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諸葛亮在家是穿着民服,他要接見下級官員的話,必須要換官服。
諸葛亮一邊換衣服,一邊高興的對妻子說:“李豐來求見,莫非他父親李嚴得了什麽大病,他兒子就來報告,要求頂職的喲。”
黃碩說:“要是李嚴真的病了,那太好了。夫君你就無憂無慮的了。”
諸葛亮心裏想,要是李嚴真的得了大病,他就不擔心李嚴跟他争權奪利。他就能以托孤大臣,掌管全國權力了。
諸葛亮很快穿好衣服,傳令帶客人進來。
李豐進來了,他縣給諸葛亮夫婦行個大禮。
諸葛亮夫婦也還了禮。李豐行了禮後,就招手叫身後的幾個家丁進來。家丁魚貫進來,有的挑,有的提。
這些人一進來,就把禮品把禮物箱,擺上幾案上來。
黃碩看到禮物箱子很精緻,猜測裏頭的東西必是很珍貴的。她問道:“李公子,誰托你給我們送禮來的?”
李豐說:“是李豐給給兩位前輩送禮來的。”
諸葛亮瞪大眼睛,看着禮物箱,他心裏想,怎麽李豐給我送禮來的呢?他父親李嚴是不是在眼黃鼠狼給雞拜年的戲?
黃碩問道:“李公子,我家沒有辦事麽大事的呀,你送什麽禮的呢?”
李豐說:“李豐自覺得學淺才粗,想來認丞相做義子,早晚得到義父的教導,以增進才學。這時李豐認親的見面禮。”
李豐說了這句話,他就打開一個箱子,從裏頭拿出兩件玉器,敬到夫人面前說:“這是李豐送給小妹玩的玩具。”
黃碩一眼就看出,那是兩件細潤如肌膏的白玉雕成的長壽鎖和吉祥如意的鳳玉。這兩件玉器都用金鏈連着,挂着小孩子的脖子上,非常的精美。
這隻不過隻打開一個箱子,還有其他箱子沒有打開,裏面還會有許多珍貴的東西。于是她說:“哎呀,我們家很清貧,你不嫌的話,來就來吧。”
黃碩當時隻是想,李豐來認幹親,就是想巴結丈夫當丞相的,如果同意他來做義子了,平時逢年過節,義子就要來送禮的。這就像栽了一棵搖錢樹,長年就有很多的金銀财寶落到家裏來。
諸葛亮他還正在想如何答複李豐,沒有想到妻子竟然搶先答應了。
諸葛亮認爲,李豐來認幹親,必是他們父子的一個陰謀。他必定拒絕。
諸葛亮說:“李豐,你要是早來幾年,我一定同意你來做我的義子。但是現在來遲了。”
李豐問道:“丞相何說豐來遲了?”
諸葛亮說:“你一定知道皇上收義子的事吧。皇上是還沒有孩子之前,才收冠封爲義子。後來皇上有了太子劉禅之後,在沒有收養義子了。現在我已經有了親生的孩子,按皇上的做法,我是不能收義子的。”
諸葛亮擡出皇帝的招牌來吓李豐。
李豐不敢在哀求,因爲皇上已經做了先例,丞相是不敢違背的。李豐隻能從别的關系來讨好巴結諸葛亮。
李豐非常聰明,他見到不能做義子,就提出要做諸葛亮的學生。一有了師生的關系,就能跟諸葛亮攀上關系了,以後萬一父子倆犯了什麽罪,諸葛亮看在師生的關系上,總能留一手,不把他父子往死捏的。
諸葛亮不好拒絕李豐要拜他爲師的哀求。諸葛亮還要想讨好西川勢力集團,而李嚴就是那個勢力集團的首領。
同時諸葛亮心裏想,他收李豐爲學生,隻不過是形式上的關系,他并不将他真正的學問傳授給李豐的。要是李豐有什麽論文來求他批改的話,他就批改一下。李豐最後能不能有長進,就看他天賦如何。
諸葛亮開口說:“我隻不過是半桶水,根本不能爲人之師的。你一定要當我的學生,也許你要後悔的。”
李豐說:“丞相才甲天下,豐做了丞相的學生,必定學到治國安邦的學問。”
諸葛亮當下就按收徒的禮儀,接受了李豐的拜師禮。
李豐回去之後,諸葛亮問妻子,剛才爲什麽同意李豐來做義子?
黃碩講她隻要爲夫君着想才同意李豐請求。若是李豐做了義子,他就會幫義父處理日常的軍務工作,就會幫義父指揮軍隊打仗,就會幫義父管理财務工作,不讓别人插手貪吞國庫前糧。這樣夫君就輕松得多,就沒有那麽多的病發作了。
諸葛亮說:“凡事有利必有弊。”
黃碩問道:“有何弊?”
諸葛亮講,弊者就是李豐跟着他辦事了,李豐就有立功的機會多了,日累月積,李豐的功勞就高了,威信也就大了。李豐威信大了,自然就有一些大臣來巴結他,他就趁機結幫拉派,形成自己的小王國。等到他的羽翅豐滿了,就野心膨脹,起來篡奪丞相的官位了。
黃碩說:“夫君你掌大權,害怕李豐鬧事嗎?”
諸葛亮說:“我活在世,就不怕他鬧事的,就是怕我一閉上了眼睛,他就會鬧事了。”
諸葛亮分析講,李嚴父子使出認親這一條計,目的就是想讓李豐将來接替他當丞相的。
黃碩說:“他姓李,怎能敢來篡奪諸葛家的權力?”
諸葛亮分析講,他是怕他百年後,李豐就以他是諸葛亮的義子,有資格繼承職位。而且按長幼秩序來分,他李豐年最大,繼位先輪到他。李豐憑着李家的勢力大,要跟我們的姓諸葛争權位。如果一争起來,諸葛家的後代,也許敗在李家人的手下。因爲李家西川實力派的支持,諸葛家的後代沒有那麽大的勢力支持。這樣他諸葛亮辛辛苦苦創下的權力寶座,就被外姓人奪取了。
現在他諸葛亮直答應收李豐做學生,隻是師生關系。李豐将來就沒有資格争奪繼承權了。而且一日爲師,終生似父。李豐就得逢年過節,就得給師傅送禮送吃。
黃碩覺得丈夫考慮的長遠,也覺得李豐來做學生,也是一顆搖錢樹。
後人有書雲;
知足無貪人常樂,
難平貪欲心體煩;
孔明若是收義子,
絕無軍中勞累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