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仇台的狠話并沒能撂多久,因爲就在他号令全軍圍殺趙雲後,僅僅半盞茶的工夫,随着趙雲重新集結好隊形,返身殺回,整個戰場上,似乎就被一陣濃濃的肅殺氛圍籠罩了。
趙雲的騎兵,連蹄鐵铿锵的轟鳴聲,都跟扶餘蠻子大不相同。
扶餘人和三韓人此前跟大漢保持了多年的和平,也确實不知道中原騎兵的技術裝備升級到什麽程度了。
作爲東方蠻夷的扶餘人,他們素來就冶金技術落後,鐵器都要從漢人那裏貿易購買,用長白山區的名貴獸皮等物,換一點鐵刀、槍頭。
大多數扶餘人至今連鐵鍋都用不起,隻能吃燒烤或者用砂鍋炖肉。
所以哪怕中原地區當年所有的軍閥、都知道馬蹄鐵這玩意兒超過十年了,扶餘人依然一個實物都沒見過,自己就更買不起裝備不起了。
高橋馬鞍和雙側繩圈馬镫他們倒是用得起,不過金屬馬镫就沒法模仿了,最多是弄個木頭削的,把繩圈升級一下。
這樣的裝備水平,他們唯一拿得出手的,隻是漁獵民族的射箭天賦,以及戰場上的人數優勢。
“全軍散開!包圍趙雲!各自爲戰!我軍人數十倍于趙雲!務必先以弓箭重創趙雲!”
血腥搏殺前的最後一刻,尉仇台好歹做了一項正确的軍事調整,試圖把扶餘騎兵的騎射優勢發揮到最大。
漁獵民族和鮮卑那些遊牧民族又不一樣,雖然都是生活在馬背上,但遊牧畢竟不用天天射箭,隻是需要天天騎馬。所以遊牧的騎術比漁獵稍強一些,箭術卻是遠遠不如漁獵的。
這也很符合自古以來,華夏北方蠻夷的技術特點——
越往西北越靠近草原高原,騎術越強,騎兵沖鋒也越強。越往東北越靠近大興安嶺長白山這些山區。騎術和沖鋒會弱一些,控馬也不如西北遊牧,但箭術越來越精準。
哪怕到了現代社會,韓國人也一貫以弓箭自傲。所謂東夷,不就是東邊那些“一人弓”的民族麽。
從造字上就看得出來,一人加弓是爲夷。
“嗖嗖嗖”地箭矢破空之聲,淩厲呼嘯,趙雲還未接敵,便被每輪數千根的箭矢襲面而來,如疾風驟雨,而且綿綿不絕、次第銜接。
但尉仇台預想中的人仰馬翻并沒有出現,更多隻是勁矢铿锵彈射在鐵架上,随後迸着火星彈開——
扶餘人的弓,本體質量還是不錯的,用大量動物筋腱纏繞加強彈性,所以箭矢的動能勁道很足。隻可惜箭簇不夠鋒利,用不了上等鋼材打造的破甲簇。
趙雲如同從飛蝗中破陣而出,淩厲直撲,立刻在來不及保持距離、也還沒想到要保持距離的扶餘騎兵中間,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那感覺,就像是馬路上堵車的時候,來了一輛不管不顧的坦克,一路碾過去開道,當者無不齑粉。
數百扶餘騎兵,幾乎在相撞的一瞬間,就被屠戮落馬,鐵蹄踏碎頭顱的詭異聲響不絕于耳,讓悍勇的漁獵民族亦止不住膽寒。
尉仇台的瞳孔劇烈縮放了幾下,剩下的滿是駭然。
趙雲就是這樣拿着十分之一的人數、直愣愣沖破他的包圍的?!對面明明隻有兩三千人啊!你都被包圍了,不該表現出一些軍心潰散麽?怎麽被包圍後士氣方面跟沒事兒人似的?
這完全不符合兵法預期!東夷北狄,他們世世代代刻在基因裏的對付漢人的妙招,就是虛張聲勢、“淩踐使之大亂”,然後才跟狼群屠羊一般把漢人幹掉!
其實别說東夷民族了,哪怕是公孫瓒,當初學練白馬義從,那也是以夷制夷,學了他們的長處,知道輕騎的關鍵就是用聲勢吓住敵人,敵人一亂,後續都好說。
可是,趙雲的人馬,十分之一的人數、身陷重圍被四面亂射、但就是不亂、還堅定地朝着尉仇台的方向衆志成城地瘋狂突擊!
所有漢軍鐵騎心裏,其實隻有一個念頭,可惜尉仇台不知道:戰前趙雲已經告訴他們了,過河之後,死戰三日!要麽拖住等到太史慈來!要麽幹掉敢于野戰迎擊的敵軍主帥!要麽死!
上下一心,加上大漢十幾年南征北戰建立起來的信心,以及趙将軍的威名,如今漢軍鐵騎的士氣,簡直堪比破釜沉舟時的項羽部隊。
大意了!一開始就不該聽那坑妹夫大舅子的說辭!搞什麽“趁敵半渡而擊”的野戰!就該堅決守城的!
尉仇台眼看趙雲就要殺到自己面前,左右親衛全部在阻擋之下紛紛被成批屠戮,不得不開始退卻。
其實,尉仇台确實是可以退卻的,他一開始不甘心退卻,也是怕部隊覺得主帥潰敗,反而導緻己方軍心瓦解。
果不其然,尉仇台的大旗開始後退後,仗着輕騎兵的速度優勢,趙雲還真追不上瘋狂逃命的尉仇台。
但原本被尉仇台交代了要“各自爲戰、包圍襲擾”趙雲的扶餘、三韓騎兵其餘各部,也出現了動搖。他們根本無法堅定執行尉仇台的戰前交代。
無數基層将領心中開始琢磨:主帥的中軍大旗退了!旗陣亂了!我軍是不是敗了!咱這些人還要繼續死磕麽?看上去射了那麽多箭矢,也沒射死對面幾個人馬俱有鐵甲的怪物!
這就是早期東北漁獵民族,和後來蒙古人那種圍獵戰術最大的區别。
後來的蒙古人之所以尤其強,騎射技藝還是一方面,關鍵是蒙古人的指揮系統,可以做到幾路大軍分進合擊時、可以做到真正的“扁平化管理”,互不統屬自行指揮、見機行事。
而扶餘人還做不到。
扶餘人有一個王,而這個王是不能死的,王如果敗退了,全軍士氣也會崩。王一開始交代的作戰計劃,也沒人會繼續執行。
這跟蒙古人的“西征的時候速不台和拔都互相不怕對方那一路的主帥死了,反正不管友軍主帥死不死,我都打自己的。友軍主帥敗退了,我的士氣也不降”。
做到沒有任何一個會被敵人“攻我之所必救”的點,才能做到任何一個點被機動性更弱的敵人盯住咬死了突擊,都能放心大膽不怕丢臉地直接撤,想怎麽撤怎麽撤,還不影響其他各部的追擊和士氣。
所以,尉仇台期望的“我被趙雲追着逃,其他沒被趙雲追的友軍可以咬住趙雲的後軍持續對趙雲輸出”的場景,就因爲扶餘人有一個必須救的王,而沒法實現。
有首,就會怕斬首行動。
沒有首,才無首可斬,能跟細菌病毒阿米巴一樣黏死敵人。
尉仇台苦苦争取到的把趙雲重重包圍的機會,就因爲他自己撐不住不得不逃亡,徹底葬送掉了。
追在趙雲後面尾随射箭的扶餘騎兵,漸漸因爲恐慌己方的王已死、不知中軍主陣的情況,變得惶恐怠惰、裹足不前、追着追着就掉頭轉向、或者往兩旁散開,越走越少。
戰場上詭異的一幕就此出現:大部分三韓和扶餘部隊,并不是被趙雲突擊而潰散的,而是跟着趙雲跑了一陣,不知不覺人數就越跑越少了。
趙雲打了一輩子仗,也是第一次在實戰活學活用中,體會到這種奇妙的、前所未想的打法。
敵人有王,有必須救的目标,對我軍居然是一件好事。
隻可惜,鐵甲騎兵的耐力終究不足,速度也遠比輕騎兵慢。趙雲能夠追散扶餘騎兵,卻沒能畢其功于一役、直接追斬尉仇台本人。
畢竟對方臉都不要了,還付出了全軍自行逃散的代價,隻爲換條命,那他好歹也能确保換回這條命。
“趙将軍不能再追了!我軍馬力已竭啊!”魏延三番五次苦勸,己方戰馬都開始出現口吐白沫倒下的了。
趙雲不甘心,環視四周,果斷做出一個決定——換馬。
剛才的沖殺之中,也不完全是漢軍追扶餘人逃,也有尉仇台麾下的勇士爲了救援自己的王,上來攔截遲滞趙雲,都被漢軍剿殺了。但戰場上遺留下的扶餘馬匹卻到處都是,雖然漢軍還沒打掃戰場,也沒刻意收攏,但軍前随便逮個幾百匹還是有的。
“願意跟随本将軍追殺扶餘王建功立業的,換無甲馬!跑得快!尉仇台身邊沒多少人了,數百人追上去也夠斬殺蠻王了!文長,你帶領剩餘鐵甲騎攔截擊潰其他三個方向的敵軍即可!别讓他們超尉仇台靠攏即可!”
魏延大急:“将軍!您已貴爲骠騎将軍,不可如此輕敵冒進、自陷險地啊。”
趙雲:“這算什麽險地,尉仇台身邊還能剩多少人!沒時間跟你解釋,尉仇台好歹也算一國蠻王,配被我親手擊殺,就這麽說定了。”
趙雲最後還是給自己一個台階下:咱不是冒險,而是追的目标也确實是條大魚。一個蠻夷國王,有資格讓他親自動手。
趙雲便繼續窮追不舍。
尉仇台越跑越累,自己都上氣不接下氣了,身邊還剩幾千人,眼看都脫離戰場數十裏遠了,背後喊殺聲又起,而且愈來愈近。
這讓他極爲詫異,因爲他剛剛已經自覺估摸出漢軍騎兵的優劣勢了,漢軍的弱點在于披了鐵甲跑不快,耐力也不足以長途奔襲。明明已經甩遠了,怎麽又給追上來了?
不信邪的尉仇台忍不住回頭觀望,仔細看了一會兒,才發現趙雲才數百騎追了上來,而且是換了沒有鐵甲的戰馬。
“真當我們扶餘勇士的兵刃殺不得人麽?欺人太甚!就這幾百人還敢追,還連鐵甲馬都放棄了?有完沒完!兒郎們回頭死戰!”
尉仇台身邊的幕僚苦苦哀求:“大王不可啊!趙雲勇武,剛才衆所俱見,我軍勇士被他刺殺者不下百人,不可與敵啊!雖然敵軍追上來的不多,咱這邊中軍也就隻剩幾千人了。真返身死戰,左右軍怕是救援不及!”
“趙雲追這麽急,想跑也未必跑的出去!”
“大王可以棄軍逃亡!讓最後這數千兒郎擋住趙雲、亂中走脫!”
“那我還有什麽臉當扶餘王!懦夫!”尉仇台氣得直接拔出馬刀,把動搖軍心的逃亡主義謀士砍了,然後親自督戰迎擊。
他指望趙雲換了無甲戰馬後,扶餘勇士的箭雨能夠多起一點效果。
可惜并沒有,雙方很快絞殺在一起,這次也确實有近百騎漢軍鐵騎,因爲人有甲而馬無甲、馬匹中箭墜地,但大部分漢軍勇士還是殺到了扶餘人跟前。
最重要的是,趙雲本人一杆鋼槍上下翻飛,左撥右擋,僅有的幾根奔着趙雲馬匹而去的箭矢,全部被他擋開了。
當趙雲入陣的那一刻,一切都徹底結束了,镔鐵寶劍上下翻飛,銀槍過處紛紛落馬,須臾之間,趙雲就殺到了尉仇台面前,一槍結果了這個扶餘蠻王。
今日一戰,漢軍累計沖陣殺傷了接近兩倍于己方規模的敵騎,關鍵是還徹底打散了剩餘敵軍,讓他們分頭逃竄。
趙雲和魏延追亡逐北,被追到的紛紛跪地投降,隻可惜趙雲人手不夠多、行動不夠快速,實在抓不了太多俘虜。
不過,當戰役結束、戰場打掃完後,趙雲部人人都牽了至少三匹馬。說明一天之内,從殺死敵軍和戰俘那兒弄來的馬匹,至少有五六千之多,這還沒算戰場上損失掉瘸了的。
哪怕逃散的殘兵,在過一段時間之後能夠被公孫康收攏起來,但那也是很久之後的事兒了。扶餘人那種城邑部落的結構,很多人逃了命就不想回去送死了,組織度非常低。
……
屯南縣城内,公孫康在當天午後,便意識到了前方的崩盤,變得惶惶不可終日,一連數次派出哨探去前方了解情況。
傍晚時分,他妹夫、扶餘王尉仇台被趙雲臨陣擊斃的噩耗,終于傳回,公孫康這才知道大勢已去。
就因爲今天的冒進、自以爲可以半渡而擊,結果竟依然一腳踢在鐵闆上。
漢軍鐵騎的戰鬥力,比扶餘輕騎竟高出十倍不止!
同是騎兵,馬也不比敵人差多少,隻是兵器甲胄馬具有巨大差距,就能讓戰鬥力拉開十倍!
“此本王之過也……一開始就不該動跟漢軍打野戰的念頭!是本王害了小妹害了妹夫啊。”
謀士賈範在旁苦勸:“大王,爲今之計是盡快收攏殘兵,以圖固守啊!我軍至少折損了近兩萬人馬,再不容有失了!絕對不能再應戰了!”
公孫康如喪考妣地哆嗦了一會兒,像抓住救命稻草:“你說得對,再有輕言出戰者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