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請大家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說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後,分爲烏桓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爲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民族擊敗後,分爲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遊,成爲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内部。1204年,蒙古族傑出領袖鐵木真通過殘酷戰争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鐵木真因此被各部落推舉爲“成吉思汗”,意爲“世界的統治者”,在漠北建立政權,國号“大蒙古國”,即大蒙古帝國。建國後,他不斷發動征服戰争擴張其疆域,1217年滅西遼,緊接着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1227年,成吉思汗在遠征西夏的途中病逝。[1]
蒙古帝國是形成于13世紀初期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爲原大蒙古國的延伸,世界曆史上面積第二大的帝國連續性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帝國的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裏1270萬平方英裏,占了世界土地面積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爲20世紀時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含蓋了當時疆域内1億的人口。
蒙古的版圖擴張源于其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1162~1227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擊破欽察各部,第二次西征1235~1242于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爲主帥,先後征服裏海布噶爾王國斯拉夫各族,進而滅亡位于東歐大平原境内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亞,遠征勢力遠達意大利半島的威尼斯東北,第三次西征1252~1260于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爲旭烈兀,滅亡木剌夷伊斯蘭國家阿拔斯王朝位于阿拉伯的黑衣大食,750~1258以及叙利亞,三次西征共滅了40多個國家。此前有一說蒙古帝國征服的疆域面積達4,400萬平方公裏,該說法已被證明系缪傳,蓋全亞洲面積總和,亦不過4457.9萬平方公裏。蒙古人是形成于東亞大陸蒙古高原上的土著民族之一,蒙古高原在古代中國先秦到南北朝時期主要居住着匈奴人,匈奴人時常南下騷亂中原,爲保衛中原正常的發展,古代中國西漢政府曾經派衛青和霍去病率軍入漠北千多裏。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中境内狼居胥山,衛青掃平匈奴王庭。中國東漢政府曾派窦固耿秉窦憲,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南匈奴附漢稱臣,窦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抵瀚海今貝加爾湖而還,第二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後東漢軍又出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迫使北單于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匈奴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古代中國唐朝前期今蒙古一帶和貝加爾湖周邊和葉尼塞河上遊曾歸爲唐朝領土。唐朝後期,室韋各部逐漸移居到蒙古高原,并對蒙古族的最終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逐步并入契丹人建立的遼朝版圖。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中期曾使蒙古臣服之,至1200年左右,随着金朝的逐漸衰落及蒙古勢力的逐漸強盛,蒙古不再向金朝進貢。13世紀初期左右,蒙古民族在鐵木真【成吉思汗1162~1227】的領導下,沖出高原,掀起強勁的擴張浪潮。短短時間内,這股擴張浪潮人類中古時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的巨變。它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蒙古民族的曆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89世紀之交,原來遊牧于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遊額爾古納河一帶的室韋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遊地帶,随之占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裏長城北到西伯利亞的廣闊高原地區。10至12世紀,蒙古諸部與南方的遼金政權往來甚密,接受先進物質文化的影響,鐵器使用逐漸普及,生産力獲得較快發展,私有制度開始出現。以往那種傳統的氏族集體遊牧方式“古列延”漸漸讓位于一家一戶的遊牧方式“阿寅勒”,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各個部落首領“汗”和貴族“那顔”在大肆攫取社會财富的同時,還豢養親兵勇士“那可兒”爲其效命,以此作爲維系權勢,攻伐征戰的武裝力量。各部落爲争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拼殺,弱肉強食。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後,逐漸形成孛兒隻斤和劄隻刺兩大部落,彼此虎視眈眈,力圖吞滅對方。與此同時,整個高原自東向西,塔塔兒鞑靼蒙古克烈乃蠻四大集團及北方的蔑兒乞集團五雄并存對峙。爲争奪支配整個高原的最高權力,五大部落集團展開激烈厮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成吉思汗1162~1227闊步登上了曆史舞台。他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四處征戰。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裏爾台大會,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1162~1227”,國号“大蒙古國”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結地不遠鬼孫察由鬧情月艘
蒙古民族正式形成。成吉思汗1162~1227還頒布了成吉思汗1162~1227法典,作爲大蒙古國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蒙古帝國的組織是十戶百戶千戶萬戶十個萬戶組成一旗,十旗組成一路,十路組成一州,十州一國。1271年成吉思汗1162~1227之孫忽必烈将“蒙古大汗國”國名改名爲“大元國”,或稱“大元大蒙古國”Dai?nYekeMonggholUlus,是爲元朝的開始,全蒙古大汗忽必烈成爲元朝皇帝,入駐古代中國。
擴張
後遠遠仇獨艘學所冷後球不
1205年起,成吉思汗1162~1227三次攻打西夏。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并占領中都。
1218年,蒙古爲了要消除敵人乃蠻王子屈出律殘餘勢力,于是出兵滅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遼政權。後代在此處建立窩闊台汗國。
1219年至1222年,由于花剌子模劫殺蒙古的使者及商團,固成吉思汗1162~1227兼并花剌子模今中亞細亞的烏茲别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一帶,攻占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诃末蘇丹逃至裏海地區孤島病死。
1223年成吉思汗1162~1227派速不台繼續西進,在欽察草原上擊敗欽察9部聯軍,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大公,後撤軍。
敵科科仇酷孫術所孤早地帆
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1162~1227再次征西夏1032~1227,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
1227年成吉思汗1162~1227在六盤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此後成吉思汗1162~1227後裔不斷開拓土地,在蒙古帝國内建立了建立大汗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蒙古大汗汗國的繼承者就是中國元朝1271~1368。成吉思汗1162~1227死後其次子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1162~1227的孫子拔都攻占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但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并沒有進攻蒙古軍,隻是由于1242年窩闊台的死訊傳來,蒙古人對祖先非常尊重,而且拔都率軍東歸也參與蒙古大汗汗位的繼承,所以蒙古軍停止了對中歐地區的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的進攻。後在此處建立蒙古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
2東亞
窩闊台時,1230年至1234年,蒙古滅金。1231年蒙古進攻高麗今朝鮮王國,高麗王室退守江華島。窩闊台之後,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時,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軍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釣魚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戰鬥中中箭而亡一說病死。正在進攻湖北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遂班師,自稱大汗。在戰勝也自稱大汗的弟弟阿裏不哥之後,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今北京,後改稱大都。1271年改國号爲大元,是爲元朝的開始。1267年至1279年,經過對南宋多年的征戰,元軍終于滅宋。至1275年高麗現朝鮮半島中南部已臣服于元朝,成爲元朝屬國。朝鮮半島北部是中國領土,屬于遼陽行省。
蒙古還曾于1257年進攻越南北部地區。元朝滅宋後,希望把在宋朝失去的原來中國領土安南奪回來,元軍又分别于1285年和1287年兩度攻占越南北部的地區,即當時的越南陳朝。大越與其宿敵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權聯合擊退了元軍。元軍還曾經進攻占城今越南南部。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并深入緬甸北部中部東部,部分元軍進入阿薩姆地區,之後在1303年退出緬甸南部地區,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是中國領土,屬元朝的雲南省。元軍于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島發動的海上遠征也無功而返。1274年和1281年,由于日本鐮倉幕府拒絕忽必烈要日本臣服的要求,侮辱并殺死元朝使臣,忽必烈兩次試圖教訓日本,第一次,1274年,在蒙古大将忻都高麗大将洪茶丘率領下,攻陷對馬島,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陸并進攻。128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派蒙古大将阿刺罕擔任總司令行省右丞相漢人大将範文虎擔任副總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兩路,在對馬島上會師。會師之後,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是範文虎企圖由他來完成這件英雄事業,沒有等阿塔海到達,即行進軍,在日本平壺島長崎北登陸,結果不久碰上台風,這次台風曆時多天,好不容易風雨停住,範文虎發現他已無法收拾這個殘局,就把已經登陸駐紮在山下的約十餘萬人的部屬,全部遺棄,自己和一批高級将領,乘上殘餘的幾艘戰艦,悄悄逃走。失敗原由是征日軍隊任用沒有能力和不會作戰的宋朝将領範文虎當統帥,而且碰到台風失敗,也有當時參與東征的元軍中有部分是新投降的原來的南宋軍隊江南新附軍,這部分南宋軍隊戰鬥力很差;元朝屬國高麗提供的援助缺乏;元軍在高麗和山東建造的艦隊所用船型是内河船,并且因爲主要負責造船的高麗和江南工匠是在蒙古監工惡劣的監督條件以及苛刻的工期下勞作,造出的船質量存在嚴重缺陷,所以經不起海上的風浪等因素而失敗。日本人則認爲台風是天神對日本的保佑,于是有神風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