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團的戰士們都有着豐富的戰鬥經驗,這個時候根本不用他來指揮,很多人和他同時從隐蔽地點跳了出來。那個差點被垃圾掩埋的戰士也重新鑽了出來,一面跑一面把一顆手榴彈扔進了機槍陣地裏面,連身上挂的垃圾都來不及摘掉。
顯然這個戰士和“老西子”差不多,都是士兵中的精銳。不過他應該是專門的投彈手。吳畏推行的單兵五項裏就有投彈這一項,士兵們在考核的時候會根據成績劃分等級,這個戰士的水平即使不是特等投手,起碼也是一等了。
這一次他離機槍陣地更近,手榴彈扔得也很準,直接飛進了機槍陣地的沙包後面,然後轟然爆炸。
手榴彈爆炸的時候,跑得最快的士兵已經沖到了橋頭,突然産生的爆炸讓士兵們躲閃不疊,要不是有沙包阻擋,恐怕就要有人受傷了。
除了機槍工事外,橋頭還有一幫守橋的士兵,其中包括一部分剛剛逃過來的南俄士兵。看到敵人沖上來,守橋部隊的軍官揮舞着步槍沖了出來準備迎敵。在他的後面,稀稀拉拉的跟出來幾個士兵,更多的士兵則在逃過來的那些士兵的帶動下轉身就往橋的另一端跑去。
跳出來迎戰的守橋士兵們格鬥技術明顯不如獨立團苦練過刺殺的戰士們,轉眼就被刺刀放倒。那個軍官被仍然留在原地的“老西子”一槍打死,屍體摔在地上,然後被雙方士兵踩進了河邊的污泥中。
毛達泉跑的也不慢,但是仍然落在了後面,結果正趕上機槍工事内的手榴彈爆炸,一大塊機槍零件從天而降落在他的腳邊,砸出一個深坑,吓了毛達泉一跳,差點以爲是遇到了炮擊。
這個時候最前面的士兵已經解決了守橋的南俄士兵,挺着帶血的刺刀沖上了橋頭。毛達泉看看追不上他們,隻好大聲喊道:“回來。”
但是他的叫喊聲仍然有些遲了,橋對面飛來一排子彈,跑在前面的戰士頓時被打倒在地。沒有中彈的士兵立刻趴到地上開槍還擊。
毛達泉眼睛都紅了,這麽一會兒跟在他身邊的戰士已經犧牲了好幾個。他沖到橋頭,蹲在掩體後面探頭向對面看去。
橋那邊的守軍正手忙腳亂的把一挺本來指向另一個方向的重機槍轉回來。其他人則亂七八糟的向着橋東射擊。從槍法上來判斷,這些人不是臨時招募的民兵,起碼準頭還行。
現在不是感歎對手實力的時候,就算是一次槍沒摸過的民兵,隔着幾十米放槍也有蒙對的時候,更何況是受過訓練的老兵。
當務之急是把被壓制在橋上的士兵撤回來。要是等到重機槍就位,那就真是全完了。
毛達泉回頭招呼士兵們都過來,順便可惜了一下那架被手榴彈炸散花的重機槍。獨立團區區一千多人就有三十多挺重機槍,自然不會像普通部隊那樣當成寶貝供起來,很多士兵都會操作這個玩意,如果這挺機槍沒有被炸壞,毛達泉就能和橋西的南俄守軍對射了。
想到這裏,他一眼看到那個手榴彈投手,向他大叫道:“能把手榴彈扔到橋中間嗎?”
投手貓着腰跑了過來,點頭叫道:“投對面都行。”
“那就扔。”毛達泉叫道:“都把手榴彈拿過來,其他人開槍掩護。”
甲型手榴彈要使用之前得擰開蓋子、捅破防潮紙、拉出發火環,整個過程就算是熟練投手也得接近十秒鍾的時間,要是遇到蓋子變形一類的毛病,時間翻倍都有可能,所以士兵們在使用手榴彈的時候通常都是提前把它拿出來準備好。這也是在進攻時很少有人投彈的原因。一方面國防軍的制式手榴彈不分進攻型和防禦型,進攻中投彈很容易傷到自己。另一方面則是在戰鬥中投彈太麻煩,等你把手榴彈拉環拽出來,就算戰鬥沒有結束,多半也已經落在隊伍的後面了,總不能往前面戰友的腦袋上招呼。
所以聽到毛達泉的命令,身邊的幾個士兵連忙放下步槍,把自己身上的手榴彈拿出來打開,放到那個投手的身邊,爲他作好準備。
趁着這個工夫,毛達泉向着橋上的幾個士兵大聲喊叫,讓他們等到手榴彈爆炸就往回跑。
很快大家就都準備好了,毛達泉喊了一聲,各種槍支一齊向着對岸射擊。這次的距離要近得多,就連霰彈槍都能試試運氣,十多支步槍頓時打得對面的守軍雞飛狗跳,擡不起頭來。
趁着這個機會,那個投手接二連三的把手榴彈扔過河去,有一顆手榴彈甚至落在了機槍的旁邊,可惜被守兵及時用沙包蓋住了,沒能發揮出破壞力。
被壓制在橋上的幾個士兵趁着這個機會跑了回來,還帶回了傷員和犧牲戰士的遺體。
手榴彈的煙霧籠罩了橋西的陣地後,獨立團的戰士們就失去了目标,再加上已經完成了掩護任務,槍聲也就停了下來。獨立團使用的七點六二毫米子彈和俄軍的七點九二毫米子彈不通用,一旦消耗很難補充,隻能指望高爾察克的海軍從共和國遠過來,所以獨立團的官兵們通常都很注意節省彈花。
毛達泉接應回自己的士兵,總算是松了一口氣,飛快地判斷了一下現在面臨的情況。知道就算對方沒有重機槍,自己的人想通過三十餘米的橋面沖到對面去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傷亡。于是連忙叫過一個士兵,讓他回去找炮兵過來。
他這時還惦記着轟開城門的那輛炮車。要是此時能出現在自己身後給對面的敵軍來上一發那感覺就太好了。
可惜此時别說炮車,就連跟随連隊運動的迫擊炮都不知道在哪裏?就連機動性比較好的裝甲車都沒跟上來,更不要說行動力堪比滾滾的炮車了,指望他們自己找到路跟上來實在很不靠譜,還是要自己來想辦法。
讓毛達泉意想不到的是,他還沒想到辦法,辦法就自己找上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