
[5] 汗八裏城即北京。源于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記》中所說的“汗八裏”。“汗八裏”是突厥語,意思是“皇帝之城”。當時的俄羅斯人普遍如此稱呼北京城。
[6] 台吉是明代和清代時蒙古王公貴族的稱号。明代時,蒙古人将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成員稱爲台吉,極有可能是漢語“太子”的音譯,其中地位較高的稱爲“珲台吉”或“黃台吉”,極有可能是漢語“皇太子”的音譯。在清代,台吉成爲蒙古貴族的一種爵位。有執政的台吉,有閑散(不執政)的台吉,有世襲的台吉,也有不世襲的台吉。内、外紮薩克蒙古的博爾濟吉特氏的閑散汗、王、貝勒、貝子、公等均爲台吉。位次輔國公,分四等,自一等台吉至四等台吉,相當于一品官至四品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