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的一天,經過裝模作樣的起兵前準備,以及連續七八日翻越散關道的行軍,張飛帶領的五千原本駐紮在武都郡的兵馬,終于入散關、抵達陳倉城下。
李素也不辭辛勞,翻山涉水,跟着大軍一起走一趟。
劉備怕張飛不擅長官場交涉,無法擠兌住皇甫嵩。所以耍嘴皮子的活兒就讓伯雅賢弟全權負責,三弟隻管帶兵壯聲勢演戲就好。
對張飛而言,上一次過陳倉還是十五個月之前,當時他是被擔架擡着走的,因爲跟西涼猛将閻行的交戰負傷在身。所以陳倉這地方給張飛的印象還是比較敗興的,總容易回憶起受傷,也能順帶讓他的吸取教訓保質期變長一些。
兵馬剛出秦嶺山道,面前的陳倉城南城門就打開了,一小隊精銳騎兵反應迅速,出城展開隊形,攔住去路。
爲首軍官估計也就是個别部司馬級别,今日正好巡哨當值,見到兵馬就過來查問監督:“爾等何人!爲何無故越界,還不速速退回!三輔之地全權由車騎将軍鎮守,外兵不得擅入!”
張飛負責首先大吼:“我等乃是征西将軍、領益州刺史玄德公麾下,武都太守張翼德!你是何人?聽聞董卓弑廢帝,我大哥欲響應天下大義,快快請車騎将軍前來相見。若不見車騎将軍之面,我們便自行東去、爲國除賊了,隻求你們借糧數萬石支用。”
那軍官被張飛一聲大喝,馬匹受驚連退數步,連連勒馬才算穩住:“既是友軍以禮來見,有話好好說你吼什麽吼!我乃佐軍司馬鄭渾,爾等在此稍待,不可妄動。”
這鄭渾是尚書鄭泰的弟弟,年紀三十出頭,在長安做官,所以被調到皇甫嵩手下當個偏裨将校。鄭渾回城通報後,不到一刻鍾,皇甫嵩就騎馬趕來了。
“參見車騎将軍!”張飛和李素都滾鞍下馬,以禮相見。
皇甫嵩一愣,這才注意到李素也在。
他跟李素也見過不少面了,當然也是熟悉的,一年多前,李素護送萬年公主回封地就藩,就公主的護衛事宜跟皇甫嵩交接過,還口傳了幾句如今已故的何太後的關照之語。皇甫嵩以大漢忠臣自居,對李素的交涉還是得給面子聽完的。
李素就把劉備的讨董立場,不卑不亢地說了一遍。
他沒說劉備有多主動跟袁紹、袁術、鮑信他們一起惹事,而是強調了“劉備得到消息晚,所以他得到消息時,一次性就同時得知不但關東有諸侯在讨董了,還連董卓剛剛弑殺廢帝的消息都知道了。是因爲董卓造有新惡、數罪并罰,劉備才忍無可忍想要出力爲國除奸”。
陳述完之後,李素總結道:“車騎将軍,你應該知道,素素言‘天命治亂之道,首倡必譴,殿興有福’。
卓雖無道,然卓在京之時,天下終究和平,百姓尚無戰亂之苦,故而我當初帶領征西将軍人馬離京,不願與之沖突,此後也從未想過要輕啓戰端。
但如今諸侯已然讨董,天下已亂,董卓又殺廢帝,罪惡彌重,天下已不可免要分崩離析,征西将軍這才被迫拿起武器平亂,以求速戰速決、複甯朝廷,請車騎将軍明察、共襄義舉,或者至少不要阻撓我們,爲我們提供些軍糧。蜀道艱難,漢中雖然有糧,但不可能靠散關道山路運出,必須借用長安存糧。”
李素這番話,不僅是講給皇甫嵩聽的,也恰到好處讓皇甫嵩身邊一些心腹文官、将校、親兵聽見,爲的也是收買人心,并且有個見證,讓大夥兒都知道劉備的仁義,營造出了“其他人是主動拿起武器,劉備是被迫拿起武器”。将來出不了兵,要把鍋推給皇甫嵩,也有那麽多人見證。
李素随便一眼掃去,就注意到好幾個說話作證還算有分量的角色:佐軍司馬鄭渾、都尉董承、王子服……顯然,如今皇甫嵩麾下嫡系的文武幕僚,基本上都是後世的漢室忠臣,即使中間有加入董卓陣營,也是因爲董卓掌握了朝廷的名義,被裹挾進去的。
這些人既可以作爲将來留在朝廷中樞作證的種子,又不會出賣皇甫嵩,确實非常合适。
可惜,不管李素說得多麽天花亂墜,皇甫嵩果然還是拒絕了。
“放肆!劉備莫非是得意忘形了,他身爲朝廷征西将軍,負責在劉焉公然抗拒朝廷調遣、割據自立後讨平劉焉,就當盡忠職守。其餘諸事也是他過問的?
當初董卓就是受朝廷之命讨平西涼諸賊,他是怎麽做的?羌亂不能定,養寇自重,挾機入京,争奪己利。劉備若是也舍劉焉而入京師,與董卓何異?我皇甫嵩若是舍韓遂而入京師、失漢土而争私權,與董卓何異?
我皇甫嵩爲将一生,我皇甫一族世代爲将效忠大漢,隻知平定夷狄、藩屏漢土,不知朝政曲直!劉備若能幡然悔悟,于我并立爲國效力抵禦外侮,則我與他故交依舊,若想染指朝政,除非從我皇甫嵩的屍體上踏過去!”
李素聞言,長歎一聲。
雖然他知道皇甫嵩會拒絕,但聽到這樣的措辭,他還是有些肅然起敬的。
皇甫嵩這人的秉性吧,有點像德國人的軍人傳統:軍人不問内政曲直,不爲政客火中取栗,隻爲民族主義而戰,隻爲抵禦外敵而戰。
他有一種以軍人爲榮,看不起政客蠅營狗苟的道德優越感。
被這麽義正辭嚴一震懾,李素忽然覺得,似乎不讨董也沒有比讨董的人道德制高點就弱。
關鍵看你是爲什麽而不讨董,理由是否敲得響。跟皇甫嵩那樣純粹軍人價值觀的不讨董,一樣擲地有聲。如果是因爲怯懦、膽小怕事而不讨董,那才可恥。
“既如此,想必車騎将軍是絕對不願借我軍軍糧東進了。”李素歎道。
皇甫嵩:“我說過了,除非從我屍體上踏過去,否則沒有任何一支不得朝廷調令的外兵能過陳倉城一步!”
李素恭敬下馬,張飛也連忙跟着下馬,然後走到皇甫嵩面前,深深一揖,李素非常有風度地朗聲宣布:“朝廷法度,大将軍出缺之時,車騎将軍節制諸将。且車騎将軍與盧公并爲大漢擎天巨擘,有救亡之功。
征西将軍近年雖功績卓著、升遷斐然,但刻不敢忘車騎将軍與盧公提點、教誨之恩。既然車騎将軍有此一語,我等不敢冒犯,立刻領兵退回武都,但求盡早平定劉焉逆賊,再入朝報捷複命。隻是,還請車騎将軍爲我軍支十日行糧,以便我軍退回秦嶺以南。”
李素當然不是缺這一口吃的,他來的時候其實帶夠了随身幹糧,直接回去也餓不死。但他要把這個事情鬧得更大一些,更正式一些,那就必須借糧。
就好比談生意的時候,發送商務通知的正本,明明可以談判人員親手帶過去的,但有時還是得寄個順豐快遞——因爲順豐快遞的面單簽收,是有法律層面的證據效力的,可以證明你“有效送達”了,法律上後續算“要約答複期限、承諾期限”,都是從這個算的。
李素要的,是在皇甫嵩的後勤财務系統裏,留下一筆“劉備因爲聽了皇甫嵩之命而退兵”的轉賬記錄。
皇甫嵩倒是沒那麽多花花腸子,他一聽隻是要十天路上吃的糧食翻山,倒也答應了,立刻讓負責陳倉的糧官按數發放打發李素,而且還記在賬目裏,到時候讓坐鎮長安的馬日磾給他後續撥糧時,這次的糧食爲何會吃得特别快、有超耗,都是要賬目留檔的。
李素就既演了出兵的誠意、把劉備的理由和所處的層數宣告天下,又賣了皇甫嵩的人情。
……
張飛回到武都之後,李素又馬不停蹄趕回南鄭。
另一路,漢中太守關羽派去跟袁術交涉的使者,果然也是铩羽而歸。
袁術這厮倒也沒有直接拒絕給糧,而是先說了些打太極的搪塞之詞,說什麽“目前存糧不足,暫時隻能臨時支應,按旬撥發。隻要大軍攻勢順利,秋收之後自當足額供應,也可因糧于敵。”
但劉備得了李素關照,要他小心袁術“先把援軍騙過去控制住,然後卡你糧草讓你不得不完全聽命于他當炮灰、失去獨立自主指揮權”,所以劉備當然要讓關羽不見兔子不撒鷹,堅持袁術先把糧食交付到位,才能出兵接收。如果暫時糧食少,也沒問題,可以少出一點兵。
反正關羽的開價,就是你給的糧食夠多少部隊至少吃半年,我就隻出多少兵的部隊。
這麽一擠兌,袁術指望控制糧草間接控制其他諸侯部隊指揮權的圖謀當然就沒法實施了,袁術才懶得養關羽的兵呢,直接明确拒絕給糧,落下了不願支持友軍讨董的惡名。
李素回到南鄭,劉備當然第一時間把這個回信給他看了,李素想了想:“既如此,我們做兩手準備。第一,袁術不是說秋收之後,才有餘糧一次性付清麽。我們可以秋收之後再去擠兌一次。
其次,我們要做好準備,秋收之前想辦法盡量攻克釣魚城、進而拿下江州,如此則能打通長江航道。到時候見機行事決定是否借巴郡太守蔡公名義,以‘後勤得以保障,這才起兵讨董’爲名出師。
最後,我們要把袁術這些粗暴拒絕的信函、還有其他往還證據想辦法搜集、擴散,最好給袁術帳下其他将領,諸如孫堅等人,也傳信提個醒,暗中瓦解袁術的威望,揭穿他的真面目。”
劉備頻頻微微點頭,對于李素的打算倒是沒什麽反對意見,他隻是覺得李素提出的“秋收攻下釣魚城”的設想,有些過于樂觀了。
“賢弟,我聽說了,你在劍門關用了新的投石車攻城,可即使有此利器,釣魚城也不是那麽容易攻陷的。我們預估釣魚城中軍糧起碼能吃一兩年,圍困也會非常曠日持久。”
李素打開折扇,平靜地說:“念想總是要有的,萬一成了呢。而且圍城讓守軍糧盡而亡,不一定真要圍到徹底糧盡,關鍵是讓他們看明白趨勢,瓦解敵軍心。
而且外界諸侯開始讨董,我們因釣魚城阻撓不能爲國效力,那大義名分又多了一層,說不定可以進一步勸誘敵軍内部離心離德。我想請命,去釣魚城前線看看,說不定有什麽好辦法。”
劉備想了想:“既如此,賢弟小心,我們拿下釣魚城,再商議是否派出偏師應景讨董。賢弟千萬不要靠近釣魚城,遠遠督戰就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