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女與空氣裏的天神大戰了百十個回合,口中大呼打不過,撥馬向荒野裏逃了下去。
侍衛們不敢靠近,也隻好在後面緊緊跟着。
被活女帶出城來準備作戰的金軍和奴兵懵的一批。就眼下這個狀況,到底應該咋辦才好涅?
将軍被空氣給打跑了,金軍士卒全都将目光集中在一個猛安的身上,誰讓他是在場官職最大的金軍将官呢。
猛安馬術高超,腰上一用力,雙腳便站在了馬鞍子上面,手搭個涼棚向偏廂車陣觀望。
看了一會,猛安發現偏箱車陣車雖不少,但車陣裏的天賜軍怕還不到三千人,而且還有千餘人是婦人。
打仗帶着婦人肯定不是正經打仗的,猛安覺得自己晉升爲将軍的時刻到了。
這世上的傳言大抵有兩種,一種是傳着傳着就成了神話,一種是傳着傳着就成了笑話,主要還是得看傳播途徑。
天賜軍在會農海岸全滅了三萬金軍騎兵,又在皮被河畔滅殺了三萬金軍步卒和一萬多金軍騎兵。這事在遼軍之中都快傳成七十萬了,但在金軍之中卻傳成天賜軍陣亡的比金軍還多,所以兩軍對待天賜軍的态度截然不同。
聽人說的事情永遠是聽人說的,自己沒經曆過永遠都無法真正明白,而且聽說的話若是經過幾百幾千幾萬個人傳過來的,那就不知道會變成什麽樣子了。因爲每個人在說給别人聽的時候,都會加上自己的理解。幾百幾千幾萬個人的理解和改編,誰還知道原本的事情是什麽面目。
完顔活女出戰帶了全部的三千金軍,還有一萬奴兵,都是騎兵。猛安立即下令,讓一萬契丹騎兵沖陣殺敵,但契丹軍卻不敢,因爲契丹軍中流傳的是,天賜軍是天兵天将,刀槍不入的那一種。
猛安大怒,下令驅趕契丹軍沖陣。金軍刀出鞘箭上弦,全部對準了奴兵。
一萬奴兵就是後娘養的,一見這情形知道不沖就得死,沖也得死,那就隻有一個辦法了。
也不知是哪個缺德的奴兵,先是聲嘶力竭地大叫了一聲“殺天賜軍”,随即匹馬當先,直奔偏廂車陣沖了過去,一萬奴兵緊緊跟随。
金軍猛安看着“轟隆隆”沖向偏廂軍陣的奴兵暗自點頭,準備等這場仗打完了,一定要重賞帶頭沖鋒的奴兵。
指望契丹奴兵消滅天賜軍是不可能的,猛安準備待雙方殺到最慘烈的時候,他再下令讓自家三千金軍沖上去收獲戰果。
想是想的挺好,結果一萬奴兵沖到一半時,卻突然分成了好幾股,然後是十幾股,再然後是亂糟糟不知多少股,全都逃進野地裏去了,一溜煙隻剩下一片模模糊糊的背影。
天賜軍本已做好了戰鬥準備,結果敵人連散彈炮的射程都沒進來,就這樣沒影子了,戰士們同樣面面相觑。
猛安此時已經氣到暴跳如雷了,這幫子奴兵還真特娘的靠不住,竟然臨陣脫逃。
金軍打遼國這些年早就養成了傲氣,奴兵靠不住那就靠自己。猛安一聲令下,三千金軍騎兵便向偏廂車陣沖了上去。
散彈炮一打一大片,炮聲隆隆戰馬驚驚,盞茶功夫金軍便死的死走的走。驚馬帶着金軍士卒到處亂逃,天賜軍借機追殺,偏廂車陣也緩緩向前。
有那驚馬向城門方向跑的正暗自慶幸,結果城門卻不開。
既然是驚馬,那精神狀态就和完顔活女差不多,也不管城門開不開,一個接一個往城門和城牆上撞。
眼見着金軍沒剩多少了,豐州城的城門大開,有使者打了白旗出來,蕭奉先祈降。
人家都投降了當然不能打,十一哥很是誇贊了蕭奉先一番。加上外籍軍團兩萬多人的天賜軍順順當當進了城,第一時間便占領了城内的九座糧倉。
奴兵被命令回營,好吃好喝隻要不鬧事就行,連武器都沒有收繳。
城南的耶律花塔正在外面叫陣呢,突然發現城牆上的旗幟換了,竟是一面繡了“天神騰格裏”的戰旗,一時間懵的一批,不知這是哪裏來的隊伍。
王小草踢了舉旗子的士卒一腳,讓其連忙把旗子換了。旁邊一名士卒連忙舉起手裏的旗幟,骷髅鴨子旗。
城下的耶律花塔倒吸了口涼氣,這旗子他認識,他和耶律習泥烈當初就是在會農府的海岸逃離天賜軍的,又怎麽可能忘掉這詭異的骷髅旗。
舉骷髅鴨子旗的士卒也挨了一腳,王小草好半天才找到自家的鐵鳥軍旗,插在了城樓之上。
耶律花塔此時滿心的佩服,天賜軍就是能打,自己都打了十二天了,攻城也攻了五六次,咋人家一來就打進去了涅?
田十一被耶律延禧賜名耶律十一郎,官職是南院大王。耶律花塔覺得十一哥當然是自家人,所以單人獨騎靠近城牆,大喊讓天賜軍打開城門,放他們遼興軍進城。
這事王小草肯定是不能做主的,不大一會能做主的人來了,梁紅玉。
耶律花塔連忙下馬,向梁紅玉施了一禮。不爲梁紅玉的官職,隻爲人家随時有可能成爲南院大王的王妃。
梁紅玉帶來了十一哥的口令,說是不想見耶律花塔,因爲見了一定會砍死他,誰讓他燒了那麽多的糧食。
花塔也知道,自己燒糧這事就是爲了算計田十一和金軍開戰,自然不敢還嘴。
想了想,花塔告訴梁紅玉,說是遼興軍不進城也行,但卻有兩個要求。第一燒毀城内九座糧倉,第二殺光城内所有的遼國降兵。
耶律花塔提條件該咋回,這事田十一沒交代,但梁紅玉覺得自己可以做主。梁紅玉的回答很簡單,耶律花塔沒有資格向十一哥提條件。
花塔撓了撓腦袋,知道自己的官職雖然比南院大王小不了多少,但不論實力還是資曆,确實沒有提條件的資格。隻是這豐州城都打了十幾天了,實在不想這麽輕易放棄。
梁紅玉看了看下面撓頭憨憨的耶律花塔,決定提點他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