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華王朝的蕃屬,但是在四年前,日軍趁着滿清政府全力鎮壓國内革命軍,無暇東顧的機會,出兵占領了朝鮮全境。
與吳畏穿越過來的那個世界不同的是,當時正忙着在國内四處滅水的滿清政府根本沒有想過要和日軍争奪這塊土地,履行自己宗主國的義務。
隻是責令第三十一師前身的吉林綠營備邊,所以北洋一系也沒機會與日本開戰,然後輸得丢盔棄甲,還把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水師賠個精光,這個時候的北洋水師已經改成了共和國海軍,好好的呆在幾處軍港裏。
摸到了中國卧榻之旁的日本人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果然趁着革命軍進京,政權更疊的機會試圖越過鴨綠江,卻遭到了三十一師的頑強阻擊。
吉林綠營一直以敢戰聞名,雖然武器裝備落後,但是靠着一腔血勇,倒也頂住了日軍朝鮮駐屯軍的攻擊。
等到駐守北京的第一師和第四師兩個王牌師趕過來後,自知占不到便宜的日本人終于縮了回去。
中俄金水河一戰之後,東北的四個師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但是也在戰鬥中鍛煉了隊伍,像二十八師和三十二師這兩支部隊都打成了王牌部隊,戰後得到了優先補充,無論是兵源還是裝備都比戰前加強了很多。
黃有爲回京之後,王啓年積功接任了二十八師師長,想不到吳畏轉了一圈之後居然又回到了他的手下。
吳畏趕達吉林的時候,正好是西元一九零零年的最後一天,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沒有過洋節的習慣,吉林省内人口又少,一眼看去,除了穿着大衣的國防軍士兵,也看不到幾個老百姓。
他到通化二十八師師部打了個轉,見了一下王啓年和藍曉田,然後就馬不停蹄的趕到了長白山腳下特務營的駐地。
和他之前猜想的不一樣,特務營駐地并不在師部移近,這也證實了他從前的猜測——這個營其實并不是二十八師的常設單位,完全就是趙運铎那一夥人弄出來給他實驗新戰法的部隊。
到了吉林境内,就不能不提長白山,這座朝鮮族人心中的聖山占了吉林全境的很大一部分,吳畏營的駐地就在長白山腹地,吳畏騎馬過來,一路上坡,按他的判斷,這個營地的海拔至少有一千米。
整個營地很大,空蕩蕩的,隻有一個班的衛兵駐紮在這裏,與其說是警衛,倒不如說是看房子的。
吳畏有師部參謀陪同,警衛班長也沒看他的公文,直接就把他放進了營地裏,按照班長的說法,這裏面空得可以愁哭老鼠,最值錢的就是他們這十個人,除非吳畏能把房子搬走。
參謀送吳畏過來後就離開了,看得出他并不清楚吳畏的身份,對他這個空降下來的營長沒什麽興趣,更何況吳畏手裏一個兵都沒有。
吳畏聽藍曉田說過,因爲不确定他什麽時候能來,所以他的兵還散在各個團裏,并沒有報到,所以看着空空的軍營倒也沒覺得驚訝。
本來他以爲至少衛兵們會是自己的人,打聽了一下才知道人家是師部警衛團的編制,正經的内衛部隊,根本不可能劃歸他管。
趙運铎算是一方的土皇帝,漢陽廠買設備搞實驗可以沒錢,他自己兜裏還是很富裕的,對吳畏自然也不吝啬,除了鈔票之外,還帶了不少好東西。
吳畏從漢陽出來的時候,帶了三匹馬,馱了不少好東西,雖然路上消耗了一些,剩下的東西還不少。
警衛班長很會做人,帶人幫吳畏收拾出一間宿舍,弄了一些生活用品,又幫他打掃了馬圈,把騎來的馬安頓下來。
做爲回報,吳畏把從漢陽帶回的煙酒給警衛班士兵們分了大半。
這年頭香煙和瓶裝酒都要算是奢侈品,警衛班的士兵們個個眉開眼笑,晚飯自然順理成章的成了吳畏的接風大會。
吳畏在路上颠簸了一個多月,自然沒什麽好吃食剩下來,本來打算掏錢讓人出去買,被士兵們嘲笑了一頓才知道這附近方圓十裏隻有一戶獵人,要買東西還得回通化去。
好在衆兵們在這裏駐紮了兩個月,就算不是吃貨也不可能老老實實啃饅頭,嘻嘻哈哈的拿出腌制好的肉塊和野菜,配上吳畏帶來的黃酒,大家關上門點上火坑,吃得倒也熱鬧。
反正這裏也沒什麽軍事價值,吳畏幹脆讓班長把值班的哨兵也叫來一起吃喝,想着也不可能那麽倒黴就出什麽亂子。
酒過三巡,士兵們聽說吳畏就是當初那個摸過金水河的吳畏,立刻興奮起來。
吳畏這才知道,自己在二十八師裏已經傳成了神話,據說他身高八尺,腰圍也是八尺,赤面藍須,力大無窮。一頓要吃十八個大饅頭,雙手打槍百發百中,說打蚊子腿不打大風吹。
軍營裏吹牛不是什麽新鮮事,冒名頂替的就不多了,衆人也不知道吳畏是不是吹牛,紛紛讓他給表演一下槍法。
吳畏重新回到軍營當中,頓時覺得一身的疲勞都沒了,聽着亂哄哄的髒話就覺得順耳,全身上下都覺得舒服,再加上喝了點酒,摸出轉輪手槍問道:“你們說打什麽吧。”
今天是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東北正是冬天,将将數九的天氣,雖然說不上滴水成冰,吳畏至少不用擔心士兵們真給他弄個蚊子來給它去勢。
衆人喝得高興,頓時紛紛出主意,有說打油燈的,有說打海碗的,吳畏搖頭笑道:“都太容易,咱們出去看看,要是有活物正好打一隻下酒。”
衆士兵正愁沒熱鬧看,紛紛響應,抱着步槍簇擁着吳畏從屋子裏出來。
冬天日照時間短,外面天已經黑了下來,吳畏剛叫了一聲晦氣,要打獵也得先能看得着才行,很無奈的和大家解釋,“這也沒辦法打獵啊,要有光……”
話音剛落,突然就看到營門外出現了不少火把,正向着軍營方面湧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