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進士及第,中國自宋至清,實際上是沒有“同進士及第”這個名目的,科舉之後,有所謂進士及第、進士自身、同進士出身、學究出身、同學究出身。我們平常所說的“同進士”,指的是“同進士出身”,比較著名的曆史人物我記得有曾國藩、左宗棠。所謂的“同進士及第”,實際上就是“進士及第”。這個在神宗朝并不是罕見的,我之所以要說石越是“同進士及第”而不是如王安國一樣,直接爲進士及第,是因爲石越是以山林隐逸之身份特诏的,實際上賜布衣進士及第,在宋代都是要經過制科考試的,不是想賜就賜的。而石越的情況顯然不同,所以我考慮了一下古代授官的精神,還是決定石越爲“賜同進士及第”,意思是相當于進士及第。這樣做也是有我的理由的,第一,制科出身的進士及第,俗語中亦稱“同進士及第”;第二,以“中書同下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一官職爲例,我詳考宋代,竊以爲竟是同一官職的混稱——此或是我讀書不細之故,但是在《宋史》,常常此處見某人官中書同下平章事,彼處則爲“同平章事”,故頗以爲宋代于此,并不細分。又,進士及第,是正七品,進士出身爲從七品,同進士出身爲正八品。
朝請郎,這是一個階官。沒什麽太多的意義,正七品上(比正七品略高一點點)。不過按例應當賜的。如果石越有一天倒黴,被罷了官,這個階官一般還是會保留的,這就是他的“本官”,他的“基本工資”就是按這個定——并非是如某些人以爲的,俸米服飾由此定,因爲職事官另有“獎金”,而服飾一般是哪個官大就穿哪種。石越可以很快的做到公卿之位,但是他階官的位置,則隻能按年資考核升遷。所以極有可能,某人的本官還是七品六品,但是他實際上的官職卻可能三品二品一品,這就叫“守某官”;如果有人做了一輩子官,本官升得挺高了,可是職事官卻還不過是個七品,也是有可能的,這就叫“行某官”。宋代元豐以前的官制相當混亂,但是如果參考唐代的例子來看,卻還是可以得其大概的。石越一開始就有朝請郎這樣的本官,算是挺不錯了。
白水潭學院山長,宋代民間學院的山長,并不是朝廷正式委任的官職。不過我想我在小說中已經表達得比較明白了,白水潭學院有半官方性質,隻是爲了和國子監、太學相别,才不讓石越做祭酒之類的官,而是皇帝親賜山長之職,主要是亦顧忌到石越身份的超然性。這個竊以爲并不是不可能的,其性質亦不能等同于職事官,隻是一種官方對白水潭學院的認可。包括沈括、葉祖洽等一大批在現職官員,亦由皇帝特旨,許其在白水潭學院兼課講學,亦是白水潭學院半官方性質的表現。其實當時就有一個和石越差不多性質的人物叫常秩,也是屢征不起的,後來終于出仕,對他的任命中,有一項就是主管國子監。所以說在給石越的任命中,我是充分考慮了可行性的。
特賜出入禁中侍讀,這個就不用說了,典籍上肯定沒有這種官職的,說是臨時的差遣也好,說是加官也好,就是那麽回事,這道任命,是給石越一個中朝官的位置,方便他參贊機務,議論朝政。有朋友告訴我,說有讀者說朝請郎不能做侍讀,隻能作侍講。這個我就沒有聽說過了,實在不知道出自何典。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宋代的階官會影響官員的任命,這種事情我聽都沒有聽說過的。況且侍講與侍讀,在本質上來說,都是中朝官。
賜金魚袋,這是一種恩寵。和賜紫是一樣的,賜金魚袋亦是一種恩寵。在宋代,大量的是賜紫金魚袋,就是說賜紫與賜金魚袋一同賜,例如著名的辛棄疾就是曾經被賜紫金魚袋過的。單賜紫和單賜金魚袋的事情,也是有的,宋代的記載散見于筆記小說之中,而唐代則極其普遍,宋代很多東西,都是承唐代而來的,特别元豐改制之前,隻要唐代有例可援,在宋代做就不算出格,小說中石越就是隻賜金魚袋,不賜紫,石越做爲屢征不起的大賢——他的成就較之治春秋的常秩要出色得多,答對稱旨,僅授七品之官,不足以示朝廷之重視,因此特賜金魚袋,彰顯他的與衆不同,這是題中應有之義。這件事無非是一個政治上的信号。對元老勳舊,則更多的是一種榮譽,對于新貴,則是明顯的告訴大家,這個人得寵了。大抵七品官是服綠無袋的,而紫金魚袋是四品以上的待遇,另外還有賜玉帶的(評書裏經常說紫袍玉帶),那是三品以上的待遇。這個的意義,相當于滿清賜什麽雙眼花翎之類吧。
ps:我現在不是曆史系的碩士,這個誤會讓我很汗!終于有機會公開聲明,更正這個錯誤。
ps:在第五節中,石越另有差遣官,等到vip版更新到第五節(下)之後,我會在這篇文章後續上解釋,爲了幫助了一部分讀者閱讀,可能這種解釋是必要的。如果對曆史很熟悉的讀者,就可以不必要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