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曹公的文刺,咱明日就先去太常卿府上投遞?”關羽大緻看了一下曹操寫的介紹信,就直來直去地建議。
李素連忙讓關羽冷靜:“稍安勿躁,現在去還太急了。一來是大哥才剛剛離京回涿郡,什麽事兒都還沒做成,就先幫他吹噓,容易被人輕視。
而且,爲大哥宣揚義舉孝行的其他準備也還沒做好。這幾天,我先把《孝義錄》的文稿先寫完,雕版和印刷暫且不忙,好歹有一份原稿,見劉太常時也好多點籌碼。
沮别駕應該五六天裏還不至于離京,我們還有時間。最好等到幽州那邊彙報賊情的表文也到了,張純之亂徹底鬧大、成爲朝廷上下共同關注之事,我們再去拜訪。”
沮授和劉備送來的公文,隻是冀州刺史的。
而幽州刺史陶謙,到現在都還沒把幽州的賊情鬧得多大了、彙報到朝廷呢。畢竟幽州是被後來波及的,陶謙猝不及防,千頭萬緒折騰下來,等搞清楚情況,起碼比冀州人晚四五天。
而且幽州在更北方,路上信使快馬加鞭傳遞消息,也得比從冀州出發的多走兩三天。
關羽不懂這些官場門道,隻好聽李素的,他隻是提醒道:“持文刺上門求見,至少也要提前三天預約,别人見不見還不一定呢,可得記得留出時間。”
李素一愣,立刻表示虛心接受。
也怪他穿越至今個把月了,還沒走過“正式遞交名刺/介紹信求見達官貴人”的程序呢。之前見到的名人,不是機緣巧合就是有可以插隊的緊急軍情。
以至于李素到現在,還沒習慣漢朝達官貴人那種正常“慢生活”的交往拜訪禮儀。
确實得多留出幾天時間,讓劉焉決定是否要見他。
……
當天晚上,李素又查找了一些素材,寫了一會兒《孝義錄》,然後睡覺。
因爲已經徹底對自己的書法放棄了信心,李素寫東西反而快了起來,也不在乎字醜不醜了,反正最後雕版之前還要請人抄寫一遍。
第二天起床之後,他就帶着關羽在雒陽城裏亂轉閑逛,先去太學晃悠一下。不過如今太學凋敝,也沒什麽人讀書,好不容易逮到幾個人搭讪,想求問一下認不認識什麽書法名家,人家也不跟他交淺言深。
所以逛了一個上午,并沒有什麽收獲。
倒是跟一小撮讀書人稍微混了個臉熟,但其中一個名人都沒有,都是些史所未載的龍套。
逛累了,李素就回到住處,寫書歇息一會兒,用過飯下午再出去浪。
關羽見他一無所獲,也怕誤事,吃飯的時候建議道:“我看那些名士腐儒也都清高得緊,酸腐散漫,跟他們打聽消息,卻不誤了大事。
既然隻是要找文字工整之人,我看不如回甄家的商号,問問他們管事——甄家在京師的商号,既然經營賣紙的生意,難道還認不得幾個字寫得好的?”
李素聞言,放下筷子,覺得關羽說得很對。
甄家作爲富商,想跟達官貴人攀交情,估計還是有難度的,但要作爲一個情報來源,肯定可以勝任。
賣紙就能認識很多懂書法的顧客,賣馬就能認識懂弓馬武藝的顧客。
“雲長妙計,吃過飯我就去甄家商号問問。”李素從善如流地答允。
關羽“傲視士大夫”的脾氣,沒想到對于做這事兒還挺有幫助,爽快。
……
飯後,李素就立刻去了甄家商号,找到了管事。
商号管事名叫張亮,是甄家大管家張權的兒子。自從甄逸死後,甄家由主母張氏掌權,她就把自己娘家的心腹仆人都派到了管錢管生意的位置上。
李素前幾天下的造紙訂單,也是找張亮親手經辦的。
見李素再次登門,張亮也很客氣:“李先生有何貴幹?你那批紙,還要些時日才能出貨,如今還在漚料洗料呢。”
李素往那兒一座:“不是來要紙的,是想問問你這兒有沒有雕工便給的木匠,還有,認不認識京城什麽書法好、又肯收錢幫人寫字的讀書人。”
張亮想了想:“木匠好說,書法是什麽?”
原來如今都還沒有“書法”這個術語概念。
李素清了清嗓子:“就是字寫得漂亮、工整的,最好要跟太學門口刻的石經字迹仿佛。”
張亮這下就理解了:“字寫得漂亮又窮困潦倒、願意幫人代筆的,京師一抓一大把,我随便幫你找個就是了。
不過,要跟太學門口石經上那些字仿佛……就要難些。那都是蔡議郎的體,當年能随其學得精妙的,如今多半身居高位,誰肯給人抄寫。”
李素想了想,好像确實是這個道理。
因爲蔡邕被罷官回鄉已經十年了,那就意味着京城跟着蔡邕學書法的徒弟,至少是十年前就在太學讀書的。
蔡邕近年來才新收的徒弟,肯定有地位卑微的,但都在吳郡。
比如後來的東吳丞相顧雍,如今應該才十幾歲,他就在吳郡老家服侍蔡邕、跟着蔡邕讀書。顧雍的書法,是蔡邕本人親口承認的“親傳弟子第一”。
包括顧雍的“雍”字就是蔡邕賜的,準許他與老師同音。表字“元歎”也是蔡邕賜的,本意是“被老師贊歎之人”。
但李素也不能跑到吳郡去找人啊,他要是找得到顧雍,那不直接找蔡邕就行了,還費那個事兒幹嘛。
李素想了想,就降低要求:“咱不要求蔡議郎親傳,隻要學得像,哪怕是自學成才的也行,随便指點一個吧。”
張亮又想了想,這次倒是很快有了建議:“若是如此,倒有一人可以舉薦——此人名叫鍾繇,字元常。蔡議郎下野之前他就在太學了,應該沒什麽機會親傳。但他自習勤勉,至少有九成相似,還經常來我這買紙。
他在太學蹉跎到三十歲才出師,又當了五六年閑職郎官,一直沒有正經差事補阙,仕途不利,所以肯幫人抄寫,開價也不會太高。”
漢朝對剛剛舉上孝廉,或者是剛剛從太學畢業的新官,如果沒有實職出缺,就先放在“郎官”的位置上候補。
換句話說,郎官就是一批每年領三百石俸祿、然後基本沒活幹、留在京師繼續修身深造的宅男。
以京師高昂的物價,沒有别的收好處機會,就靠三百石全家要吃一年,日子還是比較清苦的。如果不是出自有錢人家,或者是當郎官年數久了,就得找點副業補貼家用。
李素聽到鍾繇這個名字,頓時覺得找對人了。
曆史上鍾繇屬于典型的大器晚成,雖然後來官位挺高,但他似乎是在董卓、李郭執政期間,才靠朝臣大量死亡出缺、快速晉升上去的。他仕途的整個輝煌期,都是在遷都長安之後。
如今還是定都雒陽的太平年代,鍾繇就是個需要打工的窮逼郎官,混到三十七八歲了還沒個正經差事。
“多謝指點。”
李素謝了張亮的指點,又順便在甄家商鋪裏買了點禮物,問明鍾繇在京中的住處,然後就派親兵去鍾家送禮邀約。
介紹信就不需要了,因爲郎官也不過是三百石的閑職,鍾繇如今地位根本不比李素高多少,隻是癡長了二十多年的年紀,李素讓人送禮去見,對方肯定會見。
……
果不其然,李素送禮第二天,鍾繇就讓仆人回禮了,還說随時恭候。
官員之間,正常的初次拜訪,一般是要提前三天通知,好讓對方有時間準備。
鍾繇隻讓李素等了一天,就允許他自便,可見也是窮得沒架子了。
李素也不托大,就随手帶了幾塊馬蹄金餅、讓親兵擡了一鬥上等美酒、一塊鹿脯,去找鍾繇做事。
以鍾繇的身價,代抄一卷書的辛苦費,估計也就幾千錢。李素帶那麽多錢,也是想結交一個長期供應商。
等防滲拓印的新紙造好了,李素未來要印的書可就多了,供應鏈必須先籌備好。
而且這次抄寫的第一份文書,尤其要好好寫,因爲将來印刷之前,就要先拿給劉焉看的。
正所謂字如其人,拜訪大人物時,給對方看到的第一筆字非常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