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飛鷹翺翔天空,盤旋一陣之後,忽然急沖而下,落在一個鷹衛手臂上。
鷹衛取下綁在飛鷹腿上的書信,連忙送到營帳内。
幾個彪形大漢坐在兩側,正中坐着儒雅俊朗的柴哲威,他将近四十歲,蓄着胡須,相貌堂堂,不過柴哲威并不開心,眼中帶着憂容。
對于他這樣的皇親國戚而言,來到安西這種偏遠邊疆戍邊,相當于政治性的流放,遠離了朝都,再無升遷的可能。
恰恰是新皇登基的這一年,他被“流放”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霍國公柴紹死後,柴家過時了、衰落了,朝堂上的争鬥風起雲湧,柴家淪爲犧牲品,柴哲威不得不離開繁華富庶的長安,來到貧瘠荒涼的邊疆。
柴家是将門世家,比不上大貴族、大門閥,但柴哲威不想就這樣落魄下去,他希望像父親柴紹那樣,以赫赫戰功,重回長安。
但郭孝恪留給他的是和平的安西,異族都被打怕了,沒膽子反抗,就在他借酒消愁的時候,一個人找上門。
看過信,柴哲威皺起眉頭。
商隊求救了,救,還是不救,這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救,他計劃的漁翁得利就會變成和沙匪聯盟正面開戰,會得罪安西本地權貴,官、匪一家。并非虛言,安西很多權貴和沙匪來往,替沙匪銷贓,而沙匪則替權貴們處理他們不方便出面的事情,他去打沙匪,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
但沙匪自相殘殺,他最後收人頭,那些權貴就無話可說了。
不救,很可能會遭到政治對手的彈劾,如今新皇登基,需要清洗先帝遺留的印記,很多位置,要換上新皇的人,柴哲威不想一事無成就灰溜溜的回去,會被人笑話的。
柴哲威是根正苗紅的二代,他不像柴紹英勇無敵,更不如平陽公主,沒有當斷則斷的魄力,他猶豫了,不知所措。
“虎父、虎母貓崽子,”邊軍将軍心中想到,既想立功,有不舍得出力,世上哪兒有這種好事?
柴哲威讓斥候關注沙匪聯盟和商隊的動向,想要靜觀其變,根據局勢再決定救援與否,并給沙匪頭子回信,提出自己的底線,商隊不能滅,且要将沙匪聯盟拼掉一半人,邊軍才會出手,并默許沙匪頭子以“護衛”自居。
簡而言之,柴哲威允許沙匪頭子洗白,但人數不能太多,要給沙匪聯盟重創,方便邊軍摘桃子,商隊安全,邊軍才算完勝,沒留下污點。
四個沙匪頭子憤憤不平,柴哲威太貪心了,和沙匪聯盟火拼之後,他們還能剩多少手下?
他們把柴哲威的要求告訴白夜,希望白夜能想個辦法。
白夜指着空掉的米袋,告訴他們,要想活着出去,必須打敗沙匪聯盟,否則,沒有糧食的他們,會困死在沙漠裏。
白夜又給他們分析利弊,你們要洗白,你們的手下呢?難道也一起洗白?
你們能做個良民,手下呢?
他們手上沾滿鮮血,逃不過死亡的繩索,而且,你們保證手下裏沒有都護府的人,說不定等你們洗白後,他們直接把你們殺了。
戰,是要打的,人,也是要死的,就看到時候誰活下來,說不定你們中也有人會死呢?
白夜一番開導,做了這個行當,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四個沙匪頭子不再糾結此事,和白夜謀劃起怎麽打這一仗,打戰方面白夜是外行,由沙匪頭子拿主意。
“據說沙匪聯盟裏也有道行高深的道長,要是對方出手,還請白公子拿住他。”毒寡婦忽然說道。
不用毒寡婦說,白夜也知道沙匪聯盟裏會有修煉之人,起碼宇文勇上次失利後,這次卷土而來,肯定請來厲害人物坐鎮,少不了一番鬥法。
白夜答應下來,修煉《吞月納陽》吐納之法後,白天吸攝陽氣,體内陰陽趨于平衡,道行精進,也有對敵資本,再加上青蒼、山鬼相助,尋常道士絕非他對手。
沙匪聯盟的營地,衆多沙匪喝酒吃肉,大聲喧嘩,西域民風彪悍,沙匪更是,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比武的比武,摔角的摔角,十分熱鬧。
帳篷内,沙匪頭領們聚會,坐在上方的,正是此次推選出來的盟主,武藝高強的賀浪,他是鮮卑貴族後代,骨子裏有種自負和驕傲,目光如狼一樣,極具侵略性。
但在他旁邊,有個玄色道袍,戴着玉冠的中年道士比他更傲氣,望向沙匪首領的眼神都是深深的鄙夷。
他是正宗道門出身,樓觀道授箓傳符的弟子,當今天下,樓觀道可謂大唐道門之首。
樓觀道尊尹喜爲祖師,而尹喜曾在老子化胡時,得《道德經》,傳天下,也就是說,樓觀道修的是太上道,屬于人教。
李唐重視道教,尊老子爲祖,自然大力扶持樓觀道,而且樓觀道士岐晖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睐。
中年道士有此背景,可想而知他的傲氣。
很多人覺得穿身道袍就是道士了,其實不然,當今天下,雖然廣大貴族、百姓向道,但真正得傳大道的少之又少。
隻有一心向道,經過道門考驗,才有資格入道門,還需要有資格開壇收徒的道門真人替你授箓傳符,你才算真正的道士。
成了道士後,你要修煉、要畫符、要延壽、要煉丹,這些都需要錢,錢從何處來,自然要有人供奉,而沒有供奉的道士,就隻能四海爲家,籌集錢财。
道門、佛門争信徒,争香火,根本原因,還是爲争修煉資源,下界修煉資源多了,成仙成佛的才會多,有了新鮮血液的補充,自己實力才會增強,雙方平衡才會被打破。
曆來皇統之争,背後都會有道門、佛教的影子,封神時,闡、截二教之争,隋唐時,岐晖贊助李淵,就屬于投資,李淵稱帝後,給樓觀道的回報又是驚人的。
有投資就有失敗,道、佛二教都有失敗過,最明顯的是漢朝,儒家一夜興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予佛、道極大的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