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一次中華軍絕不會再對盛京進行破壞,而是把這裏做爲對遼東地區進行統治管理的重要核心地區,還有未來的沈陽軍區的地點。因此也首先要在這裏建立起帝國的統治秩序。
不過這一次和以前收複長江六省,甚緻收複河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都有些不同。因爲河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一直以來都是中原漢族王朝的固有土地,在風俗、文化、民族認同感等方面,都沒有什麽問題,對于老百姓來說,無論是明朝還是中國統制都沒關糸,隻要自己的日子能過下來,換誰當皇帝都行,管他姓朱還是姓商。加上中華軍的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而帝國對新占區又有減稅減賦的惠民政策,因此也就能很快穩定住局面,安撫人心。
那怕是河南省當時己經是清廷的地盤了,但清廷在河南省的統治時間并不長,基礎不深,而且在施政方面也有不少失誤,民心不付,中華軍還可以在這一地區大打民族牌,加上其他施政得當,因此也能夠很快穩住局面。
但遼東地區卻有本質的不同,盡管現在遼東地區也是明朝的土地,本地的居民仍然是以漢族爲主體,但遼東的漢族僅僅隻是指在血統或是籍慣方面。因爲清廷己經在這裏統制了三十餘年,而在吉林、長春一帶,統治的時間更長。清廷推行的是尊滿抑漢政策,但并不是尊滿排漢,相反,設立漢軍八旗,對于滿漢民族的融合,還确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入了漢八旗的漢族人在實際的思想意識上,己經把自己視爲滿族的一部份,當然滿族也在一步一步的被漢族同化。
因此這裏的漢族百姓基本也認同了清廷的統治,雖然生活并非很好,但也算過得過,也就并不希望這種局面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在遼東地區的漢族百姓雖然不會誓死維護清廷的統制,但也絕不會因爲同是漢族的原因,立馬倒向中華軍這一方來,在這裏打民族牌,不能說是完全沒有作用,但作用也極爲有限,因此不能把希望寄于民族意識上。
當然對于中華軍來說,這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就是如何有效的統治真正屬于敵軍的地區,徹底并入自己的版圖來。不過對這方面,中華軍也并不是全無經驗,在台灣、在呂宋地區,有可以借鑒。總體來說就是不能一味懷柔示好,或以民族大義爲重,必須剛柔并濟、恩威兼施,才能穩定帝國的統治。當然如果這次在遼東處理得好,那麽對于中華軍以後收複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包括占領海外的殖民地,也都可以提供十分寶貴的經驗。
中華軍進入盛京之後,己經解除留守清軍的武裝,而周少桓首先下令,将盛京改名爲沈陽府,這一點是首先要做的,表示讓盛京徹底斷絕和清廷的關糸。
其次是全城戒嚴,實行軍管,并且向全城的百姓宣告,無論滿漢,隻要是服從中華軍的統治,安份守紀,不惹事生非,就不必擔心自己的安全。同時取消滿人的所有特權,所有法令對漢滿一率平等,滿人固然不能再欺付漢人,但漢人也不能無故的欺壓滿人。
而最後,是對滿蒙漢八旗貴族,以及清廷的官員們進行壓制。
盡管現在清廷的大勢已去,但滿蒙漢八旗的貴族層是清廷統治的即得利益者,也是對最不希望遼東歸屬于帝國統治的一批人,而且其中也不乏對清廷死忠的份子,說不定還會在暗中搗亂,甚緻是公然以武力反抗帝國的統制,因爲他們畢竟曾經是遼東地區的統制階層,都是能夠呼風喚風的人,在這一帶地區的影響力也不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此對帝國來說,他們是最危險的因素,必須進行嚴厲打壓,才能保證帝國在遼東的有效統制。
當然中華軍不會對滿族進行大滅絕一類的極端行動,但也一定會對滿蒙漢八旗貴族進行一系列的打擊行爲,要大幅削弱滿漢八旗對遼東地區的影響力,扶植正式漢族的勢力,确立在遼東地區建立以親帝國的漢族爲主導的社會構成,這樣才能夠确保帝國對遼東的穩定統治。因此無論滿族貴族是否接受帝國的統治,都必須受到一定壓制。而清廷的官員成爲第一批的打壓對像。
因此周少桓下令,除了少數同動投降的清廷官員之外,其他官員,以及家屬全部抓獲收監看押,進行審查,根據其在清廷的行爲、官職等方面,評估其對帝國的危險程度,然後決定釋放或是勞改,甚緻是監禁。但即使是釋放的官員,官職肯定是沒有了,特權自然也取消,家财田産隻保留少部份,其餘全部沒收,而他包衣、跟役全部都解除依附關系,獲得自甴,并且分給田産,使他們成爲自由農民,可以自由耕種。對于沒有官職的滿蒙漢八旗貴族,也是同樣處置。
沒收了滿蒙漢八旗貴族的财産,使他們沒有足夠的财力,解除包衣、跟役的人生依附關糸,也使他們失去了可以控制的人手,因爲按清廷制度,包衣的地位幾乎等于奴隸,必須是無條件的服從主人。滿蒙貴族都有相當數量的包衣,因此一但以武力反抗帝國,會立時有大量的人手。這也是帝國打壓滿蒙漢八旗貴族的重要手段。
沒權、沒錢、沒人,滿蒙漢八旗貴族也就沒有任何的實力來與帝國做對了。
而另一方面,獲得了田産和人生自由的那些包衣、跟役,爲了保證自已的利益,就必須堅定的站在帝國這一邊來。對其他的百姓來說,雖然沒有獲得什麽利益,但也沒有損失,而且取消了滿蒙漢八旗貴族的特權,以後也可以少受一些欺壓,至少他們不會反對帝國的統治。然後來慢幔的在遼東地區,扶植親帝國的中上階層。
當然釆用這樣的做法,在一開始也許會引起一些滿蒙漢八旗貴族的強烈不滿,畢竟沒有人會甘心自己的利益,權勢被剝奪,甚緻會引發一些**,或武裝反抗,但對于中華軍來說,卻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名正言順的狠狠打擊敢于反抗帝國統治的人。畢競中華軍連清廷的正規軍都不怕,誰還會在于區區這些滿蒙漢八旗貴族的**反抗。
更爲重要的是,解除了包衣、跟役對滿蒙漢八旗貴族的人身依附之後,也等于是徹底斷絕了滿蒙漢八旗貴族與底層百姓的聯系,這一招釜底抽蕲十分厲害,因爲任何武裝**反抗想要取得成功,就都必須得到底層百姓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失去了這個前提條件,就靠這個貴族勢力,根本就不足爲懼。
周少桓在遼東開始對滿蒙漢八旗貴族進行打壓的時候,中華軍對遼東其他地區的攻勢也巳經開始,首先是遼西地區,也就是錦州府展開軍事行動。
錦州府,也就是後世著名的遼西走廊地區,大體位于遼甯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遼東灣,西依松嶺山,大體呈西南—東北走向,全長約三百五十裏,寬約在十五到三十裏左右,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連接着遼東半島、蒙古卓索圖盟地區和中原京師,的重要通道,是中國東北的咽喉道路,曆來爲兵家征戰必經之地。
在明朝後期,就是以錦州、甯遠、山海關這三點一線爲屏障,抵抗八旗鐵騎的進攻。因此也可以說,這一片地區,是明清之間的生死必争之地。雙方在這一塊狹長的地區争奪了十幾年的時間,大大小小發生了不下百場大戰,包括著名的甯遠大戰、甯錦之戰、大淩河之戰、松錦之戰等諸多戰役,許多地方都是反複争奪,幾度易手,而且明清交替時期的名将熊庭弼、孫承宗、袁崇煥、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衮等人,都曽在這裏留下過自己的足迹,就在清太祖努爾哈赤,也死在這一片土地上。
但從總體來看,淸廷是居于攻勢,而明朝居于守勢,而且清廷在一點一點的擴大對錦州地區的控制,而明朝存逐步後退,一直到清軍入關。
而現在中華軍正是沿着當年清廷的擴張路線沿着渤海的西海岸南下,但進軍之迅速,遠勝過當年的清軍,一路上連續攻取錦西、錦州、甯遠。綏遠等地,隻用了不到一個月,就打到了離山海關不足六十裏的平川營堡。
隻有在遼東走廊的兩端存在着不同的軍事集團時,才能成爲兵家必争之地,但在清廷入關之後,遼東走廊兩端的敵對情況己經消失,因此軍事價值的作用也大大降低,清廷對遼東走廊的重視也大大降低。中原大戰之後,清廷的兵力不足,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遼東沿海一帶,和北京附近,遼東走廊一帶的守衛十分空虛。結果才使中華軍在遼東走廊地區的進軍十分順利,一路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所有的關隘重鎮,全都迎刃而下。
雖然得知中華軍占領了朝鮮,清朝中也有人建議,要加強錦州、甯遠、山海關等地的防守,但這時中華軍己向北京發動進攻,清廷也根本顧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