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并沒有什麽用……
三天後,日本方面傳來的答複,最終還是撤回了組建中央銀行的提案。
而這也意味着孫文最後試圖從外界獲得資金的努力失敗。
局勢已朝着對民黨極爲不利的方向發展。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袁世凱就比孫文如何輕松;實際上袁世凱也面臨着與孫文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沒錢了。
若軍費充足,他的北洋軍早就乘勢拿下武昌了。但是袁世凱實在是沒錢,與四國财團就借款的談判也是怎麽也最終談不攏;對方的要求實在太過、實在太不利于中國了。
實質上兩方都面臨着嚴重的财政危機,隻不過相比就要斷饷斷糧的孫文,袁世凱憑借老底子還能再撐一會兒。更何況比起近乎四分五裂的同盟會,老袁還能憑借自己的威望大緻上控制住麾下的北洋軍。
而就是這兩點上面的差距,決定了兩方在談判桌上的優劣地位。
6月15日,再也支撐不下去的孫文終于向北方提議停火,重啓南北和談,并且正式承諾隻要袁世凱令清廷退位,他孫文就願将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與袁世凱。
此舉正合袁世凱之意,在兩方戰鬥的心思都不強烈的情況下,占據了三分之一武昌的北洋軍便再次與當面的北洋軍訂立了停火協議。上海的南北和談再次重啓,南方代表還是伍廷芳,隻是北方代表已不再是唐紹儀。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的行爲無疑也給袁世凱一個清楚的信号,那就是革命黨人無論如何也不會在政體上做妥協;自己要想和平順利解決南北糾紛、想要能真正收拾殘局,還真的隻有逼迫清廷退位這一條路子了。
而在上海重新啓動的南北和談上,孫文作爲廣州臨時政府的臨時大總統也正式表明了立場;隻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讓位于袁世凱。
到了這個時候,延存三百年的大清國的存亡,對袁世凱的意義已經不大了。他在仔細衡量了利益得失後,與一幹心腹仔細協商,開始加速布局。
6月19日,就在停戰協議再次簽訂的第三天,京城内以段祺瑞和馮國璋爲首的共四十三名北洋軍高級将領聯名通電,希望清帝能夠退位、改行共和政體,以安天下蒼生。緊接着,以外交部部長陸徵祥爲首,實際上卻是袁世凱謀士梁士诒主稿,清朝全體駐外使臣發出聯名通電,勸告清帝退位,“以安皇室而定人心”。
與此同時袁世凱又在京城内派人四處散布謠言,放風說南方革命黨有多麽厲害,多麽殘忍,前線将士缺衣少食、軍械武器糧饷都不足,萬一革命黨人北伐,則前線必将潰敗!若革命黨人進了京城,則清廷必受到屠戮,數百萬滿人都要被屠殺幹淨的謠言。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以利害遊說和買通慶親王奕劻和那桐等一幹滿族親貴,并以金錢賄賂隆裕太後身邊受寵,人稱小德張的太監張蘭德,威吓隆裕太後稱如今大勢已去,如果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生命難保,而同意讓位,則袁世凱可努力談判盡量争取優待的條件。
隆裕太後十多歲就入宮,曆來無甚主見;光緒與慈禧去世後大權也在皇帝生父攝政王的掌握中而從未掌握實權。她作爲一個普通婦女,在面對大廈将傾在即,棘手複雜的政治情況時,早已是方寸大亂,沒有任何頭緒。
此刻有袁世凱的恐吓,再加上小德張和慶親王奕劻等人在旁邊幫腔,隆裕太後最後隻能向袁世凱表态道:“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卿,我全交與卿辦,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卿。皇上現在年紀小,将來大了也必不怨卿,都是我的主意。”
參見的袁世凱急忙跪下,隻聽隆裕太後越說到後面越悲傷,竟放聲大哭起來。
袁世凱等王公大臣自然也要一同大哭一場。哭過之後,隆裕太後進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說我家裏的事,隻要天下平安就好。我與皇上孤兒寡母的身家性命就交與卿手了!”
事已至此,隆裕太後随後下懿旨正式允許袁世凱就清帝退位優待條件與南方革命黨人磋商。
随後袁世凱就在南北和談中正式提出優待清室退位條件,要求優待條件三大項,包括具體條款十餘,其中主要有:
一、清帝尊号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二、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三、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四、清帝宗廟陵寝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保護;五、清帝私産由民國政府特别保護;六、王公世爵概仍其舊;七、皇族私産一體保護;八、旗人與漢人平等,等等。
經過一番讨價還價後,南方于6月25日宣布同意此優待條件。袁世凱于是拿着南方的這個‘擔保’親自面勸隆裕太後,‘苦口婆心’道:“自古無不亡之國,亡國之君,身受殺戮之慘,古今中外曆史,斑斑可考。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其尊号,并可享受歲費,這是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創舉。我們在談判中大費唇舌,好不容易才争得這個優待條例,總算盡了做臣子的一片苦心,爲太後殿下争取到了最好的結果。”
袁世凱的這番舉動,自然讓良弼等少壯派将其恨之入骨,隻是後悔當初怎麽沒能在殿堂上一槍斃了這個竊國大盜!
他們這些宗社黨人在京城開始密謀除掉袁世凱,匡扶大清江山!
然而還沒等這些貴族爵爺能夠議論出什麽來,就在7月1日的上午,宗社黨的領袖良弼就在京城内遭到炸彈襲擊,刺客爲京師的革命黨人。兩天後良弼便重傷不治死在了自己的府中。
良弼一死,這群隻會嘴皮子功夫的所謂宗社黨人一下子都膽寒了。這群從小嬌生慣養的富家子弟平日将忠君報國喊得朝天響,真面對生命威脅時卻都蔫兒了,再無人去喊什麽毀家爲國誓死保大清的口号,一個兩個都躲在自己府中,生怕被革命黨人的炸彈或是子彈奪去了性命。
沒有了良弼等人的阻擾,清帝退位已成定局,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
7月5日,袁世凱将南方接受優待條件的消息通告隆裕太後,隆裕太後于是下令由學部次官張元奇拟稿遜位诏書,并由徐世昌最終删訂潤色。懿旨還未說完,知道大清三百年江山即将終結已手的隆裕太後已是淚如雨下,數度哽咽。
1911年7月11日,起草完成的清帝遜位诏書于造成九點鍾交到養心殿,由内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協同全體國務大臣二十餘人親自進呈隆裕太後用印。
這一天陽光明媚,是一個極好的天氣。
袁世凱邁着沉重的腳步,臉上充滿了悲痛和無奈的情緒,将遜位诏書緩緩交到太監手中。
隆裕太後抱着小皇帝溥儀坐在龍椅之上,就這麽愣愣地盯着诏書從袁世凱的手中轉入太監懷裏,然後再在禦桌上攤開。
這一天,隆裕太後和小皇帝都穿上了最莊重的大朝服,因爲她深知這或許是最後一次穿上它的機會了。
精美的宣紙上,‘清帝遜位’四個字映在她的面前,其背後的意義讓她這位年過四十的寡婦差點暈厥過去。
“臣袁世凱蒙受厚恩,隻要有一絲呼吸在,就一定會保全陛下與太後之安全!”袁世凱跪在養心殿的地闆上,朝龍椅上的母子深深磕頭。在他身後的一幹大臣也都紛紛跪倒,最後一次向皇帝表露忠心。
隆裕太後煩躁地閉上了眼睛,有一瞬間幻想若這一切都是一場噩夢該多好……若當初自己沒有進宮、若丈夫光緒在戊戌變法時不是那麽魯莽……
懷中小皇帝不安的動作令隆裕太後重新睜開雙目,她看了看懷中的‘兒子’。或許是養心殿内凝重又悲傷的氣氛影響,小皇帝雖還未懂事,卻也察覺到什麽不對勁,正不停地晃動,一雙小手上下揮舞着,嘴中發出簡單的單詞。
事已至此了……
罷了,這祖宗的大清國,亡就亡了罷……
隆裕太後透過養心殿的大殿,目光穿過大門,看向遠處宏偉的紫禁城,仿佛看到了當初年幼的順治帝在多爾衮的引領下步入前明的宮殿,從此統轄遼闊的天下和億萬萬子民。
恍惚間仿佛又看到了煤山上一抹白绫下的前明思宗皇帝,用滿腔悲憤的語氣控訴着世道的不公、大臣皆亡國之臣!
若無優待條款,自己與小皇帝這倆孤兒寡母會否重演前明思宗的覆轍呢?
這個想法令隆裕太後不寒而栗,她渾身不由得緊了一緊,再次看向了桌上,擺在遜位诏書旁的優待條款。
‘歲币四百萬兩’
‘清帝尊号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至禮’
‘清帝私産由民國政府特别保護’
一陣乏力感傳來。
再怎麽樣,終究自己與小皇帝的下場還是要比前明思宗要好許多。總還落得了最後的一點體面。
視線終于定格在皇帝玉玺上,隆裕太後在心中悲歎了一聲,就準備伸手拿印……
“等等!”
袁世凱身後的國務大臣中,一個年輕的親王忽然跌跌撞撞地爬了起來,朝隆裕太後伸出雙手,猛然搖頭,臉上鼻涕與淚俱下,用盡渾身力氣哭喊道:“太後啊!!太後若是用印了,我們大清國就真的亡了啊啊!!!”
“祖宗打下的江山,就要亡在我們手中了啊!!!!”
“太後!!還有辦法!!滿洲龍興之地還在我們手裏!隻要太後與陛下移駕奉天,依托關外,再以優厚條款博得列強支持,就還能與亂黨周旋!這大清國總還是有辦法的,亡不了的!”
隆裕太後看向站出來,語無倫次哭喊着的恭親王溥偉,又看向袁世凱等人,卻無比寒心的發現二十多個大臣中竟然無人響應,隻有溥偉一個人如跳梁小醜般……
若不是你們這些臣子把國家敗壞了,我們母子倆能落入今日之田地嗎!!?
你當我就願大清國亡在我手裏嗎!?
隆裕太後越想越憤怒;既有對溥偉等滿族貴胄敗壞國事的怨恨,更有對一幹臣工冷眼旁觀大清國滅亡的心寒。
最終,這一切都在一聲凄涼的尖叫聲發洩了出來!
“夠了!!!”
隆裕太後手指直直指向通紅雙眼,悲憤欲絕的溥偉,毫不留情地用尖銳的聲音厲聲喝問道:“你們這些親貴将國事辦成如此腐敗,現在猶打算阻撓共和诏旨,是想看我母子死無葬身之地嗎!!!?”
一句話重擊溥偉的胸膛,他仿佛失去了渾身力氣,一屁股栽倒地上。
隆裕太後卻已顧不上失态的溥偉;她的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再也收不回去,一時間隻覺得一陣巨大的酸楚從心底發酵,大滴的眼淚奪眶而出,凄涼的哭聲響徹養心殿。
小皇帝受到驚吓,此刻也更着大哭起來。
底下的臣子們此刻自然也伏在地上同聲一哭,尤以袁世凱哭聲最大,眼淚入雨點直落,場面甚是凄慘,看得周圍的太監和宮女都淚珠直落,不停地抹淚。
這時忽見溥偉搖搖晃晃地從地上爬起來,默然地看了看四周哭泣的人,雙目無神,一片茫然,忽然跌跌撞撞地就朝宮外走去,邊走邊開始除去身上的官服。
先是官帽、然後是朝珠、然後解開官袍的扣子,脫去官袍、隻剩下裏面的白色的内襯,一步步地走着。
“大清國……要亡了。”望着宮殿外的晴天白雲,溥偉忽然放聲大哭起來。
就在溥偉離開沒過多久,養心殿内忽然傳來了隆裕太後撕心裂肺的尖叫聲。
“退位!!!!”
1911年7月11日,袁世凱通電全國,通告統治天下三百年的清帝正式退位、中華二千多年之帝制正式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