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雲不再理他,繼續翻查周圍。在德清真人畫像旁,留着一個空位,淩雲眼尖,發現牆上還有挂畫像的木榫。
“這裏原來還有一幅畫像。但是給移走了。”
她顯得锲而不舍,獨自走到牆邊,見地上也有曾經擺放過香案的痕迹。
“要是以前這裏真的有一幅畫,照你的說法,一定是廣字輩的廣塵道人吧?”趙向東問道。
“也許是他,也許是其他廣字輩的真人,但是爲什麽被取走了?”
兩人在這件石室内磨蹭了一會兒,沒有發現其他的有價值的東西,于是退到來了走廊上。
“看起來,明朝之後,就沒有人來過這裏了。”淩雲自言自語道。
“怎麽可能呢,我都告訴你了,二十幾年前,有個殘疾的道士從山上走下來過,就從那片墳地過,明明還穿着一雙回力牌膠鞋。。”
“你怎麽可能記得那麽清楚?”
“因爲我天生仔細,而且腦子也還算不錯。”趙向東撇大嘴,大言不慚起來。
“還穿着膠鞋?不太可能啊,這裏哪兒有半點現代事物的痕迹?我覺得即使這裏還留着一個敲鍾的人,他也應該保持着某種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态才對。”淩雲搖頭道。她心底裏覺得趙向東當年一定是看錯了,也許隻是把一個過路的陌生人想象成了道士,也可能隻是别處雲遊到滄山的道士。他自稱當年看到殘疾道士的地方還在魏家墳茔,離這裏大約50公裏,這一點上廣塵的那句“麓川江東三百裏”,與GPS測量的結果也是吻合的。況且看趙向東現在的這個德性,小時候是不是聰明到過目不忘的程度,也是另說的事情。
“你不信?那天那個道士還問了我公社蛇的大小,這總不會有錯吧?”趙向東說道,他偷聽過淩雲打電話,知道這個問題也是她關心的。似乎蛇的大小與它們的生長的年齡有關。
“這也不能說明什麽問題是不是?到目前爲止,這裏所有的東西,包括大殿、樓宇、燭台、聖旨,都指明了同一個時代,就是明初,隻能說明,你們哪兒的一些傳說确實是真的。”
“但是……”趙向東有些詞窮。正在想詞,腳下踩到了一樣小而硬的東西,他隻能停下辯論,彎腰從腳下撿起那樣東西,是一枚銅質的彈殼。
“大姐,你看看這個。”他得意地将彈殼遞到淩雲眼前。”
“怎麽會有這種事?”淩雲接過這枚生鏽的彈殼,詫異地幾乎說不出話來。
“快看看底下,說不定是永樂年造的。”趙向東說道。
淩雲一時沒有聽出趙向東弦外的惡意,真的翻過來看了看,彈低隻有幾個數字的編号,是标準的兵工廠流水号。
“不可能是明朝的啊?”她猶自問歎道。
“當然了,”趙向東蹲在地上得意地回答道,竟然又找到了不少彈殼。
“這是步槍子彈,比我當兵時打的長一些,也許是……”他拿起一個看了看,彈低的一圈字裏最後有792字樣。“應該7.92毫米的子彈,解放前常用的口徑。”
“你是說這裏有過槍戰?”
“沒錯,但是牆上沒有痕迹,一定是對着我們來的那扇門射擊的,那時候門應該開着,也許有一群強盜,或者一條蛇在外面。”趙向東判斷道。
“就是說槍戰也有些年頭了?”
“我可沒這麽說,我隻是說這些彈殼是解放前生産的,但是射出去時,是不是那個年代的可就不知道。也許就在幾年前。”他擦了擦彈殼背面的銅鏽說道,實際按他的判斷這次槍戰至少也應該發生在二十年前,隻是沒有确鑿的證據支持這個判斷。
“不管這些了,我們先看看其他的石室。”淩雲說着自顧自又鑽進了前面另一間石室。趙向東一個人蹲在外面多待了一會兒,他發現地上的這些彈殼分布比較集中,不像是步槍,更像是一個人站在原地端着機槍打了幾個長點射。
“越來越有意思了,我說山下大殿裏怎麽沒有看到金銀,原來有強盜捷足先登了。太可恨了,太可恨了。”
想到這裏突然又觸動了他的一樁心事,他又想起了月仙樓的那截黃金水管子,他想白白留在那裏也不是個事兒,說不定便宜了後來人?
糾結了一會兒,他撓了撓頭,轉身跟進石室。這間石室裏面都是腐朽的木架,木架上堆滿了一摞摞的書。淩雲先到了一會兒,正歪着頭用腮幫子夾着手電,在翻看其中一冊。
“這是什麽書?”
“不是書,都是些個幾百年前的賬冊。”
“古人也記賬?”
“當然了,而且絕對你的豬肉帳清楚得多。”
趙向東不服,将火把插在書架旁,然後抄起一卷拿在手上。一股黴味撲面而來,他側過頭去咳嗽兩聲,然後翻開第一頁看了看。
舞動的火光下,可以看清上面清秀細密的文字。第一行字寫着:玄武宗十三代掌教空靜道人。後面還有嘉靖三十七年字樣。趙向東又想起一個疑問,于是轉身疾走,又回到之前的那間石室,再一次看了看牆上的那三十個字,發現第十三個字果然是個“空”字。看起來淩雲的判斷沒錯,這三十個字确實就是牛鼻子祖師留下來排定輩分的字。他過轉臉,第三次打量了一下畫上的道玄真人。
“你這個老家夥,還真做得出這種事?”
老道高高在上,威嚴依舊,趙向東越看越覺得他的眼眉裏透出了一絲不屑。他對着牆上的道玄畫像冷笑一聲,又快步回轉了回來。
“你出去幹嘛?不會又動那張聖旨的腦筋吧?”淩雲正看着一卷賬冊,背對着趙向東問道。
“又看扁我?我隻是去驗證一下,隔壁牆上第十三個字是不是空字。”
“我不都說過了,那些沒意義的字就是排定輩分的嗎?你又何必多此一舉?”淩雲略帶不悅地說道。
“真是不知道我小時後碰上的那個老道是什麽輩的。”
“我估算,如果真的是這裏的道士,算年代也應該到頭了。也許就在最後三個字裏。”
“你剛剛說三十輩到了,這個玄武教就會有劫難?是不是這樣?”趙向東接着問道,這回淩雲沒有理他。
他再次把火把插到木架一側,自翻開手裏賬冊第二頁看了起來,由于字迹模糊,加上繁體字他也認不全,一時看得有些吃力。不過多翻了幾頁,他發現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帶領徒弟出山買了鹽茶油米、工具、布匹,然後結算花了多少錢之類的,看起來直到第十三代“空”字輩當家的時候,這個地方的人還和外面有交流。甚至第二十頁上,還有淨空本人到滄山東懸空寺,參加佛舍利入地宮的水陸大法會的一筆香油花銷,看起來那時候的宗教關系還頗爲和諧,和尚老道還經常走動。
往下翻,還有其他的一筆筆花費整整齊齊羅列着,有重塑三清像的,有擴建大殿的,有修繕門窗的,有擴建大殿側偏殿道士雜役住房的,還有千裏迢迢回江西龍虎山拜祭祖庭的部分,每一筆都用現銀支付。但是趙向東不記得在大殿旁看到過有道士、雜役居住的房舍,他隻記得大殿台階旁有一片荒蕪的長草地。
“大姐,你别看現在這裏這麽冷清,當年可是相當的闊綽。每年光米就要4500斤,還有茶500斤,還有布匹……”
“爲什麽我的感覺與你恰恰相反?”一旁淩雲冷冷回答道。
兩人互看了一眼,意識到了其中的蹊跷,然後交換了手上的賬冊。
現在落到趙向東手裏的這本賬冊是“遠”字輩的掌教——遠明道長。他記錄的年代很奇怪,是崇祯二百十九年。看來在這個封閉的地方的這個奇怪宗派在明亡很多年以後,還是奉明爲正朔。
“大姐,看見那個年号了嗎?”
“看到了,如果計算無誤,崇祯二百十九年,大概是1847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七年吧?”
“爲什麽要這麽寫?”
“我想,大概是因爲這座道觀當年是明朝皇帝出錢建造的,所以他們有感恩之心,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理由了。”
趙向東随手翻看,發現内容果然與前面空靜道人記錄的不大一樣。買東西少,賣東西多。其中着墨最多的部分是變賣大殿中的器物。比如從大殿中取銀燭台一對,換大米二十石。将屋舍内字畫古物拿去換錢糧等等。
“就是說,這個廟到了後來破落了?”
“有這種可能。”
淩雲翻看着淨空道人的那本闊綽的開銷賬,也不難得出同樣的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