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資謙手下的将領都誇贊國公爺有膽色,每戰都會出現在最前線。隻有了解這位國公爺的才會知道,李資謙無論與哪個國家打仗,都會避開敵人的主力,率軍偷襲敵方最弱小的軍隊,因爲他覺得這樣更安全。
所以田十一覺得,擒賊先擒王這話自己這邊同樣能用。
李寶坐鎮在無畏号之上,率領十幾條大宋朝生産的戰船沖入敵陣,直取高麗軍旗艦。那是一條堪比勝利号的巨大戰艦。
李資謙也算有膽色,帶了三十餘條闆屋船引着李寶向外海退去,準備在海上與之決戰,其餘七十多條闆屋船則直撲皮島,這就是船多的最大好處。
李寶并沒有回援皮島的打算,無畏号當先沖進高麗軍的船陣之中,因爲此時風勢正小,被高麗人稱作武功船的無畏号不必借風、不畏風浪,兩側設有檔闆不畏弓矢,船上還有老太太炮,射程遠達三四裏。這種情況下,再有十幾條普通戰船配合,李寶很快便能沖到李資謙的旗艦身邊,然後再來一輪老太太齊射,這仗基本上就算打完了。
可是李寶沒想到的是,李資謙狡猾和怕死的程度遠超普通人的想象。每當率領水師出戰時,李資謙從來不在旗艦之上。
此時皮島上修了一半的炮台已經開始噴射火舌,老太太炮不緊不慢地吐出一個個大鐵球。因爲距離太遠,大多落進了海裏,濺起漂亮的浪花。隻有極少極倒黴的闆屋船才會被命中,但隻要不是打中吃水線,便不會有沉沒的危險。
圍攻皮島的高麗水師很興奮,因爲不用面對猙獰海獸一般的海軍一号,就連普通的戰船都不用面對,前方隻有十三條倭人的關船而已。雖然在與倭人交戰中同樣很少占到便宜,但七十比十三,隻要會花銅錢的人都會計算,咋打都是船多的占便宜。
随後高麗水師陷入更大的驚喜中,除了皮島港口那幾門射速超慢的老太太炮之外,十三條關船竟然沒有任何遠程武器。雖然闆屋船上也沒有,但自家船多啊,隻要沖過去咬着刀子跳過去,這仗基本上就算赢了。
“轟”的一聲,一條闆屋船遇到了我孫子野荷同樣的遭遇,海面之下浮着的“不會動水鬼”,拉了一船高麗水兵入水。
皮島上正在出着苦力的我孫水野荷翹腳望着,見到這情景不禁小聲嘀咕道:“快調頭吧,要不然會動水鬼也要出來了。”
管理着倭人苦力的契丹族管事吆喝了一聲,野荷連忙低頭幹活,同時在心中想到:海上都開打了,爲啥還不把我們關起來,真的不怕我們趁亂逃跑嗎?
高麗水師并不像野荷那樣有過慘痛的經曆,所以依舊向皮島的港口航行着,不時有闆屋船被水雷炸沉。
一條塗成漆黑顔色的闆屋船上突然挂起了一排三角形的小旗子,闆屋船隊開始變陣,彼此之間拉開距離,以豎排的行進方式繼續向皮島挺進着。
李資謙準備用船來趟水雷了,不過這種方式很麻煩,而且并不如何有用。前方的戰船觸雷起火,後方的戰船便要避開,很可能便會觸碰到旁邊的水雷,損失依舊很大。
漆黑闆屋船上的李資謙回頭看了一眼,無畏号正像隻豹子一樣在旗艦周圍穿梭着,在十幾條奧利給戰船的配合下,已經擊沉了七條闆屋船,旗艦岌岌可危。
回頭向皮島望去,十三條關船在海灣裏遊弋,那裏一定是安全的。李資謙默算了一下距離,隻需要再損失十幾條戰船,隻要十幾條,就能夠進入安全的海灣了。到時五十幾條闆屋船圍攻十三條關船,此戰必勝。
隻要上了岸,隻要抓住海盜奧利給,一切就都結束了。因爲逃回來的使者說過,奧利給在海盜中的威信非常高,便如一國君王一樣,隻要抓了他,海盜所有的一切便都是自己的了。巨獸一樣的大海船,隔着幾裏就能擊沉戰船的噴火利器,都是自己的。對了,還有藏在海底的那些可怕的東西,都是……
漆黑的闆屋船上響起了号角聲,三長三短,代表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沖鋒、沖鋒、沖鋒。”
無畏号依舊在追逐着高麗水師旗艦,李資謙率領的船隊終于通過了死亡區域,進入到皮島前面的海灣裏。李資謙的後面有無數的高麗水師水兵在海裏掙紮着,像一條條快要淹死的魚,但卻無人理睬他們,沉入海底喂魚是他們唯一的歸宿。
進入海灣,已經不足五十條闆屋船立即調整陣列,此時卻有三條關船緩緩駛了過來,速度有些慢。
十條闆屋船立即前前後後圍了上去,先幹掉三條敵船總是好的。沒了這三條關船,海灣裏的關船便隻剩十條了。
扔撓鈎鈎住關船,高麗水師的闆屋船直接與關船貼在了一起,一群又一群高麗水兵跳到了關船上,随即他們便奇怪的發現,關船上沒有人,活的死的都沒有。
機關槍一樣的爆炸聲接連響了起來,三條關船上不知綁了多少火藥包,火光和濃煙将三條關船十條闆屋船徹底淹沒起來。近些的闆屋船也受到波及,許多毫無準備的高麗水兵被氣浪掀飛進海裏。
李資謙的身體在顫抖着,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到底是什麽?不過是夥海盜而已,爲什麽擁有那麽多堪比天威的武器?
此時的李資謙冒出了與妙清和尚死前同樣的想法,自己爲什麽要把自己送進沒有退路的境地?
所有的高麗水兵都在忐忑着,通過了那片死亡海域,又遇到了三條關船,自家的戰船和兵丁就損失了近一半。下面的戰事,真的會像預想那樣順利嗎?
不足四十條闆屋船終于完成了調整,色厲内荏的向十條關船圍了上去。十條關船也不甘示弱,同樣向四倍與已的敵人迎了上來。
沒有火炮、沒有石炮、沒有弩炮,雙方用最原始的方式迎向對方的艦船。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