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的時候,可以将山賊打得屁股尿流,但若與趙國精銳正面遭遇,鹿死誰手真的很難說。
北伐已經進入倒計時,華安準備的時間越來越少了,自寒山剿匪歸來後,他更加嚴格的要求部下,訓練起來也更殘酷了。
除了單兵戰力訓練外,陣法的演練也越來越頻繁,因爲,大規模的厮殺,講究進退有序,配合默契,真正作戰時,陣型一旦被沖散,零散士兵的抵抗能力将大大減弱,大軍也會因此崩潰。
而陣型的穩固,除了戰前嚴加訓練外,與士兵的戰心、戰力、武将的審時度勢,以及朝廷的決心都有很大的關聯。
隻有士兵戰力強悍、不懼戰、武将睿智勇猛、朝廷堅定信心,運籌帷幄,才能夠取得大戰的勝利。
朝廷的決策,華安無法預料,但士兵的戰力卻是可以訓練出來,而且,隻要士兵戰力強悍,戰心也必然堅定。
烏合之衆之所以會怯戰,臨戰不敵便潰逃,是因爲他們自身戰力低下,與敵人交戰等同于送死,自然不願意沖鋒向前,而戰力強悍的士兵,沖鋒在前不僅不會丢掉性命,反而會砍下敵軍的頭顱,立下晉升之功。
爲了增加每個士兵的戰力,華安對麾下的萬餘将士,進行了魔鬼式的訓練,每日除了必備的陣法演練、兵器格鬥、射箭、騎射、馬上刺殺,而且還進行負重長跑。
從最初的卸甲奔跑十裏,逐日增加強度,一個月後,便可帶甲奔襲十五裏,三個月後,可以重甲奔襲三十裏。
士兵的體力可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格鬥、騎射等技戰能力也有了飛躍,陣法演練也更加娴熟。
看着麾下萬餘士兵,一天一天的進步,華安内心極爲高興,對北伐的信心也越來越大。
此時,天氣已經非常炎熱,距離秋後北伐的日子,大約隻剩下三、四個月了,大晉各軍已經進入了最後的準備,糧草、軍饷、兵器、箭矢等作戰必須的物資,都運進了各軍大營。
荊州軍團和揚州軍團,已經開始向江北派出斥候,刺探趙國的兵力配置,爲北伐做準備。
同時,派往遼東的使者也傳來消息,在大晉北伐的同時,燕王慕容皝将派遣部将領十萬鐵騎進攻燕趙邊境,以牽制趙國大軍。
爲了防止在大晉北伐期間,後方遭到攻擊,庾亮與司馬衍商議後,決定先發制人,派遣廣州刺史鄧嶽,率領大軍進攻西南的蜀國,庾亮參軍趙松領一支人馬進攻巴郡、江陽,威震西方的漢國。
而大晉的主力軍團,自然是逐步向北調動,随時準備渡江北上,收複中原。
######
七月初,正在大營訓練士卒的華安,接到了京城送來的急信,打開一看,竟是自己的夫人王靈,差人送來的親筆信。
信中除了訴說對華安的思念之外,還告知自己即将臨盆,讓華安盡快回去一趟。
盡管北伐越來越緊迫,但麾下萬餘大軍經過連續一年的訓練,強悍的戰力已經形成,用精兵來形容也一定也不爲過。
此時,即使華安不在,士兵們也會按照華安事先的要求,主動完成各種訓練,而華安對這些百煉精兵也充滿了信任。
傍晚時分,在向韓潛告假之後,華安便馬不停蹄的向京城奔去。
待華安奔至京城之時,太陽已經落山,城門也早已關閉。
“來者何人。”華安剛到城門前,城門樓上便傳來了一聲喝問。
“本将乃讨虜将軍華安,家中急事,快快打開城門。”華安大聲叫嚷道。
城上一人伸出半個身子向下看去,待确定是華安本人後,便大聲道:“華将軍恕罪,京城乃京畿重地,日落之後,沒有皇上旨意和緊急軍情絕不可開門,末将也是奉命行事。”
“末将家中真的有急事,将軍就不能通融一下嗎?”華安歸家心切,語言極爲恭敬。
“華将軍恕罪,城門真的不能開,求将軍不要爲難小人。”城門小校回答的也是極爲恭敬,但卻打定了主意,不開城門。
自己的夫人即将臨盆,而自己也已經抵達京城,但卻被一個小小的看門校尉擋住,華安心中大爲着急,勒馬在城門口轉起了圈子。
“真的就不能通融一下嗎?”華安動了肝火,話語中帶着怨氣。
“華将軍,就不要爲難小的了,小人也是奉命行事。”城門小校語氣不卑不亢。
見城門小校死活不開城門,華安自然大怒,但小校也是奉命行事,這事也怪不得他。
于是,華安翻身下馬,将戰馬系在旁邊的拒馬樁上,對着城上,大聲道:“好,本将不爲難你,也不要你開城門,你扔根繩子下來,本将自己爬上去,這下總行了吧!”
城門小校略一沉思,大聲道:“将軍稍後,你們幾個,快下軟梯,快點。”說完指揮幾個士兵,将軟梯順着城牆向下扔去。
華安順着軟梯,一步一步的爬上了城牆,上了城牆之後,華安顧不得歇息,連忙向城下奔去,他要以最快的速度奔回府邸。
“華将軍,騎上末将的馬吧!”城門小校拒絕給華安開門,心裏多少有些忐忑。
“多謝。”華安也不客氣,騎上城門小校的戰馬,全力向烏衣巷自己的府邸奔去。
#######
此時,烏衣巷華安府邸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後院正屋之中,時不時的傳出讓人揪心的喊叫聲,十幾名丫鬟和老媽子正在伺候王靈生産。
屋子裏進進出出的,有端着熱水的,有捧着毛巾的。
“夫人,用力啊!再用些力,就快出來了。”幾個老媽子焦急的鼓勵。
“啊……”王靈滿臉都是汗珠,顯然用盡了全力。
“快了,頭已經露出來了,夫人,再用些力。”
“啊……”
“哇哇哇……”一聲長嘶之後,房間裏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
“哭聲,是嬰兒的哭聲。”華安剛剛踏進府邸的大門,便聽到了後院傳來的啼哭聲,心中頓時一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