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那紅通通的看似和往年沒有什麽區别的谷穗,然後那滿面皺紋、衣着破舊的的老農,瞧着那将要收成的高粱地便發出一聲無奈的歎息,那歎息聲中全是對年景的憂愁。
唉,老天爺也憐惜莊稼人,半年不見雨滴兒,哪來的好收成啊!
老農甚至回想起當年來,雖說他沒經曆過那些“當年”,沒經曆了所謂的“太平盛世”,可卻也聽人們這般說過,聽旗營裏的人說道着往夕的年景,天子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有過多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年景?
不要說遙遠的康、乾盛世,就是當今皇上登基以來的頭二十年,大清國也還是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京師二十裏以内,地畝永不幹旱,莊稼連年豐收。是了,那會似乎高梁能多收個幾鬥。
甚至就是早些年,不都有民謠在那裏唱着嗎?
“光緒坐龍樓,五谷田豐收,四海民安樂,福如長水流。”
可這一切現如今都變了模樣,尤其是三年前的“壬辰之亂”之後,這天地綱常便失了主張。非但外臣以下犯下,奪了大清國的祖興之地,擾了大清國的龍氣不說,國家也跟着傷了元氣,一幹亂臣賊子更是居心叵測的盤據地方,行以割據之實,這可不就是亂了天地綱常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天地間最基本的綱常,就這般被打亂了,這老天爺,自然也就瞧不下去了,也雨露不施的懲治起這天下無君無父的亂臣賊子來,全不顧遭罪的都是苦哈哈的老百姓,這光景自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哎,老天爺啊,你咋就不長眼啊!”
老農們抱怨着,對于這些百姓的來說,皇帝是滿洲人還是漢人似乎并不打緊,打緊的是别影響着這年景,而對他們來說,這開年的時候,皇帝也祭了天,按道理這今年的年景應該很好才是,至于是荒年、是災年,那責任全不在皇帝,而在朝中有奸臣或老天不開眼了,就像眼下一般,奸臣當道之世,老天又豈能開眼。
實際上,當類似的文章于新聞紙上刊登的時候,着實讓四九城裏的人們感歎一番,言道着還是鄉民識忠,甚至于就連同紫禁城中那位在太後再次垂簾後而心情不佳的皇上,心情也跟着好了許多,言道着公道自在人心。
當然,于他看來這奸臣最好能再加一個“母雞司晨”,怕也就更美妙了,不過,這也就是一想罷了,對于怯懦非常光緒而言,他知道,有些事情可以想,至多也就是一想罷了,甚至連表露都不能表露出來。
别說表露了,就内心深處來說,若是現在沒有太後在那裏撐着,讓他這個皇上去應對當前的時局,估計他早都不知道應該如何了,現如今這大清國的局勢,可比當年鬧發撚的時候,還要兇險上幾分來,别的不說,就是單天津的李鴻章,隻要他願意,沒準明個這紫禁城就得換個主人。
“母雞司晨”便是“母雞司晨”吧,反正這天地綱常的都已經亂到了這份上了。
浩浩蕩蕩的皇家儀仗簇擁着天子銮駕,正朝着頤和園方向疾行。銮駕上的光緒有一搭沒一搭的胡思亂想着,作爲皇上,他現在倒是希望自己真個不用問事了,這樣反倒是輕閑一些,可他想閑着,但太後卻不讓他閑着。
自從光緒十四年,皇帝十八歲大婚,皇太後“歸政”之後,一年十二個月之中,慈禧在紫禁城甯壽宮住兩個月,在中南海住三個月,其餘大半年時間,從立夏開始便到頤和園避暑,待十月初十過了她的生辰,才起駕回宮。
然而,“歸政”的皇太後并沒有放棄大清國的權柄,皇帝每十天就要到頤和園請安,把國策政務一一奏禀皇太後,獲準懿旨之後才可以執行。“壬辰之亂”後,慈禧更是借着光緒之錯,重新把持了朝政,不過在外人看來,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且不說光緒“逼”反了唐浩然,就是後來的地方離心,也不是光緒所能應對,更不所翁同龢等一幹清流帝黨所能應付的,甚至那局面兇險到連慈禧都極難應付,于是乎不得已恭王再次出山,雖說現在的恭王沒的攝政王的帽子,可作爲議政王的奕訢,卻完全把持着朝政,并一點點嘗試着把局勢扭轉過來。
大清國這艘破船,也幸虧了奕訢的努力,才不至于崩坍,若是不看九督議政的話,反倒能讓人感覺到一絲中興之氣——别的不說,單就是這京城附近開出的十數家習藝廠可不就是這中興之氣嘛。
其實,說到底,這大都是端方的功勞,不過他也是沒辦法,一方面朝廷用度緊張,隻能三番五次的減少旗饷,可旗人也要活路,于是端方便借着增稅的名義,辦起了實業工廠,這習藝廠中便雇傭了不少旗人,雖說養了些閑人,但總算是沒讓這京城亂起來,甚至于還因爲如京師紡織局、槍炮廠之類的工廠興辦,反倒是讓人看到了幾分中興希望來,雖說人們依然叫着他“端白臉”,可再怎麽着,無論是太後也好,王爺也罷,總算是松了口氣,這不,今年入了暑,難得的太後,又一次搬進了園子裏,也算是對現在時局的一種認可吧。
認可歸認可,不過這也讓身爲皇上的光緒多出了一個事來,現在是農曆八月,光緒又一次赴頤和園請安。
立秋一個多月了,迎面吹來的秋風已有些涼意襲人。光緒皇帝坐在銮駕之中,尊貴的龍體随着轎夫那有節奏的颠簸而顫動,他雙眉微蹙,深褐色的眸子蘊含着悒郁之色。
相比于奴才們的信心,作爲皇上的他,卻沒有感覺到一絲的輕松,雖說現如今,朝廷練出了三鎮新軍,還把握福建一省,遠好過“壬辰之亂”時的那種天下紛離之境,按道理來說,他這個做皇上的,應該松一口氣,可他卻輕松不起來,
這三年多以來,他經曆了太多,曾幾何時,他也曾幻想過,有朝一日,他能像祖宗一樣,開創一個盛世,可世事的艱辛,卻遠超過他的想象。他的朝廷設置着那麽多衙門,養着那麽多官員,卻大半是屍位素餐、坐享富貴的颟預庸碌之輩,好不容易選了一個人才,結果,卻又被他逼反了。
逼反了一個唐浩然,沒什麽。
可誰也未曾想到,那個“今世之曹”卻用一紙通電,便讓這大清國的裏子面子全都露了出來,“壬辰之亂”時,國難當當,正需要群臣盡力輔佐,那些銀樣蠟頭哪一個用得上?樞臣耆老,地方督撫裝聾作啞,袖手旁觀,或者權欲貪婪,百般索權。
甚至就連同李鴻章,那個曾經的忠臣,他人淮軍陸師被唐逆打的落花流水,其卻依然同其眉來眼去,到最後,他們聯起手來把朝權奪走了。
“漢人不可信、漢人不可用……”
又一次,他想到那位姓闫的奴才說的話,雖那個狗奴才壞了朝廷的大事,可若是這話能早說二十年,又豈會有今天之境?
不過,這一切,卻不是他這個皇上所需要擔心的了,大臣們有什麽事,便直接找恭王了,他再同皇爸爸一商量,至于他們這個皇上,到時候隻需點頭同時,依着皇爸爸的叮囑,下一道谕旨,走一個形式便成了。
心裏可以這般想,可是光緒卻不敢顯露任何情緒,不過,事實上,并不是說他不敢顯露這種情緒,而是站在慈禧的身邊,他甚至連口大氣兒都不敢出,那裏還敢有什麽情緒。就像現在一般,唯唯諾諾的向太後請示之後,光緒整個人便像過去一般,臉色煞白的坐于一旁,一如過去,全是一個提繩木偶一般。
若是說李蓮英是大公公的話,作爲皇帝的光緒這會反倒成了二公公,就這般于一旁坐着,甚至連口大氣兒都不敢順着,偶爾的他瞧着恭王,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爲何恭王會對皇爸爸沒有任何怨言,反倒依然是盡心盡力的操持着朝廷,雖說明知道皇爸爸防着他,可卻依然任勞任怨的,就像是不知道這一切似的。
“……這東北今時大建海軍,絕非朝廷之福,亦非朝廷之禍,當今大清國,地方之強,無外東北、北洋,東北者如唐逆,其根基淺薄,全憑一時武勇方才有今日之盛,而李鴻章起于先帝軍興之時,發亂之中,其根基之深,遠非唐逆所能相比……”
即便是現在,唐浩然身爲朝廷旨下的東三省總督,可于奕訢以及朝中大臣們口中,依然是“唐逆”,至少于私下裏,總是“唐逆”、“唐逆”的叫着,這也難怪畢竟今天的崩坍之局,便是其一手促成的,至于李鴻章,即是今時今日,依然有不少人視其爲帝國掣柱,當然更多的人人則是與其“暗通款曲”,隻待着其他日定鼎之時,圖個後生保障。其中甚至不乏旗中顯貴,可對唐浩然,大家卻沒有那麽客氣。
心存二心者尚是如此,更何況是一心想保大清的奕訢。
“先前,唐逆之強全在陸師,可李鴻章這幾年也是大練北洋新軍,現今已經練成新軍六鎮,加之浙江新軍一鎮,兩廣新軍一鎮一協,山西新軍一鎮,計九鎮一協,兵力計十二萬有餘,自不遜唐逆,且又有水師之助,然今日,唐逆大辦水師,大造兵艦,必爲李鴻章所警,以臣看來,此事必将引發東北、北洋之危!于朝廷而言,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
提及那個不可預料的将來時,奕訢甚至感覺自己的呼吸有些急促,對朝廷威脅最大的是誰?就是李唐二人,過去兩人或許還能勉強互相提防不至爲敵,但今時今日,唐逆把手伸到了海上,以李鴻章沉浮宦海之老辣又豈會看不出唐逆的司馬昭之心,又豈會容其從容擴充。
“六爺,那以你的意思來說,咱們就這麽看着?”
慈禧輕落落的詢了一聲,這東北造出了一條大兵艦,現如今報紙上成天說道着,這不就連奕訢都被驚着了,給吓了一跳的當口,他同樣也看到了機會。
“非但要看,還要讓李鴻章放心,福建那邊不是說江西匪患日憂嘛,以臣看來,可調一鎮新軍往福建協防。”
“六爺,您的意思是……這京城咱就不顧了嗎?”
奕訢的建議讓慈禧的心頭一驚,那看似懶散的身子甚至不由自主的往前一探,臉上全是一副驚色,她能到這園裏過這個暑,可不就是全憑着易名禁衛軍的八旗新軍給的那麽點底氣嗎?把一鎮兵調到福建去,若是萬一……
“太後,總是這般因守于京城,總不是辦法!”
注意到太後臉色的驟變,奕訢立即明白了她的心思,莫說是他,便是就這京城上下,可不都是靠着那新軍給了點底氣兒,可問題是,對于奕訢來說,他知道,那麽點底氣,總有耗盡的一天。
“這幾年,咱們确實練了點兵,可同李鴻章,同唐逆比起來,卻是不值一提的,太後!”
話聲微微一頓,奕訢佝偻着腰,現如今,他的身子骨一年不如一年,自覺已經油盡燈枯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還能再這麽撐上幾年,有些事情必須早做些打算。
“若是再這麽困守京城,靜觀時局變化,不定會生出什麽變數來,朝廷擔不起這變數啊……”
一聲長歎之後,奕訢佝偻着腰向慈禧跪了下去。
“六爺,你這是……”
奕訢的舉動慈禧一愣,接下來他的話卻又讓慈禧的眼眶一熱。
“太後,我這身子骨瞧着一年不如一年了,不知那裏就去見祖宗了,這天下啊……我就尋思着,若是能賭上一把,便賭上一把吧,沒準……若是,想來到時候祖宗也不會怪罪咱們的……”
奕訢話落在慈禧的耳中,再看着那佝偻着沒有一絲精氣的腰,慈禧頓時便是淚如雨下一般,連連應聲道。
“六爺,六爺,哀家應了您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