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古城的興衰


“晉陽”之名久矣。據《世本》記載,相傳夏禹曾初都晉陽,後遷平陽(今山西臨汾)、安邑(今山西夏縣)。“晉陽”是春秋晉國趙氏家族的封地。趙氏始于周穆王時期,造父受封于今山西省洪洞縣趙城,以食邑趙爲氏。趙氏傳到春秋時的趙夙開始仕晉,爲獻公之禦。公元前661年,以功受封耿大夫。其子趙衰,随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晉文公歸國執政後,趙衰任上軍佐,趙氏開始入卿之列。從此,趙盾、趙朔、趙武、趙成、趙簡子、趙襄子等七世,均爲晉國執政卿,曆文公、襄公、靈公等十一公,前後執掌晉國政事達180多年。我們所講的晉陽城,是指晉定公時期執政的正卿趙鞅(簡子)于春秋晚期,即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7年建築的晉陽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村一帶),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滅北漢,晉陽城被毀,曆時1500多年。晉陽城是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城址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知伯後,晉公室已名存實亡,三家分晉已成定局,晉陽開始成爲趙國的初都。這時,趙簡子已不在世,由其次子趙毋恤(襄子)繼承卿位。趙國在晉陽建都53年,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邯鄲(今河北邯鄲)。之後,晉陽城先後爲秦太原郡(秦襄王三年置、“太原”之名始于此),西漢韓國、代國、并州刺史部(漢武帝時置,太原稱“并州”始于此),三國魏與西晉太原國,後趙太原郡、并州刺史,北魏、東西魏太原郡,北齊别都,隋代太原郡,唐代北都(北京),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國(郡)的治所或發迹處。

晉陽在曆史上曾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如著名的韓、趙、魏滅知伯的“晉陽之戰”,導緻三家分晉,爲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漢文帝劉恒“龍潛”晉陽16年;高歡以晉陽爲基地,征戰四方,創建北齊政權;李淵、李世民父子晉陽起兵,建立大唐。晉陽無論在政治或軍事戰略上,都在我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董安于築晉陽城

晉陽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環山,中間低平,汾河貫中而過,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是理想的城建之所。其北緣有一大型湖泊,方圓20餘裏,名叫“晉澤”。還有晉水(晉祠之水)與汾水交彙,晉陽城就位于這個交彙處。

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趙簡子命家臣董安于(時任晉陽宰)、尹铎主持,當地頭人王成爲總管,開始修築晉陽城,至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竣工,曆時三年。城周長4裏,青石砌基,夾版夯土築牆,牆内加荻、蒿、楚(類似蘆葦、野草、荊條之類植物),使其堅固。牆基厚丈餘,高4丈。城四周各開一門,青銅龍飾城門。城四周開挖壕溝,猶如一道護城屏障。城内有宮室、家廟、糧庫等。宮室建築的柱子均爲銅鑄(見《史記·趙世家》《戰國策·趙策》)。晉陽城牆體内爲什麽要加荻、蒿、楚之類的植物?宮室柱子爲什麽要銅鑄?一方面是爲了堅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爲了備戰。當時晉國規定,卿大夫不允許擁有武器,否則,要犯滅族之罪。但爲了防備不測,趙簡子和他的家臣就想出了上述辦法,一旦有人攻打晉陽,楚等荊條之類植物,可以做箭杆,銅柱溶化後可以做箭頭。晉陽城先後在董安于、尹铎多年苦心經營下,變成了趙氏穩固的根據地。

晉陽城修築後,在三家分晉前的40多年中,發生過兩次大的戰争。第一次是城建成後的當年,趙簡子命邯鄲大夫趙午将他征伐衛國時,衛國進貢晉國的500名奴隸由邯鄲遷往晉陽,趙午答應,但很快又反悔,被趙簡子捕到晉陽殺害。趙午之子趙稷夥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親範氏(吉射)發兵圍攻趙簡子在國都“绛”(即“新田”,今山西侯馬市)的官邸,趙簡子被迫北走晉陽。于是晉卿魏、韓、知氏三家聯兵抗拒範、中行氏,複請趙簡子回“绛”執政。《史記·趙世家》記載這個事件時說:“孔子聞趙簡子不請晉君而執邯鄲午保晉陽,故書《春秋》曰:‘趙鞅以晉陽畔(叛)”。後來把這個記載作爲晉陽城創建年代的依據。

晉陽第二次之戰,發生在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這時趙簡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趙襄子列爲卿,晉國由知伯執政。據《戰國策·趙策》記載,知伯向韓、魏兩家各要“萬家之邑”地,兩家如數給了他。又派人向趙襄子要蔺、臯狼之地(均在今山西離石境内),襄子不給。于是知伯勾結韓康子、魏桓子攻打晉陽。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從晉祠懸甕山下開渠(今知伯渠),引晉水(一說汾水或汾、晉二水)灌晉陽,“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說,水淹城牆隻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牆也不倒塌,可見晉陽城的堅固。知伯攻打晉陽三年也沒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飲,财食将盡,士卒病羸”。這時,趙襄子有些動搖,“欲以城下”,問他的謀士張孟談該如何辦?張孟談說:“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他願去見韓、魏,說服他們倒戈。于是張孟談潛行出城,遊說韓、魏,申明“唇亡齒寒”的曆史教訓。韓、魏爲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滅知氏。按照約定,先殺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毀堤決水反灌知伯軍營地,造成知軍大亂,韓、魏軍從兩翼包抄夾擊,大敗知伯軍。知氏從此而亡,韓、趙、魏三家盡分其地。

晉陽城的續建與被毀

晉陽城經過“晉陽之戰”三年的水浸,到西晉時的700餘年間,城池已嚴重毀壞,西晉進行了建城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修繕和擴建。《讀史方輿紀要·都邑記》:“太原舊城,晉并州刺史劉琨築,高四丈,周二十七裏。”修繕和擴建工程開始于西晉永嘉元年(307年),經一年的時間,工程告竣。擴建後的晉陽城,比原來“周四裏”擴大了将近七倍。擴城之後,又開始“建府朝,造市獄”,在城中大興土木。商賈得市,農人複耕,城中倒塌的衙署、寺廟、百姓住房都陸續得到修複重建,成爲“雞犬之音複相接矣”的都市。

北齊自神武帝高歡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任命大丞相,在晉陽建大丞相府開始,曆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恒等七帝,共計45年的時間裏,一直把晉陽作爲高齊的根據地(别都)争奪天下。七位帝王,除武成帝外,有五位都即帝位于晉陽,一位崩于晉陽(高歡),可見晉陽在高齊時所處的重要地位。

高歡經營晉陽幾十年,營建了不少宮室建築,有的在曆史上享有盛名。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歡在平定爾朱兆并州叛亂之後,“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這是高齊在晉陽建的第一座宮室。東魏武定三年(545年),“神武(高歡)請于并州置晉陽宮,以處配口”。晉陽宮後來陸續建有宣光殿、建始殿、嘉福殿、仁壽殿、德陽堂、宣德殿、聖壽殿、修文殿等,形成一個龐大的宮殿群。《新唐書·地理志二十九》記載:“晉陽宮,在都(唐代北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北齊天統三年(567年),後主高緯在晉陽建大明殿(城)。天統五年(569年),高緯“诏以并州尚書省爲大基聖寺,晉祠爲大崇皇寺”。承光元年(577年),幼主高恒“又于晉陽起十二院,壯麗逾于邺下(北齊都城,今河北臨漳縣)。所愛不怕數毀而又複。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爲泥,百工困窮,無時休息。鑿晉陽西山爲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内。又爲胡昭儀起大慈寺,未成,改爲穆皇後大寶林寺。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資億計,人牛死者不可勝紀。”(《北齊書》)

北齊在晉陽營建的宮室、雕像及十二院,除西山大佛尚殘存有遺迹外,其他均蕩然無存。西山大佛始鑿于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完成于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年),曆時26年。像爲坐姿,依山開鑿,高約66米,比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是世界上現存時代最早的石刻大佛。大佛所在地爲太原西南蒙山開化寺。隋文帝時爲大佛建閣,寺改額“淨明”。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淵巡幸晉陽,仍複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巡幸晉陽時,贈一件碩大無比的袈裟。元末因戰火,寺毀閣傾。之後,佛頭風化脫落,從此大佛被湮沒。

晉陽是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的策源地,他們登基後仍不忘晉陽的恩澤,不僅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等先後回晉陽“探視”,安撫晉陽起兵時的老部下或遺屬,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而且大規模營建晉陽城。同時,于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把晉陽定爲北都,與國都西安、東都洛陽齊名。還把晉陽、太原二縣列爲“京六縣”,提高其級别,直屬京都管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爲北京,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複稱北都。

唐貞觀十一年(637年),由并州大都督長史李勣主持,在晉陽城的對岸,即汾河東岸建東城,南北長八裏半,東西寬6裏,與西岸晉陽城大小差不多。同時,因東城“赤井苦,不可飲,……李勣架汾(在汾水上築渡漕)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新唐書·地理志二十九》)

武則天時,命并州刺史崔神慶在汾河上架橋建中城(《新唐書·地理志二十九》“北都”注釋),将西岸的晉陽城與東岸李勣建的東城聯結爲一座大城,東西長12裏,南北寬8裏多,周長40多裏。有城門24座。城内外有壯麗的宮殿、倉城、苑囿、柏堂、起義堂、受瑞壇、講武台(飛閣)、宴賓廳、山亭等。有多處寺觀寶塔。城中有供商家、作坊、居民等使用居住的“坊裏”。汾水從城下穿過,可行舟捕魚,一派繁榮景象。這是晉陽城擴展規模最大、最興盛的時代。唐代滅亡後,原晉陽城的唐北都成爲五代十國時期北漢的都城(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國家),直至晉陽城被毀。

宋代建立後,吸取唐五代時的曆史教訓,下令摧毀一部分鞭長莫及的州郡城池和小國都,以防地方割據勢力憑借險固卷土重來。五代後周及宋太祖趙匡胤曾數次攻打晉陽城,均未攻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再次“議征太原”,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太宗親征太原,由檢校太師曹彬、宣徽南院使潘美等從征。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夏州李繼筠乞師所部助讨北漢。同年四月,岚州行營與北漢軍交戰,破之。當月,太宗趙光義到達太原,駐跸汾東行營,诏谕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劉不肯,督諸将發機石攻城。同年五月,攻打城西南,遂陷羊馬城,浮獲北漢宣徽使範超,斬于纛旗之下。當月又攻城西北,騎師郭萬超投降。接着城被攻破,北漢平。太宗攻下晉陽城後,命祠部郎中劉保勳知太原府。将并州降爲一般州,移治榆次縣,改名新并州。趙光義作“平晉詩”。繼而在晉陽城附近臨時築新城,将晉陽城内餘民盡遷新城,然後放火燒毀了晉陽城。趙光義作“平晉記”,并将其行營改爲平晉寺,将“平晉記”刻寺中。同時,谕旨《禁毀晉陽城诏》:“太原本維藩鎮,蓋以山川險固,城壘高深,緻使奸臣賊子違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誤軍民,今既蕩平,議須更改,當令衆庶,永保安甯。”(《宋會要輯稿》)晉陽城被火燒了,趙光義還不放心,又于第二年即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四月“壅汾河、晉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既火燒,又水灌,晉陽城就被徹底毀滅了。

潘美築太原新城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宣徽南院使、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潘美率部駐守太原城北三交鎮(今太原尖草坪區十裏鋪),開始在唐明鎮(今太原市區西南部)擴建太原新城。在舊街四周砌築圍牆,形成城中之城,當時稱“子城”。子城中建有官衙、倉庫、監獄等。并将在榆次的新并州移治唐明鎮(《宋史·太宗本紀》)。官衙在子城中心的唐明鎮後街,此處原有一座晉文公廟(今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即辛亥革命後的督軍府)。新城中,故晉陽城著名的北齊十二院、唐代巨刹法相寺及商号、匠戶等,先後得到恢複和重建。爲了便于軍事上的防禦,街道修成了“丁”字街。

太原新城周長十裏又二百七十步,築四門,東門“朝曦”,西門“金肅”,南門“開遠”,北門“懷德”。當時太原新城的大緻範圍是,東起今兒童公園(海子邊)、橋頭街、國師街一帶,西至水西門,北起後小河,南達起鳳街。即今日五一路以西、新建路以東、東西緝虎營街以南、迎澤大街以北這樣一片地方。

明洪武九年(1376年),晉王朱棡(朱元璋三子)的嶽父、永平侯謝成主持對太原城進行擴建,主要是在宋代城的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城牆夯築,外包以磚石,環以大壕。城周長二十四裏。正德、嘉靖年間,先後對城牆進行了加固修繕,将城牆加高加厚,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周長仍爲二十四裏。開八門,東“宜春”“迎晖”;南“迎澤”“承恩”(民國元年改首義門);西“振武”“阜成”;北“鎮遠”“拱極”。城上四角建有角樓各一座、小樓九十二座、敵台三十二座,十分雄偉壯觀。可惜,除“拱極”門及附近一段城牆近年複建外,其它城池建築均已不存在。■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