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心生悔意
嚴正對陳宮感慨道:“孫策是英雄。”
陳宮道:“孫策有弱點。”
“哦?”
“孫策行事鋒芒太露,且根基不深。以雷霆手段平定江東,不服者多矣。而所殺之人皆是豪族巨戶,由此必禍患無窮。”
嚴正心中一震,陳宮不愧爲智者,看問題還真準。
這時高順湊了一句:“英雄皆不長命。”
嚴正一愣,這話好耳熟,好象之前自己與劉晔說起過。
可自己說這句話是因爲知道曆史中孫策死于許貢門客暗殺,高順又怎會知道孫策的下場?
嚴正轉頭問道:“将軍怎知孫策命不長?”
高順卻隻不過是一時感慨。
被嚴正這麽一問,高順黯然道:“某隻是想起呂布,心中感慨罷了。”
嚴正暗笑自己太過敏感,他随口轉移話題,向陳宮問道:“我聽聞孫策所立律法中有一條,将領世襲,公以爲此法如何?”
将領世襲,就是士兵是将領的私産,他們除打仗外,還要爲其将領種地、服雜役。當然,養兵所需也是由将領自己負擔。
陳宮想了想答道:“我以爲沒什麽不妥,藏兵于無形,既可保證戰事時有兵可用,将知兵,兵知将,戰力便有了保證,而且可以減輕中央負擔,一舉兩得。”
嚴正心中有些失望,陳宮雖然是個難得的智者,可終究不知道此政的弊端所在。
将領世襲,士兵将領供養,士兵隻知将而不知君,更不可能知國。
就連嚴正前世小小一個雇傭軍中,團長也是掌握着每一個士兵的,甚至将士兵的親人掌控起來,以保證士兵的忠誠,而嚴正恰恰就是其中的一個人質。
同時,将領養兵,就如同定時炸彈,一旦一個叛亂,就會引爆一大片,爲禍甚巨。
還有,如果将領養兵,那麽必須有封地,否則怎麽能養活大量的軍隊?而分封制度是貧富差距拉大的最大原因,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而且一代又一代的功臣封地積累到最後,必定會拖垮中央财政。
嚴正甩了甩頭,将這些念頭抛去,心想,何須白費這種腦筋。
可陳宮見嚴正臉色數變,心中在揣摩着嚴正的想法,他雖然不知道嚴正究竟在想些什麽,但至少可以肯定,嚴正是不贊同孫策将領世襲的政策的。
一邊的高順仿佛有話要說,但見嚴正不再有說這個話題的興趣,隻能将話咽回了肚裏。
在這一刻,嚴正有些後悔來會稽了,而且悔意越來越濃。
本來孫策、周瑜的潛在壓力,在這一路耳聞目睹之下變成了現實。
這讓嚴正心裏産生了無比的壓抑,仿佛有一種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之所以同意陳宮的計策,是因爲嚴正知道孫策命不長,熬過這一兩年,等孫策一死再作打算。可現在,嚴正懷疑曆史會因爲自己的出現而改變,孫策不會再早死。
如果真是這樣,自己豈不是幫助孫策囊括了江南?
如果真是這樣,自己恐怕這輩子都要活在孫策的陰影之下。
如果真是這樣,萬一孫策、周瑜索要大小喬,自己怎麽辦?畢竟周瑜出身廬江,二喬美名想來也有耳聞。
難道孫策真是無法對抗的嗎?
……。
吳侯府,議事堂。
七丈長的條廊兩邊,各有十數套的空椅幾擺放着。
但此時堂中隻有兩個人。
孫策現在非常開心。
他與周瑜相談正歡。
因爲終于有馬了。
打下地盤,建立勢力,如今買了千匹戰馬,于是,自己的兄弟有馬騎了。
可不敢小看這些馬,這個時代,馬可是身份的象征。
這些兄弟拉幫結夥來投靠自己,爲得是什麽?不就是出人投地嗎?
雖然自己根基還不是那麽紮實,可馬隻要一配備上去,那官員的氣派就出來了。
官威、官威,沒官威能辦成什麽事?
所以,馬一到孫策就按官職大小一溜地派發下去了。
可周瑜卻不怎麽開心,他知道孫策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以貌取人。
周瑜知道,這一點非常不好,都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誰不想長得好點,可天意使然,沒得選擇。
有才沒才,也不是外貌說了算不是?
以貌取人的結果,不但錯失許多人才,還會招惹、樹起許多本不該是敵人的敵人。
周瑜已經好幾次委婉地提醒過孫策了,可孫策虛心接受堅決不改,讓周瑜徒歎奈何?
江東已經底定,東邊是海,已經擴無可擴了,要想占地,那隻能向西了。
可西邊是袁術的地盤,雖說孫策與袁術已經絕交,但總算是世交,冒然進攻總有些抹不開臉面。
看着孫策現在高興的樣子,周瑜心中暗歎一口氣,他知道孫策重面子講義氣,可這争地盤的事,哪是講義氣的時候?
北面曹操對壽春虎視眈眈已久,如今袁術妄自稱帝,正好給了曹操下手的機會,再不趕快下手那可就一切都晚了。
正當周瑜心中歎息不已的時候,魯肅來了,走進來的。
當然,魯肅與周瑜早就有了馬騎,他雖然比不上周瑜與孫策的總角之好,但在孫策心中,除了周瑜,也就是他魯肅了。
所以,魯肅是不用通報就可以直接進來的。
“主公,有好消息。”
“子敬何事如此高興?”孫策笑着問道。
魯肅一面與周瑜打了個招呼,一邊回答道:“廬江太守劉勳從事劉晔是我多年好友,如今他的弟子持其書信前來會稽,有意爲主公攻廬江作内應。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孫策一聽大喜,這真是想什麽就來什麽,正愁無法擴大地盤呢,天上就掉下這麽一樁好事。
“人在何處?”
“就在侯府外待傳。”
“傳,速傳。”孫策不假思索地說道。
“且慢。”周瑜阻攔道,“瑜聽聞過劉晔,都說此人有佐世之才,且爲人忠信。爲何會突然背棄劉勳,而書信使其弟子向主公投誠?”
魯肅一時答不出來,可卻作保道:“伯符,肅可作保,劉晔此人斷非陰險小人。”
孫策擺擺手道:“公瑾太過謹慎,把人喚來問問不就知道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