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說的好,言多必失。當然,這個成語在這個時候用在楠婆身上或許不太恰當,不過在他們聊了大約近一個小時以後,楠婆最終還是無意間說出了一句話,讓我感覺到她此行的些許端倪。
隻見她這時候表情突然略有些嚴肅的和我們說道:“聊了這麽久,我對你們基本上已經有個大概的了解了,那你們想不想了解一下我們這個村子的情況呢?”
當楠婆問完這話的時候,我就意識到,她很可能是有什麽事需要我們幫忙。我之所以這麽想,是因爲這個村子很偏僻,記得大軍在來時的路上還曾無意間和我們聊起過這個村子。别看它距離市裏才四十多裏地的距離,方圓二十裏都沒什麽人家,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村子。
這個村子所處的位置就是在一座山當中,這山裏有小一塊比較平坦的地方,這些人就在這裏安了家。按說這樣的一個村子應該很少與外界聯系。所以突然有外人來,即使對方沒什麽惡意,她也沒理由要主動告訴對方這裏的情況,況且這個村子如此的神秘,這就更加不符合常理了。
這時候,我微微轉過頭去,看了一眼老肥,隻見老肥臉上此時也有一絲疑惑的表情,看來老肥也覺得這裏有些貓膩。然而這個表情幾乎是一閃而過,緊接着老肥就笑着對楠婆說道:“當然想了啊,你們這村子看起來好特别,我估計一定有好多奇聞異事,如果方便的話,你可以講給我們聽聽啊。”
楠婆聽罷,馬上開心的笑了一下,接着就和我們聊起了這個村子……
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别看這裏不過三四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可這裏的情況遠比我想象中的要複雜的多。
要想把這個村子的來曆說明白,這就得從大約六百多年以前的明朝說起。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以後,按正常的程序理應由太子朱标繼位,但因朱标死得早,所以就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由于在這之前,也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将自己的兒孫都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然而這些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所以朱允炆繼位後,就打算将這些隐患一一拔掉。最初是将一些相對來說勢力較弱小的藩王一一鏟除,像什麽周王朱橚、齊王朱榑、湘王朱柏等等。
然而等建文帝朱允炆準備對付燕王朱棣的時候,卻沒那麽順利了。他最初将朱棣身邊的兵力找各種借口調從其身邊調走。朱棣也不傻,自然知道建文帝的意思,早有防備。所以等建文帝下密令抓捕朱棣的時候并沒有成功。
于是朱棣于公元一三九九年在北平起兵,随後揮師南下。這場政變就是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役發生的時候,距離朱元璋駕崩不過才一年多的時間。
長話短說,燕王朱棣起兵後,用了四年的時間,也就是一四零二年,将南京(當時明朝的首都,應天府)攻下。戰亂之中,朱允炆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改年号永樂,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
古代有一句話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朱棣卻因此起兵造反,雖說最後他成功的攻下了南京,并且登上了皇位,但有一個對他來說非常棘手的問題擺在了眼前,那就是他這個皇帝的合法性。
要知道,兩千多年的皇權社會,藩王起兵造反,而且還成功的當上了皇帝,這是史無前例的。所以篡位這頂帽子他是戴也得戴,不戴也得戴。
按說出了這樣的事,當時的那些士大夫理應組織抵抗,可又考慮到,這畢竟都是朱家自己人的矛盾,所以這些人也是左右爲難。
既然不好明着和朱棣唱反調,那就選擇其他的辦法,就像《論語》當中有句話叫“有道則仕,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所以當時好多人幹脆紛紛辭官,告老還鄉。這種情況對于朱棣來說,面子上自然是過不去了。不過好在還是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了下來,也算是讓朱棣沒有到了那種顔面盡失的地步。
早在燕王朱棣起兵的時候,朱棣身邊就有一個謀事,名叫姚廣孝(此人竟然是個和尚)。當時姚廣孝就對朱棣說,假如有一天,你真的把南京城攻下,有一個人一定不會投降,這個人就是方孝孺。
方孝孺的名望非常大,是當時的當世名儒,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人。姚廣孝就告訴朱棣,不管怎樣,千萬不能把這個人殺了,你若殺他之後,天下讀書種子就絕了。燕王當時也不覺得這是個什麽事兒,就答應了姚廣孝。
可後來朱棣攻下南京,當上了皇帝以後,就碰到了合法性危機這件事。朱棣就想到了這位當世大儒。當時所有的文官幾乎都是他的門生弟子,如果自己的登位诏書由他來起草,那是不是就等于這些人都承認了朱棣的合法性呢?
朱棣的想法自然是好,可等他把這個想法和方孝孺說了以後,方孝孺不僅拒絕了他,而且還當面羞辱了朱棣。朱棣本來到了南京以後就不是很順,所以這更是火上澆油,于是就沒忍住,還真就把方孝孺給殺了。
朱棣這個皇帝可以說非常的殘暴,他殺了方孝孺一個人還覺得不解恨,竟然還誅他的十族。我們經常聽說古代的某個人或者某位大臣犯下重罪,最嚴重的也不過是誅九族。誅九族基本上就是這個人身邊的親屬無一幸免,全都跟着一起受刑(死刑)。
而方孝孺的誅十族,基本上但凡和方孝孺有點關系的都跑不了,親屬就不用說了,包括他的那些學生也被殃及。
當然了,這種不人道的刑罰不可能出現在今天。但我們現在來做個假設,假設說今天也有這樣的刑罰,比如某個人犯了重罪,要誅他個十族。這所謂的十族裏面要涉及到好多人,這些人真的都能抓到受刑嗎,更何況是在那個年代。
當年方孝孺的衆多門生當中就有一位名叫尚昱的人,此人當時就是衆多辭官者其中的一位。後來聽說方孝孺的事情以後,自然是十分悲痛,不過爲了一家老小,就舉家連夜逃出南京城。
出了南京城就朝北而上,這一路上也是坎坎坷坷,途中多次遇到官兵,若不是身邊有一些武功高強的馬弁跟着,就被抓了回去。他們走走停停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最後才在這裏落了腳,生了根。爲了不引人注意,甚至這個村子也取了一個與尚家毫無關聯的名字。
尚昱一大家子包括随從等人最初在此安家落戶後,雖說和以前的日子沒法比,但過得至少還很安生。不過好景不長,這裏原來畢竟是荒郊野嶺,難免會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
就在他們在此地安家不過半年左右的時間,這裏周圍就開始時常出現一些非常奇怪的霧氣,将這村子周圍團團圍住。這些霧氣一旦出現,短則三五天,多則半個月不散。雖說一時間并沒有造成人畜傷亡,但也不禁讓人有些心驚。
直到後來有一天,有一家丁驚慌失措的從外面跑回村子裏。其實這個時候,這些家丁都在此各自有了家,嚴格意義上講,已經不再侍奉尚家人了。而尚家的人在此扮演的角色就相當于首領一樣。
再回頭說這家丁,跑到尚家找到尚昱,說在後山砍柴的時候,發現一條巨大的蟒蛇盤在一塊山石之上,就看見那蟒蛇擡着頭,從其口中吐出一些霧氣狀的東西。
尚昱聽後不禁皺起了眉頭,原來一直困擾着大夥的霧氣,竟然源于一條巨蟒。從家丁的描述上看,這巨蟒一定不是什麽普通的蟒蛇,這類東西非妖即仙。可在這方面,尚昱畢竟是肉眼凡胎,他也不能确定這巨蟒到底是敵是善。
于是,他就差人出去尋找一位明白人,來此查看一番。被派出去的人,等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回來。不過好在這人還真就帶回來一位江湖先生。這位将胡先生到了這裏以後,了解完情況以後,就告訴尚昱,此地是巨蟒修煉之地,你們到此安家已經占了它的地盤了。
不過這段時間正是它修煉的關鍵時刻,待這一段時間過後,你們将大禍臨頭。
尚昱聽了自然是十分着急,于是便向江湖先生求教避禍之法。那先生确實有些本事,在村子裏準備了不過十天左右的時間,然後到後山便和那巨蟒來了一場激烈的搏鬥。這場搏鬥下來,可以說是兩敗俱傷。
江湖先生被擡回村子裏後對尚昱說,那條巨蟒暫時還沒死,但因自己身受重傷,不能親手将它鏟除掉。不過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派幾個人把它埋起來,然後再在上面種上一棵槐樹,尚昱聽罷自然照辦。
時隔二十餘日後,江湖先生的身體也恢複的差不多了,便随着尚昱去後山的槐樹下查看。等到了現場以後,那先生看罷,不由得大驚失色,說了句:“哎,都怪我一時糊塗,竟然忘了交代一件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