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在韓微面前拍了胸脯,李文革卻沒有立刻便去遊說午剛碰了無數個釘子,讓他意識到這陳老頭固執之極,除非想個有效的辦法,否則僅憑自己的權勢壓服他是完全不可能的,自己又不能真個因爲這些何種事情把他如何,因此細想之下,囑咐了陳哲一番,李文革反倒暫時把這件事情撂開了手。
其實大緻的辦法他已經想好了,隻不過這個辦法并不能立杆見影,需要軟刀子拉人慢慢來。
延州全境的九個縣已經貼出了布告,宣布了由忠武将軍李文革兼領延州節度留後的消息。李文革堅持在布告上使用“延州節度留後”而堅決反對使用“彰武軍節度留後”的正規名号,他這個舉動令州府的所有人等都明白,彰武軍作爲一個軍鎮存在的曆史即将結束。
大批的軍官和節度幕府官員何去何從,成了一個極敏感的問題。這些日子一來,李彬的觀察使府内人頭往來絡繹不絕。原本很少往東城走動的幕府官僚們如今紛紛走起了李彬的門路,這些原先求庇于高家的官吏們自從四月以來便實際上徹底被架空,包括節度判官劉薰在内的大批文官以及包括張圖在内的十幾名武眼見面臨下崗危險,他們沒有膽子直接去登李文革的門,隻好來求這個對李文革影響力最大的李彬了。
上門求官的人當中還包括了許多高門大族地族長,延州的整個政權體系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這是誰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原先有官位的希望能夠保住自己的官位,原先沒有能夠将觸角伸進高允權幕府的門族則希望能夠借這個機會将自己的子弟送進幕府甚至軍中,也好爲自己地家族提升一些地位。在這個新舊交替地時期,所有人都在幻想着要爲自己或自己地家族從中撈取一杯羹。
李文革對這種情況冷眼旁觀不聞不問,他最近在忙着整編軍隊。秋季攻勢結束之後,李文革一回到延州,便将廂兵甲團已經完成了隊列訓練和基本格鬥技能訓練的兩個新兵營以及李護的衛戍營編入了延安團。分别編爲前營、後營和中營。這樣延安團的編制基本上實現了滿員。五個營一個斥候大隊将近一千四百人的戰鬥兵員。在目前狀況下已經基本上能夠滿足延州的軍事防禦需要,即便沒有折家軍的支援和配合,李文革相信僅憑延安團也已經足以守穩延州。
八路軍地擴充度十分驚人,如今有大批經曆了實戰考驗的老兵資源,廂兵團每個月都能夠編練一到兩個新兵營的兵力。隻是限于延州本地的資源,李文革還無法保證裝備的增長度跟上部隊的擴充度。三月份以後,有了折家支援的七百五十套步兵甲。延安團在盔甲方面基本做到了齊壯,作爲制式武器的木槍則由廂兵甲團地兵工營統一制造,從年初到現在,木槍地産量一直在緩慢增長,由一開始每個月隻能制造五十杆木槍到如今每個月能夠保證量産一百六十杆木槍,延安團的武器裝備基本得到了滿足,但是若是部隊繼續按照這種度擴充下去,目前的生産規模已經很難适應了。
前營後營地營隊指揮官和監軍軍官仍舊從原從老兵中選拔。淩普被任命爲前營指揮。而魏遜原先的一個小弟李德柱這一次得了彩頭,由隊正直接被李文革任命爲後營指揮。這個原始的軍官團隊是李文革借以掌控軍隊的基礎,而從魏遜開始的監軍系統是保證部隊對自己忠誠度的第二道保險。因此李文革有意在部隊中逐步擴大魏遜的權力基礎——當然,這是在不影響部隊戰鬥力的前提下,任何一個營級指揮官的任命李文革都會征求沈宸這個指揮使的意見,如果沈宸能夠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和反對意見,李文革是絕不會冒着降低部隊作戰素質的風險來強行任命一個軍事指揮能力較差的人來擔任營級主官的。
至于隊級軍官,李文革幹脆不再過問,隻等沈宸和魏遜将人員确定下來,李文革将這些軍官一一招來慰勉一番便正式通過。
在這個沒有無線電等現代通訊手段的時代,部隊的分級指揮體系是打勝仗的唯一保證,大批的有經驗的有能力的營隊級軍官的存在是部隊戰鬥素質的基礎。在這個年代搞越級指揮,就算是再能打仗的軍隊也很難打勝仗,李文革才不願意做這種蠢事。
在九月十五晚上李彬拿着厚厚一疊人員履曆表來找李文革的時候,這個新任的節度留後正在憑借自己的記憶編寫兵法——其實就是回憶《戰争論》當中的一些基本理論,這些熱兵器時代的許多理念根本無法全盤複制到這個時代,李文革隻能挑挑揀揀,挑選那些冷熱兵器環境下都勉強能夠用的原則和戰略戰術記錄下來以備後用。李文革知道,自己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兩年,先前的許多知識
間的推移會漸漸從自己的記憶庫中消失掉,若是不趁還好記憶力還行的時候将這些知識記錄下來,自己就真的白穿越一回了。
李護前幾天正式被李彬解除了奴籍,正式和李文革搬到了一起來住,負責整個節度府的安全保衛工作。此刻他進來禀報李彬來訪,李文革收起了筆墨紙張,請李彬進來叙話。
看了李彬帶來的這一大摞履曆,李文革輕輕一笑,道:“……真是趨之若骛啊!”
李彬也一陣冷笑:“無論盛世還是亂世,都少不了想要當官的人。這些日子老夫家的門檻都要被踏破了,今日便是來尋你商量一個對策的!”
李文革皺着眉頭想了一陣,道:“想在軍中任職的這些人。都是些甚麽人?”
“世家子弟,原彰武軍剩下來地軍官武,大緻便是這兩類人!”李彬撫着胡須道,“麻煩啊,答應了他們,剛剛有了些新氣象的軍隊立時便又變得烏煙瘴氣,不答應他們,隻怕這批人就要聚在一起暗中牢騷埋怨。有他們在底下煽風點火。甚麽事情都不要想做踏實!”李彬沉思着道。
李文革又想了一陣。展顔一笑:“左右都是遲早要辦的,不如趁着這個時機辦起來……”
李彬斜眼看着他道:“這麽快你便想出法子了?”
李文革笑着道:“說來也簡單,這些謀求軍職的履曆都放在我這裏,觀察盡管回覆這些人,就說要他們等消息便是。”
李彬一愣:“你卻要如何回覆他們?”
李文革沉思着道:“設鎮之初,我便一直在琢磨着在豐林山上建一座六韬館,隸屬軍鎮直轄。用以培育職業軍官團隊,以後再要擔任軍官職務,除戰場直接擢拔之外,一律要進入六韬館參與學習兵法戰術,修習指揮節制之法,自六韬館及業,授予從九品下陪戎副尉銜,爲學員兵。而後再據軍功才力逐級提拔任用。便是在戰場上臨時提拔的檢校軍官。也要進入六韬館學習及業之後才能扶正,否則依舊隻能檢校。這個六韬館設立起來,軍中有将校之才的軍士。地方上願意投筆從戎的儒生,還有這些削尖了腦袋想要擠進軍隊的世家子弟和舊軍官,都把他們塞進六韬館去學習訓練,即便是此刻身有官職地,入館後也隻是學員。及業後才能根據原職務安排相應職位……”
李彬皺眉道:“這法子能夠有效麽?”
李文革一笑:“觀察盡管放心,這六韬館中訓練強度之高,及業标準之嚴,絕非尋常人能夠忍受。這些人若是受不了中途肄業,須怪不得你我,我們給了他們機會,是他們自家不争氣退縮了;并不是我們不肯安排他們進入軍隊,而是他們自己認爲自己不适宜進軍隊。觀察想想,是不是這麽個道理?”
李彬笑道:“若是他們真個熬了過去,真個及業了呢?”
“錄用——!”
李文革斬釘截鐵地道。
“隻要他們能夠及業,便證明他們已經适應了我們手下這支新軍隊地軍規軍紀和訓練強度,同時也證明了他們有成爲軍官和指揮員地資格和條件,既然如此,當然要錄用。隻要是人才,八路軍都會不拘一格酌情使用,英雄不問出身,世家子弟固然不比大頭兵高上一頭,卻也不至于成爲被歧視之理由。這些人都是有讀書條件的人,他們的文化程度要比普通的兵士高上許多,受識字所限,目下這些營隊官當中的大多數日後很難成爲師團級大部隊的主官,但是這些學員當中,這個比例在未來會很高。隻要是好鋼,總能磨練出來……”
李彬點了點頭:“既然你有信心,老夫自然沒有話說!”
他将上面一摞履曆放在桌子上,拿起下面的一摞道:“這些求爲文職地怎麽辦?”
這次李文革卻沒有想,笑道:“除了節度判官和各縣的親民官,其餘押衙、記室、文案、長史、司馬這些職務頭銜,觀察可以随便許給他們,不用吝惜!”
“啊——?”李彬頓時皺起了眉頭,“如此胡鬧,州府還要不要運作了?”
“州府用不上這些閑官了……”李文革搖着頭道。
見李彬不解,李文革笑着解釋道:“我準備改革州府的官制,周政實權未來将歸于諸曹科官員,這些複雜繁冗職權混淆夾纏不清的官職名号以後便都不再用了,左右不過是個沒有實權的名義,連俸祿都沒有了,他們那麽想要,給他們就是。”
“改革官制?”李彬頓時又吃了一驚。
“是——”李文革點頭道,“州府治政,要分出層級,分出專司,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此冗官冗員過多不說,許多地方職權交錯,容易引起紛争和矛盾。延州要想有些起色,這官制,是非改不可的。”
“你準備如何改?”
覺得李文革此人有些高深莫測起來。
李文革毫不猶豫地道:“未來的州府,分爲曹科兩級垂直管理。州府之下分曹治事。各曹官稱主事,正六品,從事從六品;各曹則設科理政,各科官稱主簿,正八品,設令史爲主簿之副,從八品。這兩級官員爲州官,與各縣親民官相互遷轉擢升。佐理政務。各曹之上設節度判官。正五品。總攬諸曹事,設節度通判爲副,從五品,協理諸曹事!”
“如何分工?”
李文革笑了笑,侃侃而談道:“州府之下設布政、按察、轉運三曹,分司錢糧民政、提點刑獄、水陸輸送之責。布政曹設司農、務工、經商、稅賦、勾判五科,分司農桑、工匠、商賈、稅賦、查核五事;按察曹設審刑、治安、典獄三科。分司立案斷案、緝捕巡察、司刑治獄三事;轉運曹設陸路、水路、築路、傳驿四科,分司陸運、水運、修路、驿政四事。共計三曹十二科,處置州府十縣地政務,足夠用了!”
李彬聽得瞠目結舌,自魏晉以來,分曹理事已經成爲中央和地方官制地基本規則,中央設六部,地方州郡設諸曹。分工佐理政務。近些年來地方官制紊亂。節度使之下僚屬衆多職權交錯,一個州僅七品以上幕府官員便多達百人,這些人都對節度使一人負責。相互之間不相統屬各自爲政,導緻整個官僚集團數目龐大效率低下,這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地方官制地改革早已是勢在必行,隻是中央政權更疊不定,天下紛亂局面動蕩,朝廷一直都沒有騰出手來做這些事情。李文革一介武夫,還沒有正式接任節度使職務,居然不聲不響搞出了一套體系簡單分工明晰的州府政權體系。而且這個體系居然簡單明确到讓李彬隻聽了一遍便完全理解明白沒有絲毫不解之處,這實在是過于出人意表了,更誇張的是,李彬想來想去,居然一時之間想不到還有什麽沒有被這個體系覆蓋到地領域,這個體系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面面俱到無所疏漏。這真的是一個從來沒有在官場中混過從來沒有過治政經驗的人設計出來地麽?
李彬爲官三十多年,自認還設計不出這樣一套管制體系。
李文革至今還記得自己穿越之前地那個晚上,自己和那個晦氣地胖子之間那場口水紛飛的大論戰,兩個人幾乎把從周朝官制到秦漢三公九卿唐宋三省六部明清内閣軍機甚至一直到新中國的政權官制演變過程争論了個遍,那場争論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周圍一群同人女和職業糖粉聽得莫名所以不知所雲,号稱曾經把二十四史職官部分通讀了個遍的李文革和号稱已經夠資格獨創一門“官制比較學”曆史學科目的某胖子你來我往各不相讓,一直厮殺争鬥到李文革成功穿越才告一段落。
這場争論的直接結果就是,李文革的官制學水平一夜之間突飛猛進更上一層台階,已經集自己與該胖子兩人學術之大成,從一品到九品,從職事到散秩,從勳官到爵位,從中央到地方,他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而細緻地官制學理念,這種理念集中了幾千年官制演變的精華和大成之所在,其完備性和科學性早已經遠遠越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曆史時期的政治家對權力與官制關系的理解。
在這個世界上,比李文革有學問的人很多,但是論起對官制的理解和了解,則絕對沒有人能夠越他。因爲他不僅僅知道過去一千年間的官職變遷,同時還知道未來一千年官制的沿革和走向,真正稱得上是前知一千年,後知一千年。
今天他随口說出地這個地方官制改革方案,不過是牛刀小試罷了。
李文革自信,隻要那個倒黴地胖子沒有跟着自己一起穿越來到這個時代,這世上便沒有一個人能夠設計出比自己的方案更加明晰合理地官制改革方案。
延州名雖爲州,實際上從面積上隻是李文革那個時代一個地級市的面積,人口則連李文革那個時代一個縣的人口都不如,這樣一個小的行政單位養幾百名大小官吏實在是過于吃力了。
按照李文革的這個方案,州縣官吏的總人數将有望限制在七十個人以内,至于其餘的未入流的“役”和“吏”,十個縣加起來也不會過兩百人。
李彬良久方才回過神來,問道:“這節度判官一職,看來是非子堅莫屬了……”
李文革愣了一下,搖了搖頭道:“不,節度判官權責太重,而且主要職責在于協調諸曹之間的分工合作,子堅性情過剛,暫時不宜擔任此職。在我的設想中,他是州府布政主事的當然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