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泉市政府工程署署長杜凱開着三輪電車,正沿着護罩邊緣的道路巡視,看到中心區域籠罩在綿綿細雨中,頗有些不爽。最近雨下得有些頻繁,供水指标快摸着頂了吧。
城市水循環工程還沒完工,廢水都是直接排出去的,作爲昔日的城市水管網工程師,這種事情根本就是犯罪,眼睜睜看着這種事情發生卻做不了什麽的自己就是同案犯。
更何況,這裏的水都是初質工廠用氫氣氧氣合成的,合成的水啊!
初級物質生産工廠,簡稱初質工廠,杜凱到了安姆星後,就被鋪天蓋地的新知識新概念淹沒了,這個名詞還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
用一套通用的生産設備,生産出鐵、鋁、钛、銅、錫等金屬,以及氫、氧、氦、氮等氣體,作爲下一級加工的原材料,這套生産設備就叫初級物質生産工廠。
換在地球上,這套東西完全是歪門邪道,每一種原材料都有一套精密而完整的生産工藝,都經過了市場多年驗證,在效率和成本上都有最優解。但在這裏,星聯下屬的星門基建公司,卻力求用一套設備就能搞定所有原材料的生産。
他們幹得還不錯,通過從飛船離子引擎發展而來的智能離子爐做到了大多數常用金屬的冶煉,再通過各種還原模塊搞定了氫氣氧氣等氣體的提取。甚至能把石英砂通過組合工藝,直接生産出氧氣、石英玻璃和單晶矽。
杜凱作爲比移民還早來到安姆星的技術人員,親身參與了高泉市的建造,在那之後才明白了星門基建的這種思路。
工業體系盡可能簡潔,設備越少越好,加工環節越短越好,工藝越簡單越好,這樣才能盡快實現星際殖民點的原料、材料和部件的自主供應。
工業體系的适應性盡可能強,不管是在小行星,安姆星,還是在其他地方,都不需要再花太多時間去做設計和調整。
至于效率,既然體系簡潔,生産效率就不會低到哪裏去。成本麽,機器是智能控制,人做一些維護和管理工作就行了,剩下的就是能源、催化劑和添加劑。
能源的話,高泉市根本不愁電,都是空間堆提供的。大部分空間堆都來自于星門戰争時期的宇宙飛船,還有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壽命,而核聚變電站也是高泉市擴建工程裏的一個項目。
催化劑和添加劑倒是個問題,杜凱也聽星門基建的人抱怨過,這上面的不少東西都得從地球運過來。星門基建正卯足了勁的琢磨怎麽自産催化劑添加劑,以及怎麽改進生産工藝,直接靠簡單粗暴的電離、磁場甚至激光手段,減少催化劑添加劑的使用。
因此在安姆星,不僅包括高泉市,還包括離高泉市不遠的星聯基地和航天中心,整個基礎工業體系,在地球人看來,顯得相當奇葩。
初質工廠出産原材料,加工廠用這些原材料生産各種合金和有機材料,再通過外接模塊直接制造大批量成品,比如供電線纜、水管等等。至于水、鹽、混合空氣等維生物質,也通過外接模塊直接封裝。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這之上的制造業,基本由3d打印機和機器人包攬了。
各種部件,小到工程師們用的扳手、鉗子、螺絲刀之類工具,大到變電站的各種零部件,全是工程署的3d打印機現場打印。
杜凱開着的三輪電車,除了電池、電腦和線纜,其他部件都是他操作3d打印機打印出來,然後在工作台上遙控機械臂完成組裝,總共花了不到三個小時。
至于大型工程的建造,那就是機器人的舞台了。
高泉市的大小“建築”,也就是各種尺寸的艙室,建造過程相當有意思。
先是在預定建造艙室的地塊挖掘出一個深坑,用擋闆隔離和固定好後,再安裝像是籠子一般的框架。再安裝機械臂,框架就是機械臂的滑軌。這部分工作,在沒有泛用型拟人工程機器人的時候,還得靠人來做,但在調校完畢後,人就隻用看着了。
機械臂先搭艙室内層龍骨,再根據設計方案布置内部結構,引出電路、網絡線纜和上下水管線後,再封閉龍骨内外層,内外層之間會填充防各種射線的凝膠材料。
艙室的内胎搞定後,再搭外龍骨,這一層是确保艙室的結構強度,内外龍骨間也會填充氣凝膠。
從挖坑開始,到撤走機械臂和框架,回填砂土交付使用,一般的民居艙室,最多三天就搞定了。其間涉及的各種材料,不管是钛合金龍骨,還是普通合金鋼闆、内襯的有機材料,或者氣密隔艙的各種部件,不需要事先生産好,都是在建造過程中同步制造的。
建築還隻是小兒科,城市護罩的建造過程,才讓杜凱深深爲智能與機器人的力量所震撼。
那是半年前他剛來到安姆星的時候,高泉市還隻是一圈深深彈坑劃出來的一個圓。
星聯在做了探測後,确認安姆星這處高原的寬闊谷地最适合建造移民點,直接用清道夫号的軌道炮轟炸出這一圈“地基”。
在那之後發生過不少事情,除了星聯的聯絡員,杜凱也就接觸得到藍十字會和星門基建的人,聽他們說,最初降下來當能源站的老式飛船還摔壞過好幾艘,差點出了核污染事故,原因是這裏的宇宙常數有點問題,引力計算不夠準确,爲此還讓星聯最高級的人工智能出手進行了調整。
杜凱來的時候,初質工廠和加工廠已經建造好了,城市護罩的建造工程剛剛展開。
對杜凱來說,這可是個大工程,在地球上沒個三五年可搞不定。但在這裏,他見識到了令人頭皮發麻的基建速度。
這裏沒有空氣也沒有水,溫度低到零下二百五十多度,護罩的骨架采用了三段式結構。最低的一百米是用低溫合金鋼,之上的一百米是用钛合金,剩下部分是用杜凱不清楚細節,隻知道更輕更有韌性的超钛材料。
這處谷地是安姆星沙化現象最輕微的地方,沙層厚度隻有三十米,之下是幾千米的岩石層。星門基建給高泉市搭的城市護罩,骨架底層深入到地下五十米,确保嵌入到岩石層中。
直徑5公裏,高600米的外層護罩,在兩個月的時間裏就建成了。之所以這麽快,相當一部分原因跟星門基建的裝備有關。在杜凱看來,星門基建的工程裝備稍稍改裝下,就是充滿了近科幻色彩,擁有巨大威力的武器。
星門基建的挖掘機器人就是一種機械怪獸,跟幻想小說裏的那種巨大沙蟲很相似。一截截拼裝起來的身軀可以自由活動,頭部和身體布滿了巨齒渦輪,一路爬行,抛射着高高的沙柱,隻用了三天,就将軌道炮轟出來的彈坑連成一條寬三十米的沙道,露出下方的岩層。
之後挖掘機器人開始轉第二圈,這一次在頭部裝了大功率的微波發射器,将岩石粉碎掉,原本用來吸沙的抽-送機又将粉碎後的碎石抛射出來,這個過程比較慢,用了一周。
挖掘機器人再花了四天轉第三圈,将骨架的底座鋪設好,之後就進入骨架的搭設環節。這部分工作就需要人跟小型的工程機器人協作,搭起最初十幾米龍骨。龍骨是一種十字結構,左右端是連接底座,上下端是滑軌。
最初的龍骨搭好後,人又可以休息了,每節龍骨安裝上可以沿滑軌運動的機械臂,由機械臂開始往上一段段的搭建、焊接或者鉚接。這些機器臂會根據需要,在底座準備好的資材庫裏選取構件或者工具。
三層骨架在中心合攏後,星門基建用大功率的激光将填埋的沙石燒成玻璃,将底座牢牢固定住,當時的景象,杜凱至今記憶猶新,他覺得把地球上那些人拉過來,會一面高呼神迹,一面覺得這麽揮霍能源簡直是神經病吧。
骨架搭好後,機械手臂繼續依靠滑軌鋪設玻璃。對太空一片幽暗的安姆星來說,其實直接搭不透光的材料也沒什麽,不過考慮到居民的心理健康,而且制造石英玻璃的工藝簡單,材料滿地都是,再配合有機玻璃,防護上也沒問題。
兩個月出頭,外層防護罩就搭好了。内層護罩依樣劃葫蘆,還因爲小了一圈,地基也不必做得那麽深,進度更快。
搭内護罩的同時,内部的“裝修”工程也在同步進行,當然所謂的“裝修”,即便隻是空氣系統,放在地球,都是宏偉的大工程。
内護罩邊緣,有一圈十二根大約200米高,直徑30多米的柱子。這些柱子不僅是護罩的支撐架,也是空氣的控制系統。
由防護罩外工廠制備的氧氣、氮氣等氣體輸送到内外防護罩之間的空氣制備站,空氣制備站連接空氣循環系統,由智能控制,形成空氣的新舊循環。這些空氣就由這十二根柱子上的送風抽風口,加上還有各處地面的進出風口輔助,形成空氣循環,也算是“人工造風”。
在送風口還有空氣的溫度和濕度調節系統,根據設定的氣象條件,由市政管理gei媽祖進行智能調節。
三輪電車奔行在光潔如鏡的黑曜石地闆上,杜凱回味着高泉市的一項項市政奇迹,心中充滿了自豪。每一項奇迹,他都是參與者,很多小項目他還是負責人,對一個市政工程師來說,還有什麽比得過這樣的成就感呢?高泉市雖然小,卻是一座奇迹之城呢。
不過……即便是種種奇迹,地球上的正常人,也沒幾個願意跑到這裏來生活吧。
想到這,杜凱心中又不由蒙上一層陰霾。
是的,奇迹多,缺陷也多。被封閉在這個大玻璃罩子裏不說,地面還全是沙子,見不到植物,見不到噴泉,享受不到飛行的樂趣,呼吸的空氣也全是制造的,沒有田野、鄉村和山林的味道,更沒有繁華城市的喧嚣,甚至衣服都是清一色的貼身太空服。
也不會有正常人敢跑到這裏來,跟他們這些星門綜合症患者住在一起。除了藍十字會和星門基建,以及星聯那些不怕星門綜合症的“新人類”。
思緒發散,杜凱心口更加沉郁。
pei上,同事們一直聊着天,星聯傳媒要來這裏拍紀錄片的事情是熱門話題。杜凱再想到遠在地球,自己這輩子永遠不可能在當面見到的親友,更湧上一股悲涼之意。
這輩子,就真的呆在這座玻璃罩子裏了嗎?
ar視野裏忽然彈出一個女子的頭像,是他妻子鄭雅,她甜甜的笑着:“準點下班,不準跑去酒吧,今天我給你燒魚。”
魚!?
杜凱吞了口唾沫,嘴裏卻說:“什麽魚?别是那種克隆魚吧?不怕吃了變異?”
鄭雅的小頭像白了他一眼:“新希望搞的太空魚,聽說是原生魚卵冷凍後送過來,再孵化出來養大的,鲟魚哦。”
杜凱知道這個,十多年前,挪威就搞出了冷凍魚卵技術,可以在零下一百七十多度,将魚卵一直保存下去,這跟克隆技術沒什麽關系。
“弄個鲟魚兩吃,不,三吃吧”,杜凱咂着嘴說,接着再皺眉:“是送的福利還是買的啊?”
鄭雅啐道:“還三吃呢,味精和鹽倒是不缺,蔥姜蒜都是人工養殖,貴得要死,醬油更得省着用。”
她再歎道:“當然是福利啊,這是第一代養殖成功的贈禮。你也知道,就算是根雜草,從地球弄過來也得賣出冰山雪蓮的價,等以後大規模養殖了,那時候恐怕得花錢買了。”
鄭雅的語氣變得有些沉重:“城市在擴建,以後人多了,就沒這麽好的事了吧。咱們掙的這些錢,以後夠用嗎?隻是咱們過日子也沒什麽,可現在有了孩子……”
孩子,對了,我快要有孩子了啊。
雖然再見不到父母和朋友,但他起碼有了妻子,妻子還懷上了孩子,這座玻璃罩子裏,有和他一起面對人生,一起攜手走下去的家人。
濃郁的溫暖驅散了之前的郁涼,杜凱笑道:“老婆大人,就算你對我這個工程署的署長沒有信心,多少也對你自己有點信心吧。你是老師呢,學校不可能不要老師。如果老師都過不下去日子,這個地方還有什麽未來,有什麽希望呢?”
“喲,你倒是沒被那種人工智能替代老師的論調騙住呢”,鄭雅也笑了起來。
妻子當然不是怕未來生活不下去,而是怕未來不知道是怎樣的,就跟他自己一樣。
當初還真是有些頭腦發熱啊……
杜凱這麽想着,藍十字會在隔離區招收太空移民,首選有技術專長的人、孤兒、年輕父母以及已經确定關系的情侶。
他和妻子是在高泉市才相識的,他們都因爲星門綜合症被社會抛棄,跟父母親友隔絕,對世界差不多已經絕望了,移民成了他們逃離過往的途徑。
杜凱先來,鄭雅後來,帶着孤兒們遊覽城市的時候,杜凱這個導遊跟鄭雅來了電。以地球的速度來看,從相識到成婚不到一個月,完全是閃婚。但在安姆星,城市兩三個月就拔地而起,人之間也沒地位和财富的顧慮,交往更加純粹,更需要相互慰藉,這個速度已經算慢的了。
想着晚飯的鲟魚,還有妻子的笑臉,杜凱覺得,未來并不是那麽飄渺的。
下個月他就要被調去高泉市的擴建項目組了,那可是座預計要容納上萬人的“大城市”啊,看設計圖會把支撐柱建造成摩天大樓,而且還會開始做土壤化的嘗試,要種上樹,要建花園,要修湖泊,那應該是一座讓人感覺不到跟地球有多大差别的城市吧。
正走着神,檢查點到了,他猛然刹車,電動車漂移出去一大截,差點撞上另一輛電動車。
杜凱反應很快,扭着身子,把車往另一個方向使勁一拉,堪堪避開那輛車。
沒等車停穩,他就跳了下來,170公分180斤的個頭,動作卻相當靈活,這裏終究比地球少了八分之一的重力。
“對不起對不起!方聯絡,您沒事吧?”
那輛電動車也緊急刹車,開車的是一個穿着紅白相間星聯制服,身材嬌小的長發女孩,皮膚白皙,五官精緻,看上去很秀文靜氣。這是高泉市所有人都很熟悉,也很尊敬的一個人,姓方名萍,年僅十八歲,代表星聯,負責安姆星移民與藍十字會的居間聯絡。
“杜署長,走什麽神呢?”
小萍不以爲意的擺擺手:“都說了很多次啦,叫我小萍就行了。”
杜凱不好意思的撓頭:“啊,不好意思,想着雜事呢……”
“這是車道,就算是電動車,心頭也得揣着地球上的機動車規則啊!”
小萍認真的訓着杜凱,後者乖乖的聽着,星聯成員的身份還是其次,小萍是一個個把他們這些人領出隔離區的。除了杜凱等少數技術人員,小萍更陪着其他人穿越兩座星門,跋涉幾億公裏,來到安姆星,跟他們生活在一起。
星聯對他們的照顧,大多都是通過這個小姑娘傳遞過來的,差不多算得上再造之恩了。
小姑娘待他們很誠摯,希望他們過上好日子的心思,人人都感受得到。更可貴的是,她一點也不把他們當病人,該照顧的時候照顧,該訓的時候也很兇,就像現在這樣,讓他們找回了作爲正常人的尊嚴。
“現在城市還小,等擴建工程完成,新移民來了,有了交警,你啊,這事得扣6分!外加罰款一條魚!”
再聽小萍後面的話,杜凱愕然:“扣分很正常,罰一條魚這是……”
“高泉農場不是在送魚嗎?我看到啦,你家娘子提着一條魚回了家”,小萍狡黠的笑着。
城市小也有小的“壞”處啊,杜凱連連點頭:“那該罰!該罰!要不小萍去我家做客?順帶收罰款?”
“哎,開玩笑呢,我去當什麽電燈泡啊”,小萍有些害羞的擺手道:“正要去農場看情況呢,小歡姐要來拍紀錄片,咱們得做好準備。”
告别了小萍,杜凱轉向他的工作地點,小歡真要來啊,市政這邊可不能馬虎了,他決定打起十二分精神,将今天的檢查工作做到最完美。
作爲高泉市政工程的最高負責人,杜凱當然不可能照管到每一顆螺絲。實際上,他這支小小的市政隊伍,隻算是工程管理的維護工。絕大部分工作都是系統自己完成,他們就監督着過程有沒有出問題,再定期抽查維護成效,看有沒有出現偏差和遺漏。
手動管理系統的檢查更是嚴格并且持續進行的工作,不能把所有事情都丢給智能。事關自身安危,最後一道防線不僅得由自己掌握,也得确保絕對可靠。
杜凱在緊張的巡查着,小萍則驅車來到了一座大型艙室。
下車後向上方的掃描儀晃了晃頭,艙門打開,進去後艙門關閉,她将太空服後類似兜帽的部分一拉,變作柔性頭盔,将脖子和腦袋罩住,腰間的小盒子亮起綠燈。與此同時,小小的隔艙裏哧哧抽氣,片刻就抽成真空,再呼呼噴氣,新鮮空氣充滿艙室,這時候,通向内部的艙門才打開。
這個過程看似多餘,但在防護罩損壞,連帶實時修複系統也出故障,以及空氣循環系統出了問題的時候,卻能有效隔絕艙室内外。因此在高泉市,進出艙室都還遵循太空生活的模式。即便在未來,平時不再這麽做,但所有建築依舊還會這麽設計,畢竟這裏不是地球,沒有大氣層。
“歡迎方聯絡莅臨高泉農場視察!”
高泉農場的全體員工守在艙門裏,喊着口号,畢恭畢敬的迎接她,讓小姑娘頗爲無奈的歎了口氣,她才18歲,搞這作派,是嫌她老得不夠快嗎?(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