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完生意後,約翰尼·維蘭德并沒有急着離開。
可能是比較投緣的原因,兩個人都有對待科學的熱情,志趣相投。
約翰尼的學術專精程度遠不如楊永誠,但也是必然的。他屬于那種對各行業都有一定了解的人,往往能把握好大局觀。而楊永誠呢,他熟知各門學科,堪比百科全書,無愧于“天才”之名。
也因爲這兩人年齡差距不大,性格喜好相同,沒幾天就由生意夥伴轉爲了喜好相似的朋友。雖然并不是那類毫無顧忌開玩笑,互相嘲諷的死黨,但能夠互相欣賞,比點頭之交要深厚得多。
他們天南地北的聊起來,楊永誠還有意推銷自己的其它專利,便扯上一些。事後約翰尼果然上鈎……他就對其中某些如特種材料、高強度鋼材、超硬鋁,或者相應的工業加工手段很感興趣。
楊永誠因爲不熟悉,以前拿出技術後,沒有急急忙忙去申請專利……他自己事後惡補了,得知影響力不小,市場也是十億級别的。就比如特種鋼,在航母甲闆或者潛艇方面尤爲重要,而技術最強的是美俄。
除此外,其他國家的技術都跟不上。美俄兩國更是将它們列爲嚴格保護的戰略物資,英國造的航母,都無法用到它盟友美國的頂級鋼材,可見該領域的壟斷性。楊永誠不搞這些——太厲害反而被限制。
他看好比現實強一些,可面向民用的。
雖然他青睐高科技,不太熱衷傳統工業,但不表示沒有人感興趣。
約翰尼·維蘭德比他更清楚這些技術的重要性,但問題是現實裏能否制造出來。
“如果能實現的話,我們願意以高價收購。”約翰尼表明态度,他摸清了楊永誠的性格,喜歡直接果斷。
楊永誠說:“先等我們在實驗室裏弄出來吧。”
約翰尼特别要求跟進這項技術:“前景很廣闊,如果你們能夠在實驗室裏做出來,潛在價值會非常高的。”
話到此,楊永誠也不敢誇海口:“盡力而爲。”
他答應後,約翰尼才像個繁忙的大亨,私人飛機離開。
……
楊永誠的工作也正式開始。
幹細胞工程很令人期待,成功不光是轟動世界,其醫學市場潛力也無比龐大,至少有上千億美元——屬于典型“名利雙收”的領域。隻要他能做到,并壟斷大部分幹細胞産業,一輩子都不再愁錢财。
目前他和尼爾森博士打好了關系,友情幫他拓寬學術思路。尼爾森也厚道的推薦給他很多幫手,再用自己的名義借給他實驗室。也省得楊永誠得等公司部門建設完畢,手續申請後才能幹活。
尼爾森博士特地推薦三名學生,都是本校的。
他們的年齡比自己還大,但楊永誠淡定的以公司老總的身份考核了他們。他相信尼爾森,但至少要在心中對員工有自己的定位,在安排任務的時候才會更加得心應手。他是希望快速搞定的。
通過這種考核方式,楊永誠選中一位名叫“安德魯·拉爾夫”的家夥作爲組長。他就讀碩士研究生,成績優秀,但不頂尖,沒有尖子生的傲氣,在動手能力上也是不俗,能很好的理解楊永誠的想法。
楊永誠就喜歡這類型,不用過多的解釋,他們清楚該怎麽做。
幹細胞的研究是一項繁雜、龐大的工作,難點就在于研究人員需要一點點的去實驗和測試。而楊永誠有個無與倫比的優勢:這些步驟都直接跳過。他已經掌握正确方法,就差在現實裏還原。
所以不需要助手有多少創造力,懂得按步驟做事就好。
也因爲幹細胞工程的龐大,他先撿取幾樣重要的,比如分化造血幹細胞、分化神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就對白血病有絕佳的治療效果;而神經幹細胞,它對腦部等神經系統疾病很有幫助。
培養、分化,再到臨床應用,語言表達雖然簡單,但裏面的每一步都能夠當做一門複雜的學科。
楊永誠現在則要全部搞定。
換做他以外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也不敢這麽做。
因爲誰也無法保證步驟的絕對正确,同步實施的結果到最後往往會竹籃打水一場空。現在楊永誠的情況不同,爲了節約時間,他把該是先後進行的步驟變爲同時開始,既是自信,也是狂妄。
楊永誠用筆在白闆上寫了一堆,回頭問:“你們能理解吧?”
“能跟上。”拉爾夫點點頭,“但如果把第三步驟如果能更詳細的話,會更好。”
“噢,讓我想想。”楊永誠也碰到了講解的難點——他自己理解的,其他人眼裏可能就是天書般的。
所以他得像小學老師一樣,手把手的講清楚細節。
這個過程相對考驗耐心和細心……楊永誠也隻能老老實實的一點點來,他可不希望助手們出錯。
事情雖然慢,但總體還是順利的。
尼爾森教授推薦的人确實不錯,尤其是拉爾夫,他就很好的扮演着“助手”的身份,在理解能力上最令楊永誠滿意,每次他提出的概念都是拉爾夫最先理解,再在小組裏交流,協助完成。
尼克·韋伯也同時在招聘其他實驗室工作人員。mit來的精英自然不是打雜,但一些簡單工作總得有人負責,這就得向社會征集有經驗的人士。楊永誠也會抽空檢查,保證專業素養過關。
至于他自己,做什麽工作呢?
他很喜歡那種指點江山的領導者,手指頭擡起來,盡管下命令,然後手下就紛紛按照他的想法去完成……就是一種總指揮思路。從這方面來說,他有些懶——但世界都是懶人推動發展的。
……
有足夠多的幹細胞隻是第一步,如何讓它分化成所需要的指定功能細胞,也是一大難點。甚至還得保證分化後期,細胞不會發生病變,受體排斥等意外。這裏面需要一種特殊的“誘導因子”。
這幾項是他需要操心的,核心機密他負責。
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商業角度,它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楊永誠還沒有大方到讓他人随意盜用自己心血的程度。即使是專利技術共享,也得标上他的名字,讓全世界都知道有他這号人物在貢獻。
楊永誠的生活也無可避免的變得單調,白天實驗室工作,下午保持一定程度的鍛煉,晚上回家繼續思考一些細節,晚些時候睡覺,第二天早晨跑步,然後上班……他似乎還嫌不夠猛,繼續開立項目。
前陣子約翰尼說過的特種材料問題,他打算同時開發。
有了mit的名譽博士頭銜,再加上工學院裏明星人物的身份,找幫手很容易。大家都對這家神奇的企業,這名天才級别的年輕人感興趣。輕松找到足夠多的助手,有些甚至願意無償參與工作。
特種材料的實驗室制取,有正确方案也不算難,比如特種鋼材,考驗的就是各種材料的混合比例——這一項能讓某些機構,甚至是國家研究十幾年都成效甚微。楊永誠卻直接拿到了正确答案……
往後的還有熱處理,淬火等等工藝,溫度控制,時間控制等方面。都是有了直接的答案,相當于照着說明書搞一遍,能不能成功看運氣。但再傻的人,重複十幾遍下來,也總該會摸到門路。
楊永誠不笨,這就是他如此大膽的原因,連續主持多個項目——新能源的構思;幹細胞的研究;特種材料的探索。如果再算上一些指導,他同時處理着五六個項目,堪稱“多線程”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