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息銅鞮宮變帶來的風波後,趙無恤決定親自前往河東戰場,對此趙氏家臣、僚吏們意見出奇的一緻,完全支持趙無恤親臨前線。
先秦時代,尤其是春秋之時,華夏貴族極其尚武,禦駕親征是尋常事,不會有一幫儒生磕破頭阻攔,說什麽千金之子不立危牆之下。尤其是晉楚這種古典貴族軍國主義國家,就算後來國君基本不親自指揮,也得上陣讓士兵們看到自己,看到他們的主君與他們同在。而一個執政若不能出将,那他就無法入相,打了勝仗可以赢得歡呼,若是膽小怯戰甚至會被國人的噓聲弄倒台。
而且沒人認爲這次戰争趙氏會輸,無論是實力還是戰略,他們已經完全占據了優勢,這種勝利的榮耀,自然要讓主君親自摘取。
三月二十五日,趙無恤抵達故绛,身邊三千“羽林孤兒軍”寸步不離。這支部隊是專門負責趙無恤宿衛的,這意味着在過去十年裏,至少有相同數量的趙氏老兵死于戰場,他們留下的孤兒被趙氏出資撫養長大,教之以書數,讓他們幾乎每個人都識字算數,又訓之以軍紀,平日以修習箭術、騎術、技擊爲業。等他們長大到十七八歲時,已經是一群英姿勃勃的少年,可以繼承父輩的職責,持兵刃爲趙氏而戰了。
趙無恤對這些孤兒斥之以巨資投入,在他眼裏,這就是趙軍未來的軍官團,不但素質過硬,而且對趙無恤忠心耿耿,從銅鞮宮變一事就能看出來,羽林是無條件效忠趙氏的。
不過眉間尺已不在無恤身邊,畢竟涉及到殺太子一事,趙無恤想讓他遠離漩渦中心,于是眉間尺主動請纓去了河外。至于那件事的主謀石乞,趙無恤讓他去朝歌辦另一件事。
他身邊的近衛換成了伍井的兒子伍林,少年雖然才十四歲,在武藝上已不亞于其亡父,爲了顯示愛護之心,趙無恤将他和眉間尺都收爲義子,也是他唯一的兩個義子。
總之,通過銅鞮宮變一事,趙無恤認爲羽林軍可堪大用,他認爲這些孩子唯一欠缺的,就是戰場上的曆練。
雖然故绛距離前線尚有幾十裏地,但羽林軍的年輕人們已經感受到了大戰來臨的氣氛。
在面積并不算很大的故绛地區,如今密密麻麻駐滿了軍隊。除了常備軍武卒外,趙氏在戰時還會征召各地郡兵。這次大戰,趙氏七郡幾乎沒有一個能免于征調,其中兩萬五千太原郡兵主要集中在新绛,一萬五千長子郡兵集中在熒庭,各分五千武卒與之配合。從東方調來的東陽郡兵、河内郡兵則位于故绛,加上萬餘武卒,共有四萬五千人。
近十萬大軍雲集,漫山遍野,幸而新绛、故绛的民衆或被趙魏韓瓜分遷走,或躲避天災戰亂逃亡,城中空空如也,有大把的民宅可以讓士兵們居住。但孫子有一句話說的好,“兵非益多也”,軍隊不是越多越好,這意味着後勤壓力增大,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軍糧運輸,以至于趙無恤初到故绛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視倉禀,看看還有多少餘糧。
由于天災的緣故,河東地區已經征收不到糧食了,去年趙氏也遭了災,但受損沒有魏氏嚴重。常平倉裏還有一些糧食可供軍用,但越過太行運輸十分麻煩,甚至不如秦人通過渭水輸送糧船便捷,這是秦人敢于铤而走險打這場仗的原因之一。
“有多少糧食打多長時間的仗,兩個月内,河東的戰事必須分出勝負。”
在視察糧秣後,趙無恤心裏有了底,但仍給下屬們定下了一個期限,畢竟時間拖得越久,對他在國内的形勢就會越不利。
事實上,都不用趙無恤說,一直采取守勢,與秦、魏對峙了月餘的趙氏各軍早就忍耐不住了。
不過讓人詫異的是,首先請戰的卻是一支客軍,來自東陽邯鄲的陽虎部。
陽虎在六卿内戰裏屢立奇功,但戰後卻仿佛被雪藏了一般,放置在趙無恤眼皮底下的邯鄲地區擔任将吏,雖然慢慢也升爲郡司馬,但監軍、黑衣掣肘甚多,畢竟他在魯國曾與趙無恤生死沖突,後又不忠故主的名聲在外,趙無恤若全無提防才奇怪。
陽虎這樣做,立刻刺激到了其他諸軍,尤其是太原、長子二軍。自從趙無恤劃定郡制後,以太行山爲分界,以西的郡兵常稱西軍,以東常稱東軍,西軍統帥多爲趙氏故舊家臣,東軍統帥多爲趙無恤新臣,他們相互暗暗較勁,在這次大戰裏愈發明顯。
首先邯鄲軍是客軍,才剛到這裏半個月,他們如此請戰,分明就是在罵太原、長子二軍膽小,不敢與秦魏交戰。對自負精銳的西軍諸軍将領來說,是可忍,熟不可忍?
于是太原軍和長子軍緊跟其後,聯名請戰,表示自己鬥志高昂,要求擔當先鋒,誓與秦魏決一死戰。
獨立領了一師的田贲也來湊熱鬧:“東陽兵才到此地半月,旅途勞頓,水土不服,太原、長子二軍雖然來得早,可卻沒有我老田呆的時間長,此事還是交給我老田吧!”
倒是穆夏所帥的武卒和漆萬所帥的河内兵穩如泰山,一副唯趙無恤之命是從的架勢。
趙無恤暫時不予理會,而是與幕僚們先分析起了敵人的部署情況。
地圖上,秦軍是黑色,魏軍是綠色,而以趙軍則以白色爲标志,俯看下去,秦魏僅僅保有河東的一個角,而趙氏隐約對其形成包圍之勢。
“秦、魏聯軍在河東的戰勢是這樣的,起初試圖派兵北上攻陷新绛,再奪回靈石口險隘,但他們卻被新绛城頭布置的弩砲打退。北上的試探無果後,秦魏便轉而南下攻略韓氏,不過兩個月,就已經奪取了河東、河外不少韓氏領地,韓邑、虞、茅津紛紛失陷,如今幸而柳下軍将解除了虢城之圍,避免韓氏滅亡。秦魏害怕裏外夾擊,便将河外的軍隊全部撤離,一萬秦軍退至桃林塞,一萬魏軍和鄭軍殘部退到河東,至此,敵軍在河東有八萬大軍……”
“這八萬人裏,從河外撤來的兩萬人尚在安邑一帶,吾等正面僅有六萬,敵軍也聰明,沒有分散,而是将四萬主力集中在曲沃,兩翼各有一萬在東山臯落和荀城、韓城。”
過去兩個月趙無恤讓趙軍克制,不要進攻,并任由敵軍占領韓氏城邑,一方面是爲了赢得時間調撥東方大軍,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讓敵人分兵駐守城邑,削弱正面戰場的力量。
于是秦魏便陷入了破城後守也不是不守也不是的尴尬境地,魏駒不笨,果斷選擇放棄,除了韓城、荀城等必須據點外,一律撤空。
趙無恤觀察地圖半響後,指着荀、韓兩地道:“原先的作戰計劃不變,先破敵左翼。”
他的手劃出了一個弧線。
“在左翼獲得優勢後,再與河西的騎兵配合,将敵軍從大河東岸驅離,斷絕他們與秦國的聯系、糧道,最後将他們壓縮到涑川以南,中條山以北的狹長地帶,迫敵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