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templeofheaven)地處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故宮正南偏東,正陽門外東側,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曆代皇帝祭天之地。冰@火!中文.這個建築綜合體是帝王祭天的場所,它創造了一個象征性的聯系,來加強孔子的社會的等級制度。總面積爲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确認爲“世界文化遺産”;29年,北京天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築。
北京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而故宮面積僅僅72萬平方米,約爲故宮的四倍。有兩重垣牆,形成内外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内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内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裏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祭天大典”,欲稱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壇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确,聲波可沿牆内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于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曆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衆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爲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爲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将天壇内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爲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内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爲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爲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内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裏,成爲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