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國在地中海的勝利,無疑是對協約國的沉重打擊。同時這也是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的勝利,意大利的海軍一下子就成了世界新貴不提,就連一直被人诟病的奧匈海軍,也從一支不受待見“岸防艦隊”變成了一支可堪一戰的海上力量了。至于土耳其,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在俄土黑海之戰已經出了一把風頭。
他們使用的主力艦自然也成了各方勢力的關注對象,土耳其的不用說了,伏羲級作爲當今世界上制造數量最多,使用國家最多的“标準戰列艦”早就被世人熟悉,對它的那些性能參數,各國的海軍專家和技術人員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意大利此次參戰的無畏艦有三種,但丁?阿利格伊切裏号已經戰沉不作讨論,三艘加富爾伯爵級和兩艘安德烈亞?多利亞級都在戰鬥中表現出色。加富爾伯爵級和原時空曆史上的同類完全一樣,沒什麽變動,這裏就不多說了。
安德烈亞?多利亞級的變化就很大了,同樣是受到了伏羲級的刺激,意呆利當時對于新的戰列艦也提出了比原時空更高的要求,原本準備配置的12英寸級主炮就顯得落伍了。意大利海軍就要求設計方把主炮提升到14英寸級别,設計師就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放大,重新設計了安德烈亞?多利亞級。
當時意大利其實并沒有生産14英寸級主炮的技術,不過用不着擔心,協約國和同盟國都在拉攏他們,主炮上的門檻對于意大利來說,武器不是問題。同盟國這邊給的是和伏羲級一樣的360毫米艦炮,而協約國給的和金剛級一樣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也就是說,意大利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掌握了兩大對立陣營的主炮技術的國家。
同時被兩大列強集團伺候的感覺好棒好棒的,意大利人當時就挑花眼了,不過最後他們考慮再三,還是選擇了英國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
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因爲這款主炮是牛牛當年給小弟日本量身訂造的,考慮到了日本的生産能力,所以特别降低了技術要求,簡化了工藝。而意大利人的生産能力也就比日本強一點兒,這款主炮對于他們來說,更容易上手。其二嘛,自然是對于日不落帝國的盲目信任了,當今地球頭号海軍強國的東西能差嗎?
于是比原時空大了一圈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就出現了,外形和武器布局倒是變化不大,武器換成了三座三聯裝及兩座雙聯裝356毫米45倍口徑主炮,主裝甲帶厚度也增加到12英寸(原版是9。8英寸),這麽一來排水量就直線上升,達到了34000噸,比原版多了一半。
該級軍艦意大利一共建造了兩艘,安德烈亞?多裏亞号和卡約?杜伊利奧号,都是1911年10月份開工,1915年的8月份和12月份相繼入役。
………………………………………………………………
奧匈帝國海軍的無畏艦隻有兩種,第一種聯合力量級和原時空差别不大,就是把主炮從原來的305毫米換成了310毫米45倍徑炮。另外就是炮塔不一樣了,原版的聯合力量級雖然也是使用的三聯裝炮塔,但是他們炮塔設計有問題,炮塔的彈藥提升通道卻隻有兩條,使得彈藥供給速度受到限制,不能充分發揮其主炮配置的優勢,所以隻能算是“僞三聯裝”。而在本位面由于得到了中國的三聯裝炮塔設計,這個毛病就沒有了。本位面的聯合力量級同樣是制造了四艘,聯合力量号、泰格霍夫号、歐根親王号和聖?伊斯特萬号。
而第二種無畏艦,就是原時空沒有的型号。這種被稱爲“伊麗莎白皇後級”的超無畏艦,是本位面第一種三座三聯裝主炮塔,前二後一布局的戰列艦。這一級戰艦的設計是參考了德國的巴伐利亞級(伏羲級的放大版),主炮同樣是390毫米45倍徑,而由于采用了球鼻艏,所以外形初看起來有些像是小号的“大和級”。
因爲本位面造艦競賽更加劇烈,看着各大列強都在憋着勁的下餃子,此時實際掌握奧匈帝國軍政大權的皇儲費迪南大公也坐不住了。他也是個雄心勃勃的君主,有心讓本國海軍擺脫“岸防艦隊”的帽子,對于海軍建設也非常上心。
在費迪南殿下和帝國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奧匈帝國海軍得到了大力扶持,建造出了“聯合力量級”這種跟得上時代的無畏艦。但是費迪南殿下的野心可不止這點兒,看到隔壁的意大利正在建造安德烈亞?多利亞級之後,他又睡不着了。比起13門356毫米主炮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隻有12門310毫米主炮的“聯合力量級”就完全被碾壓了。
作爲堂堂神羅帝國的傳承者,怎麽能被區區意呆利壓倒?因爲奧匈的軍艦設計能力有限,費迪南殿下就向德國求援。此時德國已經有好幾款新型戰艦,對于奧匈這個重要盟友,他們并沒有留一手,拿出了所有的型号讓這位殿下挑選。
原本德國是準備推薦他們的國王級,也就是德國版的伏羲級。但心氣很高的費迪南大公卻不滿意,他認爲,這一級戰列艦雖然性能不錯,但主炮小了點兒,并不能對意大利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形成壓倒性優勢。于是他就看上了德國正在建造的巴伐利亞級,這一種39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
是的,大公是準備玩一次大-躍-進,把本國戰列艦的主炮從310毫米級别直接跳到390毫米級别上。這也是世界各國主炮口徑提升幅度最大的一次計劃。
至于主炮的問題倒是完全不用擔心,就連德國的390毫米主炮制造技術都是從奧匈的斯柯達公司引進的,當年他們和中國的技術合作可沒白玩。可以說在本位面,奧匈帝國擁有僅次于中國的大口徑火炮制造技術。
最初奧匈是準備完全照抄巴伐利亞級的設計,反正德國連全套圖紙都給他們了。但後來他們尴尬的發現,帝國的資金不太充裕,無法滿足同時建造兩艘的需求。于是費迪南大公就隻好郁悶的讓設計師修改,奧匈的設計師們就在巴伐利亞級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設計,他們減掉了一座後主炮塔,又調低了航速和續航力,這樣一來費用就大幅度下降了,總算滿足了可以同時開工兩艘的要求。
于是就有了這款原時空曆史上沒有的“伊麗莎白皇後級”戰列艦,雖然這是縮水的巴伐利亞級,但也是奧匈帝國距今爲止建造的最強大的戰艦了。“伊麗莎白皇後級”的标準排水量達到34500噸,三座三聯裝390毫米主炮,最大速度22節,續航力5000海裏。雖然航速和續航力被砍了很多,但是裝甲卻一點兒沒縮水,360毫米的主裝甲帶,130毫米的水平裝甲,400毫米的炮塔和指揮塔正面裝甲,可謂防禦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級戰艦的命名還有個波折,原本它的名字是被定爲“神聖羅馬帝國級”,但這個名字實在太拉仇恨了,假想敵意大利不爽就不用說,就連親密盟友德國也心頭不舒服,這種事關正統的事情,是開不得玩笑的。在接到德皇威廉二世的私下抗議後,費迪南大公就隻好把艦名改爲他嬸嬸“伊麗莎白皇後号”(也就是茜茜公主),另一艘就用了他叔叔的名字“約瑟夫一世皇帝号”。
“伊麗莎白皇後号”和“約瑟夫一世皇帝号”這“兩口子”是1912年6月動工,比意大利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晚了大半年,但奧匈帝國的建造速度卻快多了,這兩艘戰艦在1915年2月和4月就分别入役了,比意大利早了半年。
這兩艘戰列艦的表現也确實不負衆望,在科西嘉海戰中,表現極爲搶眼。英法的那些戰列艦根本打不動它們的裝甲,而它們的390毫米重炮卻是極爲要命的東西。英國的非洲号前無畏就是被伊麗莎白皇後号一炮打爆了,還有鄧肯号、快速号和新西蘭号前無畏,以及法國的讓?巴爾号無畏艦也都是死在它們手裏。要不是奧匈帝國的海軍官兵素質差了點兒,英法的損失還會增加。
………………………………………………………………
科西嘉之戰後,協約國的情況就不怎麽好了。陸軍損失大都還好辦,反正英法擁有廣闊的殖民地,炮灰多得是,又有中美兩國敞開了賣武器和船隻,裝備和運力也不用擔心。
但海軍就不好辦了,一個月不到的兩場敗仗,讓協約國海軍損失慘重,尤其是大型戰艦的損失極爲嚴重。現在英國的無畏艦就隻剩“澳大利亞号”這根獨苗了。法國在科西嘉之戰還有5艘,兩艘孤拔級受到重創,至少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才能完全修複。還有三艘最新的布列塔尼級,但這些戰艦都部署在大西洋沿岸,用于防備德國人,英國本土艦隊全滅後,法國的海防壓力就更大了,現在根本不可能把它們調到地中海去。
現在即使向中美兩國下訂單也來不及了,人家同盟國可不會在旁邊傻等。
現在協約國成員裏面,俄國那邊的海軍就不要指望了,黑海艦隊被土耳其打殘了。波羅的海艦隊也被德國人堵住,空有四艘甘古特級無畏艦,和四艘前無畏艦,也發揮不了作用。
倒不是說俄國的海軍不敢打,而是他們的體制有問題,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居然要受陸軍節制。陸軍大佬們覺得,海軍隻要守好自己家門口,不讓二德子登陸就好了,用不着出去打,于是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就成了海岸警備隊。
現在唯一能指望的,就隻有日本海軍了。在眼下這種危急關頭,大英帝國也顧不上臉面了,新任海軍大臣阿瑟?貝爾福乘坐飛艇親赴日本訪問,要求日本海軍立即赴歐參戰。
在1913年4月進行的中日癸醜戰争中,聯合艦隊或沉或俘,全軍覆沒。幾乎所有像樣的現役軍艦都損失在舟山海戰和釣魚島海戰這兩場戰役中,如果是正常情況下,日本海軍可說是徹底被打廢了,至少十幾年内是别想翻身。
不過有鴉片牛這個攪屎棍在不一樣了。他們并不想這條好用的狗就此挂了,要是日本完蛋了,以後怎麽在亞洲繼續攪屎呢?他們一面對中國軟硬兼施,讓兩國和談,一面加大力度扶持日本重建海軍,用于牽制正在崛起的中美兩國。
一戰爆發後,日本的重要性開始逐漸顯露,協約國對日本這個小夥伴的扶持力度就更大了,不但給了大量的貸款,免除了大量債務,還有海量的物資訂單,以及各種先進技術都使勁的塞給日本。
這大概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本位面的日本在慘敗之後,反而比原時空的同期混得更好了。在協約國不惜血本的扶持下,現在的日本海軍已經恢複了部分元氣,至少已經有了一戰之力。
比起原時空的同時期,日本海軍還有另一個優勢,就是沒有了包袱。盡管他們在中日戰争損失了幾乎所有的艦艇,但必須看到,這些艦艇大都是比較老舊的裝備,除了兩艘河内級,其餘主力艦都是過時的前無畏艦。
在原時空的曆史上,日本海軍每年都要花費很多資金用于這些舊船的保養、維護和改造。後世的人都知道,這種行爲其實是很不合算的,尤其是在這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期。與其花費重金改造老舊艦艇,真的還不如建造新船。但日本人一向小家子氣慣了,再加上國力貧弱,總是舍不得換掉舊船。他們的船經常都是超期服役,還經常進行大幅度的改動,結果花掉的錢反而比新造還多,性能就更不用說了。
本位面他們雖然損失了絕大部分艦艇,但也相當于是甩掉了沉重的包袱。沒有了那一大堆老舊艦艇的拖累,日本海軍得以把所有精力和資金都投入到新型艦艇的研發和制造上。到現在爲止,雖然艦艇數量和噸位還沒恢複到中日戰前的水平,但質量已經徹底上去了,反而發展得更像模像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