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良心,爲了确保自己絕對中立超然事外的姿态。
在何進那個軟耳朵幾次三番折騰“是否讓董卓進京”這個問題時,李素都沒有絲毫置喙,也沒有讓自己出現在何進的密謀小圈子視野裏。
袁紹跟曹操分别怎麽勸何進,李素是一句都沒機會聽到,但想來跟演義和三國志上寫得也差不多吧。
不過,他終究是在京城住了十幾天,以跟甄家談聯姻和順帶幫恩師整理典籍爲名冷眼旁觀,這讓他多多少少看到了整個事件的過程全貌,也對相關當事人有了更有血有肉的了解。
在《三國演義》上,何進召董卓進京後,似乎就不聞不問了,直到何進被殺、董卓進京,中間再無抵抗和波折,形同NPC。
但李素親曆其中觀察後,還是看到了何進很多有血有肉的掙紮——八月十二日,董卓抵達渑池的時候,何進就派了侍中種邵去阻止,讓董卓再等等不要輕舉妄動。
董卓也并非直接莽上來,而是等了一兩天,再次上表申訴各種找借口,才突入到谷城。
然後八月十五何進第二次派種邵再去訓斥,這次言辭更加犀利,終于威懾住了董卓,讓他在雒陽以西最後一個鄰縣谷城郊外停了下來,離雒陽城還差二三十裏,并且一停就是好幾天,到八月十八都沒敢再動。
由此可見,何進也不是一個純粹臉譜化的弱智,整個過程中,他發現情況有點不對時,還是掙紮過的。
隻是在掙紮的過程中,何進看到董卓被勸在了谷城縣不敢再進後,又重新自大起來,覺得所有局勢盡在他掌握中,什麽陳琳說的“手執利刃、授人以柄、此取亂之道也”統統不存在!
誰說董卓是虎狼會食人?還不是我讓他在雒陽以西五十裏停下他就得離城五十裏停下、讓他離城二十裏停下他就二十裏停下,很好控制嘛!
之前的丁原,也不是俯首帖耳?說不定就是這些外兵在互相制衡。
存着這種想法,何進的舉動,倒也稍稍跟曆史同期出現了一些小偏差。
八月十九日,董卓的數千精兵然在谷城東郊停駐的第四天,就有些新的小道消息傳到雒陽,說董卓在河東的步兵主力開始二次增兵,準備增援已經抵達河南尹的前軍。借口則是前軍來得倉促、糧草不足,後隊并非戰鬥部隊,而是給前軍“運糧”的,如此一來何進想讓董卓後隊退回去都沒了借口。
這也不奇怪,因爲曆史上董卓也這麽幹了。隻不過曆史上廢帝廢得太快,所以後續部隊還沒趕到,廢立就結束了,沒在第一波行動中發揮實質性作用。
何進看到董卓那種“前軍不敢進,等等後軍增援”的姿态,心中也再次發毛,怕最終等某一鎮外兵的規模到了一定程度後,會鎮不住。
何進沒什麽别的辦法,就想簡單模仿之前讓董卓丁原互相制約的老套路,想到了京師附近的其他外兵。
八月二十日,李素在蘭台寫書的時候,突然得到了何進的召見,立刻趕到了大将軍府上。
李素心裏有點預感,覺得有變故要發生,但想不出來具體是什麽,隻好自己保持謹慎。
蔡琰也是心中惶恐,臨别時偷偷關照他一定要小心。
到了地方之後,李素發現果然還是老三位幕僚:袁紹、曹操、陳琳在座。
當然了,比之前幾次李素來,好歹是少了一個鮑信——鮑信就是這個月才被何進派出去,到陳留一帶募兵,讓他募到新兵後立刻帶回京師。現在想來,肯定也是看董卓進京部隊的規模在膨脹,所以何進也留了一手、想讓鮑信也幫他擴充嫡系武力。
這世上沒有人是坐以待斃的NPC,多多少少會有點腦子有點操作。何進聽袁紹意見的同時,自己也在試圖微調修補袁紹計策的弊端。
“末将李素,拜見大将軍。”
李素行禮之後,何進難得有些禮賢下士地放低姿态:“免禮免禮,李中郎,聽說你帶了五百親衛進京?”
李素吓了一跳,義正辭嚴地否認:“大将軍何出此言!末将麾下,都是征西将軍部下騎軍,當初爲了上庸道賊亂未平,要邊打邊走才能疏通,不得已帶這麽多人,漢水道又不便逆流。
末将深谙外兵非宣召不得進京,随身隻帶了三十貼身護衛,那五百騎軍還在伊阙關外呢。至于剩下的兩千五百人,更是遠在魯陽,大将軍可能是記錯了。”
何進無所謂地擺擺手,似乎已經不太在乎這些大義名分,隻是盯着軍事因素追問:“那就是有三千人了,都是可戰之兵麽?”
李素:“都是跟随征西将軍曆戰三年的幽州精騎,盡數白馬,弓馬娴熟。”
何進摸了摸自己亂蓬蓬的絡腮胡子:“明日我補你一道召令,把你那五百騎護衛先調進城内。再把魯陽那兩千五百人前移到伊阙關外。”
李素聞言大驚,魯陽距離雒陽直線距離有二百裏,是南陽郡最北面的一個縣。但伊阙關距離雒陽就隻有五十裏了,到時候,與離城隻有二十裏的董卓,在離城距離上也就差三十裏路程差了。
那樣嫌疑也太大了,不會被人視爲附逆吧?
而且關鍵是,會不會把曆史進度影響得太大了?
李素這幾年來的一切布局,都是基于“朝廷中樞到此信用崩潰”的基礎上的。
說白了,要是再按官場邏輯走幾年,劉備陣營光一個和平年代常年養兵和買官續租的費用,就把财政拖垮了。
李素也隻好硬着頭皮先勸:“大将軍,不知宣召我軍有何……指示?自古外兵進京,能不進就最好不進,免惹嫌疑。征西将軍素來忠義,從不曾有以兵淩京師之心,這些兵馬隻是我代他暫領……”
何進聽了一愣,一邊是感慨劉備居然如此迂腐忠心,但另一方面也是有些不快。
這是一種自己的權威被人勸阻的不快。
“知道劉備忠義!不用強調了。我爲大将軍,調遣天下兵馬還用理由麽?你覺得外兵名聲不好,行啊,明日讓丁原和張璋收編了你那些兵,他們從此是京軍了,就不嫌疑了吧?”
何進說出這種話來,連袁紹和曹操都覺得要遭,連忙一齊勸阻:“大将軍不可操切啊!外鎮各将,所領兵馬豈有盡數爲朝廷錢糧編制的?
聽聞征西将軍爲保讨戰克捷,自籌錢糧兵馬規模多有超标,這些騎兵或許就是自募的,大将軍要用,還是借用地好,征西将軍一番赤忱,可不能寒了忠義之士的心呐。”
何進這才反應過來,自己說得急,想敲打對方,結果說過頭了。
“征用将領自掏腰包籌的私兵”,這事兒是時代大忌。那就相當于是對中平元年開始讨黃巾時,那封“命地方自籌兵馬守備”的诏書的有效期進行了否認,變成了朝廷可以随便吞并各地自費的地主武裝,這是要被全體世家和豪強抵制的。
你要調用别人的兵執行任務可以,但也得承認别人對兵的所有權,不能直接換主。
所以,哪怕袁紹跟劉備談不上交好,何進說出這種話也必須反駁。
李素也松了口氣,知道何進的氣話算是過去了,連忙給個台階下:“大将軍,我看不如這樣,大将軍要用我們,是看得起我們,我素知盧尚書乃征西将軍恩師,且是朝廷領兵重臣三英之一、熟谙京師情形。
不如這樣,我那五百騎兵,明日派入城内後,交由盧尚書暫時指揮,直到我回益州複命時,把兵馬撤出雒陽,我再收回。剩下那兩千五百人,隻要不進伊阙關,我就暫領,如果大将軍要用,五十裏地騎兵兩個時辰可以入城,入城之前,我就在城外将指揮權暫時交割給盧尚書,不進城就不交割,如何?”
李素這一手,算是把劉備的仁義和自己的忠心謹慎描繪到了極點:隻要進城,就給盧植指揮!但是我要走的時候,這些人就要帶走!
這樣一來,相信董卓也不至于跟自己硬扛,但多半會緩一手。
曆史上董卓從河東源源不斷來的後續部隊,原本沒發揮作用,這次,估計要發揮作用了。想入城後三天就廢立皇帝,估計也是沒可能了,必須花更多的精力找借口調開其他京中武裝力量,或者是分化拉攏。
真要是董卓幾萬大軍後援趕到要跟李素硬拼,那李素光靠三千人肯定還是不行的,到時候就拼命主動想辦法表示自己想回益州執行任務呗!
反正任務诏書早就到手了,他隻是請事假暫時沒動身而已,别人也不好說他臨陣脫逃的。
奉诏怎麽能叫臨陣脫逃?
何進完全沒理解這裏面的彎彎繞,他隻是非常欣慰:“好!李中郎不愧素知天命,知道大漢朝要有萬萬年江山,所以對朝廷忠心得很呐,竟能想出入城就交給盧子幹統領的妙法避嫌,好,我就成全你。等将來外兵全部散回原駐地之後,我會給你和劉備更高的賞賜——絕對比給董卓和丁原的多!”
李素表情懇切地謝恩,内心卻是毫無波瀾:你覺得你能活着發這筆賞賜麽?
真是多事。
不過,李素的臨門一腳也得稍微微調一下了。
袁紹和曹操則是難以置信地對視了一眼:這劉備和李素,怎麽這麽忠義?比盧植皇甫嵩,絕對不差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