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開拔的第四軍一部,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在軍隊行至保定時,忽然停滞不前,同時截留下一切運往南方的軍火物資。
這一詭異的舉動頓時引起全國的注意;信陽袁世凱和京城的陸軍部幾乎是同時緻電保定,卻無一答複。
三天後,4月21日保定的吳祿貞與駐紮在灤州的第二十鎮統制張紹增、以及駐紮東北的第五混成協協統藍天蔚忽然宣布兵谏,發布形同最後通牒的‘十二條政綱’:
1。大清皇帝萬世一系。
2。于本年内召集國會。
3。憲法由國會起草,以皇帝之名義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認。
4。締結條約及講和,由國會取決,以皇帝之名義行之。
5。皇帝統率海陸軍,但對國内用兵時,必經國會議決。
6。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殺勿論”之事。
7。特赦國事犯。
8。組織責任内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後,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國務大臣由總理大臣推薦任之。皇族不得爲國務大臣。
9。國會有修改憲法之提議權。
10。本年度預算未經國務議決,不得适用前年度之預算支出。
11。增重人民之負擔,須由國會議決。
12。憲法及國會法之制定,軍人有參與權。這一行爲極大震動了清廷上下!
這些要求基本上就是全國各地立憲派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載沣在兩個月前用皇族内閣将之擊得粉碎的政治主張。
這等條件要是通過了,那麽皇權就真的自此成爲擺設,再不複任何權勢了。
隻要是有理智的人坐在攝政王載沣的位置上,都會對此等條款恨之入骨。
然而,吳祿貞和張紹增的部隊就駐紮在直隸南部,距離京城最多也就兩日的車程。藍天蔚的部隊則在關外虎視眈眈……一想到近三萬亂軍就在京城咫尺之間,随時能夠兵抵城下,清廷上下就已慌亂一團。尤其是此刻北方主力部隊都在南線平亂,北方隻剩下禁衛軍、第二鎮等極少數部隊了!
一旦打起來,雖然亂軍或許不會、可能不會、不一定會擊敗禁衛軍占領北京,但是萬一呢?萬一袁世凱在南邊鞭長莫及,這邊京城被亂軍給搗亂了,上哪裏去買後悔藥啊!?
慌亂的時候,清廷也是采取了措施;首先是将全部火車轉移至京城,盡量減緩亂軍北上的速度。其次,爲了消除此兵亂,時任内閣總理大臣奕匡也是苦勸攝政王将總理大臣的位置交給袁世凱。
理由也很簡單;袁世凱是北洋系老大,隻有他能控制住各部隊,北洋這幫子驕兵悍将也隻聽他的。現在吳祿貞和張紹增聯名兵谏,這兩人是近幾年提拔上來的留日士官,但是他們的手下一群協統标統管帶隊官卻全是老北洋的人,若能讓袁世凱擔任總理大臣,讓他來說服手下,那麽第六鎮和第二十鎮的兵頭未必會跟着那兩個作亂軍官走到底。
另外,現在各地立憲派反朝廷的最大口号就是朝廷弄出個皇族内閣出來。如果借此次兵谏讓袁世凱組閣,也能化解對方的口實,拉攏已經快喪盡的人心。
值此時刻,當國家大政一天比一天嚴峻、一日不如一日時,每日各地報急、求援、催饷、淪陷的消息已經完全壓垮了剛剛三十歲又從未經曆過挫折的年輕攝政王。此刻聽得奕匡說得在理,他也沒有了絲毫辦法,左右考慮不出個結果、在對方催促下最終當天就接受了責任内閣的總辭呈,宣布任命袁世凱爲新一任責任内閣的總理大臣。
鬧得沸沸揚揚,遭到全國唾棄的皇族内閣,隻經過了短短兩個半月的時間就走到了盡頭。
4月22日,就在袁世凱在湖北信陽遙任内閣總理大臣的第二天,山西太原爆發了新軍革命!以閻錫山爲首的青年軍官發動了起義,一舉占領省城,宣布山西獨立!
先是兵谏,随後山西又獨立了,這對清廷是一擊重創!如此危在旦夕的時刻,載沣也再也沒有了選擇餘地;他不光全盤接受了兵谏的張紹增和吳祿貞提出的條件,還全權委任袁世凱朝廷内外一切大權。同時,符合皇權傳統地以載沣的名義向天下下罪己诏。
4月23日,清廷按照‘十二條政綱’向天下頒布了《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基本上全盤接受兵谏要求,但還是保留了些許皇帝的權力。
而兵谏的兩支部隊也既不接受清廷的派遣,并沒有做出進一步的動作,就這麽詭異地駐紮在保定和灤州。而東北的藍天蔚則遭到東三省都督趙爾豐旗下巡防營的密切監控。
趁着第四軍半數在保定兵變,清軍軍心不穩的機會,武昌趙聲民軍再次朝漢口北部的北洋軍發起了猛烈進攻!
然而如今已是内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再也沒有顧忌,将一直擔任後備隊的第三鎮忽然從漢陽出擊,在野外與進攻的民軍展開了遭遇戰。
克虜伯重炮、格式山炮、還有數不清的馬克沁機槍及更多的德國毛瑟造步槍,裝備起亞洲一流輕重武器的北洋軍在離開了城鎮的阻礙後,将其優勢火力發揮到了極緻!
遠處對方有重炮,逼近了對方有山炮,發起沖鋒時對方有馬克沁,待不計傷亡終于靠近陣地時,無數步槍再灑出一陣彈雨。
成片成片的勇敢民軍倒在了進攻路上,硬生生地拿自身的血肉之軀與對方的鋼鐵風暴做一種完全不值當的交換。
負責此次進攻的是如今擔任中華民國革命軍第三鎮統制的冷遹,他看到手下近萬兒郎浴血奮戰,卻根本無法對敵人造成任何威脅,痛苦地閉上了眼睛。
民軍第三鎮從上午一直進攻到下午,發起了十八次沖鋒,傷亡達到三千六百人,極爲慘烈!然而付出了如此代價,給北洋軍隻造成了二百多人的傷亡,絲毫未能撼動敵人的陣線。
當北洋軍第三鎮發起反攻時,已經是疲憊不堪又傷亡慘重的冷遹部民軍第三鎮頓時就再也撐不下去,開始雪崩似地撤退了。
馮國璋抓住機會發起了全面反攻,民軍幸苦占領的劉家廟在北洋軍無數炮彈轟擊下,防線最終支撐不住。在漢口城内督戰的趙聲無奈,隻能選擇放棄劉家廟,将兵力回收至漢口城内。
劉家廟收複後,北洋軍士氣振奮起來,民軍原本勢如破竹的氣勢被打斷,經過冷遹部第三鎮慘痛損失後一時很難再組織起新的攻勢。
而重新占據了漢口外圍的北洋軍也不急着攻入市區,該因之前漢口市内街巷戰鬥中北洋軍重兵器和火力優勢很難得到發揮,反而被士氣旺盛的民軍給擊退。
陽夏戰役再次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