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時除了遼東和北京地區以外,西北地區的捷報也在三月下旬傳來,李定國率颌中華軍基本以經收複了陝西、甘肅地區。
西北地區,也是中華軍北伐的一個重點方向,因爲西北地區也是中國全盤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連結着蒙古西部、新彊、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明朝建立之後,設立的九邊重鎮中,就在四個屬于西北地區。因此西北地區收複不了,也就不能算是初步完成了國家統一。
不過雖然西北地區的戰事,是中華軍北伐戰鬥中開戰最晚的一路,但卻是結束得最早的一路。而且無論是在遼東還是在北京,中華軍和清軍之間,都發生過一些戰鬥,有些戰鬥的規模還不小。但在西北地區,确确實實沒有發生過一場超過千人以上的戰鬥。淸軍幾乎是一路退讓,完全撤出了陝西。
駐守西北地區的是清廷的世襲禮親王瓦克達,和順親王勒克徳渾叔侄兩人。這時兩人手下的總兵力己超過了七萬人。實際是等于一個半獨勢力存在。
在中華軍進行北伐之前,清廷屢次下诏,要求瓦克達、勒克德渾放棄西北地區,退守山西保護北京。但瓦克達、勒克德渾對清廷的命令置之不理,一心守着西北地區。不過就在二月中旬的時候,李定國從南陽出兵,向西安發動進攻,也展開了西北地區的進攻。
瓦克達、勒克德渾當然知道,以現在自己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好在是兩人早就己經做好了後路準備,和蒙古的伊克昭盟的盟主,郢卾爾多斯左翼中旗旗主,紮薩克多羅郡王額磷臣達成了協議,額磷臣答應接納他們。因此根本就沒有做任何抵抗,馬上就放棄了西安,向北撤退。
中華軍占領了西安之後,繼續北進,而淸軍一路退讓,基本就是清軍退出一城,然後中華軍立刻過去占領。雙方都表現得十分默契,清軍一步一步的退讓,中華軍沒有過份緊逼,隻是跟在清軍的後面,一步一步的接收,結果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清軍從西安一直退到了延安府榆林鎮,從榆林鎮出關,退出長城以外伊克昭盟地區,基本全部讓出了陝西地區。而其他西北地區的清廷官員也都陸繼向中華軍投降。李定國一面派遣人馬,接收陝西的其他各地的投降,一面又分派部隊駐守陝西地區的各處長城關隘,以防蒙古的進攻。
内閣于四月四日下達內閣令,取消北直錄,除北京地區以外,設立河北省,省會設在真定府;将陝西分設爲陝西、甘肅兩省、省會分别爲西安府、肅州府;遼東地區設遼甯、吉林兩省,省會分别爲沈陽府、吉林府,各省地區,基本與後世差不多。目前暫時實行軍管,内閣将在今年以內,在各地陸續建立行政機構。
而在第二天,**部也正式下令,改淮南軍區爲北京軍區,總部設在北京,暫時兼管北京、河北地區;原山東軍區第四、五、二十四軍組成遼甯軍區,兼管遼甯、吉林、以及朝鮮,由周少桓出任軍區司令官、童大勇任副司令官;湖廣軍區改爲甘肅軍區,兼管甘肅、陝西地區。
這樣一來,帝國的八大軍區也以經全部完成,總計有二十四個軍分區,其中南京、北京兩個軍區爲四個軍分區,山東、廣東兩個軍區設有二個軍分區,其餘勻爲三個軍分區,再加上直屬于商毅指揮,并付責保衛皇室的中央警衛軍,總計兵力在六十五到七十萬之間,再加上海軍部的兵力,這也就夠成了帝國的主力常規軍隊。将付責保衛帝國安全,抵禦外敵,維護帝國的統治及領士完整,以及開拓彊域。當然還有各地方還有各地方的留守部隊,以及維持地方治安的機構,也将由**部來逐步完善。
到這個時候爲止,中華帝國才算是将過去明朝直接控制的土地全部收複爲己所有,因此國家的初步統一,也基本完成。現在隻剩下東北北方的甯古塔地區,和西北方邊境的蒙古、青海、新彊、西藏等邊遠地區。不過在這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對這些地區形成過有效的實質性管理,因此隻能逐步來現實,不能急于一時。
不過這也是一個值得慶賀的事情,因此整個南京城也大街小巷也都張燈結彩,慶賀國家統一的基本完成。
而就在四月十日,耗時達兩年零兩個月的訪歐使團船隊,終于順利回到中國,并且到達南京外金川門碼頭靠岸.
訪歐使團船隊是從後明五年(1649年)二月十二日從南京出發,二月三十日到達呂宋,然後駛向歐州的.出航的時候,中國方面派出了五艘帆船,英國出動了一艘帆船,一共六艘船足成了船隊.而在途中還被毀壞了一艘船,但到達南京的船隊卻有十八艘之多,除了中國方面的四艘船以外,英國也又派出一支由四艘船組成的使團回訪中國,而且這一次英國是希望與中國建立進一步的合作關系,另外十艘船都是歐州各國,以及南洋地區的其他國家派出的船隻使都,随使團一起,訪問中國.當怨也有一些國家沒有派船,但搭乘中國的船隻,或其他商船,也随船隊一起,來到中國.而商毅也決定,将親自到碼頭去迎接船隊的返回到港.
這一些訪歐使團船隊回歸,自然又一次引發了轟動,因爲在年削,[中華時報]就己經報導了船隊回平返回到南洋,并不日将抵達中國的消息.因此在船隊抵京的當天,到碼頭上迎接船隊達港的人員也達到了十餘萬人,當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出海人員的家屬,畢竟這一去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現在終于回來了,當然也都十分激動.同時由于商毅決定親自去港口迎接船,雖然這時中國人海洋意識并未完全覺醒,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次訪歐使團船隊的歐州之行的重大意義,除了出使人員的家屬以外,其他**多都是懷着一種看熱鬧的心理前來,當然這也是因爲現在帝國正處在上升時期,而且南京的百姓生活也比較穩定富足,因此人們的興緻都很高,才會對其他新奇事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連自已的溫暧都保證不了,誰還有心去管其他的事情呢?
雖然商毅并沒有要求其他官員們也去迎接船隊到港,都不過皇帝出動了,大臣們當然也不能再穩坐釣魚台,都在各自的辦公室裏坐着。最後也成了傾朝出動,内閣、各部的部長,還有正在籌備中的國會人員也全都出動,都到碼頭去迎接船隊的歸來。因此這一次迎接船隊返航的規格也提得很高。商毅當然也不會反對,因爲這樣也算是一次表示自己以及政府對航海外交活動重視的态度。
而在商毅的後宮當中,亞莉桑徳拉和林鳳舞都是對航海持支持态度的人,而且在出訪使團中,還有她們的親屬,因此也陪着商毅一起出迎。另外一個就是朱媺婕,當然她純粹是想出來看熱鬧的。不過商毅也沒有反對,也把她帶出來了.其他人則留在皇宮裏.
雖然衆大臣們對商毅決定親自迎接船隊歸來,都覺得有些禮遇過重了,但畢竟南京地區的風氣相對開放,而且絕大部份官員都知道,現在帝國的财政有一半以上都是依靠海外貿易支撐,而且一些老臣也知道商毅對航海、經商活動十分感興趣,因此也都理解商毅的行動。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商毅的行爲,就有少數官員直接上疏商毅,對商毅的這一決定表示反對,認爲如此禮遇,确實太過了,如果隻是對一個從海外歸來的船隊就給以這樣的禮遇,那麽以後還有爲帝囯建立奇功者,又當以何禮相待呢?
而在民間也同樣有一些反對聲音,有一部份學者甚緻認爲,航海行爲純屬勞民傷财之舉,與海外諸國交流來往,也不過是可有可無之事,海外諸國之事,與中國并無相幹,并非國家發展的正途;緻于海外經商貿易,更是微未小道,而治國大道在于恪守聖賢的教晦,推崇教化,以禮治國,這才是正途。而現在朝廷重小道而忽大義,實在是舍本求末,因小失大。
原來随着局勢的安定,經濟恢複,士大夫、讀書人也都逐漸開始活躍起來,中國的讀書人天生都有喜歡議論政治的習慣,而在帝國建立之後,許多制度與過去相比,都出現了很大的不同,許多地方更緻與中國傳統的觀念相違,因此也引發了不少争論的地方。一些傳統道徳的維護者對帝國的政策制度都有許多不滿之處,當然他們不敢明目張膽的指責商毅,因此隻能把矛頭指向帝國的政府部門,這一次多少也是有些借題發揮。
商毅一向主張放寬言論禁止,不過放寬言論的負面效應就是各種理論觀點都會出現,那怕是明知不對,錯誤的言論觀點,也都必須容忍,不能以行政手段強行幹涉,隻能夠讓全社會來參與讨論,或者是用實際的結果來檢驗各種理論的對錯。
因此對于這次關于訪歐使團出現的争論話題,商毅也隻說了一句話:讓曆史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