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潢府上京城陷落那一天,耶律習泥烈終于下定了決心。他把早已經寫好的一封信交給了心腹,命其火速送到遼興軍耶律花塔手中。
輕而易舉便攻破了遼國都城,此時正是完顔阿骨打最得意的時刻,所以身爲禮部侍郎的王十二便向大金皇帝進言,應該齋戒七日,然後将金國皇室的列祖列宗遷入遼國宗廟,以示遼土爲金國所有。
完顔宗翰立即提出反對,說是還有大片的遼國疆土沒有打下來。但王十二卻說,遼國疆土雖大,隻需大金皇帝一道聖旨,那些遼土自然就會降了。而且将士們都已經很疲勞了,實在是應該放個假、洗洗澡、玩玩女人、休息休息。
打仗本就是爲了勝利後的享受,王十二的提議立即得到大多數将領的認可。
阿骨打對于自己的聖旨也很有信心,畢竟自家的大兵所過之處,投降的遼兵遼将數不勝數。能不打仗就獲得土地,自然是最好的。
就這樣,金國大軍停留在上京城中,之後便禍害起整座上京城的百姓來。當兵的要享受,自然就要百姓遭殃,要不然又哪裏來的享受。
耶律花塔收到耶律習泥烈的信後,躲在屋子裏哭了整整一個晚上。
信中說,遼國滅亡已無可挽回,燕雲十六州雖多有京州奴兵,但都是望風而降的貨色。既如此,不如破釜沉舟,大家一起玩兒完。這樣做雖然救不了遼國,但卻有機會覆滅金國,也算是報仇了。至于會犧牲很多很多很多無辜的性命,耶律習泥烈不在乎,耶律花塔也不在乎。
國家沒了,上京城被攻破那一刻就代表着家和家人也沒了,這世上已再無牽挂,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死光了,又有什麽關系。
第二天一早,耶律花塔下令讓怨軍八營留下抵抗金軍,自己則帶了遼興軍的瘋子兵分散開向西而去。
此時遼國雖亡,但燕雲十六州卻大部分還在遼軍手中。燕雲十六州本就是遼國最重要的糧食産地,遼興軍便伴随着一路大火,席卷了所有的城池。
遼興軍始終保持着最高強度的行軍,幾乎每一座城池都有遼興軍踏足。他們的任務隻有一個,燒倉庫,尤其是糧倉。
此時正值冬季,連種莊稼的時候都還沒有到,隻要燒得夠多夠快,金國立即就會陷入糧荒之中。
耶律花塔就像瘋了一樣四處放火,最後到達西京大同府的時候卻發現,西京守将已經投降了金國,隻是金軍卻還沒有到來。
遼興軍都是裝備了火藥彈的,瘋子兵一天便攻下了西京城,然後便放了一場足以燒毀全城的大火。
站在西京城的城牆上,耶律花塔面無表情地看着滿城的熊熊大火,想起了耶律習泥烈信裏的話。
人都是要吃飯的,金國沒了糧食,附屬的部落就會造反。阿骨打爲了維持金國不亂,一定會立即興兵去攻打宋國。隻有在宋國搶到足夠的糧食,金國才不會滅亡。
宋國能打得過金國嗎?深入過宋國腹地的耶律習泥烈認爲不能。但隻要金軍進攻宋國,有一個人就會和金國結成死仇,那就是田十一。
若說這世上還有一個人、一支軍隊能覆滅金國,那隻能是田十一和他的天賜軍。皮被河畔四萬金軍骸骨,就是明證。
耶律習泥烈知道這會餓死很多很多的遼國人,金軍南下也會殺死很多很多的宋國人,但隻要能激怒田十一,死多少人都沒有關系。何況那些遼國人在習泥烈眼中,都是背叛了遼國的。而宋國人,又和他習泥烈有什麽關系呢?
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逼着田十一幫遼國報仇而已。
耶律花塔火燒大同府之後,立即帶着遼興軍向北而去。還有很多城池沒有去,還有很多糧食沒有燒。接下來的路很有可能會遇到金軍,但他卻不會有任何的膽怯。
多燒一倉庫糧食就多賺一分,多殺一個金軍就多賺一條命,耶律花塔沒打算活下去。因爲遼國亡了,就連耶律習泥烈都已經死了,一個人獨活又有什麽意思。
耶律習泥烈死得很悲壯。他在上京城中,聯絡了許多從前做王子時的心腹,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險,制定了燒毀上京城所有糧倉的計劃。
上京本就是遼國的都城,其中存糧最多,當然不能留給金國人。
當完顔宗翰帶兵去救護最後一個糧倉的時候,耶律習泥烈舉着火把,坐在澆滿了火油的糧食上面。
習泥烈和宗翰像老朋友一樣聊了很多,他們聊遼金之戰,聊金國戰勝的原因,聊他的真實身份,聊他是如何成爲金國禮部侍郎王十二的,還豪不客氣地把女真人罵成,隻會打仗不會治國的野蠻人。
耶律習泥烈話裏話外說了許多治國的策略,又說了許多遼國的隐秘事,包括許多貴族的争端,以及整合遼國降軍的辦法。
習泥烈甚至對金軍進攻宋國的策略提出了建議,從兵分兩路到進攻宋國的路線。他在引導宗翰,如果宗翰足夠聰明,一定會按他所說的去做,因爲那确實是一條最佳的妙計。
但習泥烈唯獨沒把他自己的計劃告訴宗翰,隻要金軍聽從了習泥烈的策略,燕雲十六州就會出現一片缺少金軍的真空地帶,那将是田十一穿過遼國,回歸宋國的通道。
習泥烈很聰明,他猜測田十一肯定不會去海河入海口乘船。那裏雖然是回舟山最快捷的方式,但也是金軍防備最森嚴的道路。習泥烈給田十一留下的通道是大宋國的偏關。他必須要保證田十一能活着回去大宋,活着回到舟山。隻有那樣,田十一才能帶領天賜軍殺死最後一個女真人。
宗翰邊聽耶律習泥烈的話邊覺得有道理,卻不明白習泥烈這個敵人,爲什麽會幫他。
正思索間,習泥烈突然放下了手中的火把。大火一瞬間便引燃了所有的火油,耶律習泥烈伴随着上京城最後一座糧倉,終是化成了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