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冬天”的理論,是1982年聯邦德國保爾·克魯茲恩博士和美國約翰·伯克斯博士提出的:多枚核彈爆炸産生的滾滾濃煙,能在長達數周或更長的時間内截斷北半球大部分地面的陽光,進而引起半球尺度的氣候變化。
随後,一些科學家以美國和當時蘇聯爲主的核武器相互投射30%———相當于50億噸的爆炸力來模拟認爲,這樣巨大的爆炸力所沖擊起來的大量煙塵,可在一兩星期内籠罩整個北半球,然後越過赤道,彌漫南半球。這種遮天蔽日的煙塵經久不散,地球表面隻能得到極爲微弱的太陽輻射能,溫度随之顯著下降。受影響的地區年平均溫度低于零下10攝氏度時,這裏的水體就要凍結成冰,終年不化。随着冰雪面積的逐漸加大,因而地面對微弱太陽輻射能量的吸收就更爲減少。在這種作用下,結冰區迅速向低緯度發展,全球普遍降溫———可降至零下15到25攝氏度。長此下去,地球将進入可怕的“冰河時代”。
後來科學家進一步指出,“核冬天”的悲慘後果不僅僅限于上述的災難,尤爲嚴重的是:由于黑暗、酷冷、冰凍的氣候環境,植物光合作用急劇減弱,糧食生産陷于停頓,海岸地帶受到異常兇猛的風暴沖擊。有些物質燃燒可産生大量毒化大氣的有害氣體。中緯度放射性成倍增加……這一切還可引起許多生物在幾周或幾月内大量死亡,甚至滅絕。據測算,全球絕大多數的生命也要被核死神奪去。即使免于死亡的幸存者也将面臨着水荒和毒物污染的可怕環境。到後來,雖然大氣中的煙雲終于消失,但因大氣臭氧層的破壞,太陽紫外線将使地球所有生物再次罹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