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八日結束的中英空軍的大血拼中,英國空軍固然在滬杭上空被中、蘇聯合空軍給敲碎了脊梁,但中蘇方面同樣也損失慘重。加上地面上報廢的,紅軍損失了三分之一的戰鬥機,此外還有四分之一的戰鬥機需要大修後才能複飛,短時間内,紅軍也喪失了六成的戰鬥力。
雖然飛行員損失還在能接受的範圍内,但對于不是工業國的紅軍來說,在海運被封鎖的前提下,損失飛機的補充通道必須解決。
幸運的是,這個問題還是有辦法解決的。
這幾年紅軍在中國國内地盤;; .+.不斷膨脹,但主要針對的目标,都是南京國民政府。紅軍和其他地方的小軍閥,雖然有沖突,但戰争規模都不大。而和山西的閻錫山,則長時間處于“自掃門前雪,前線無戰事”的局面。 這半年來。紅軍方一直主動地和閻錫山打好關系。在林漢幫忙牽線搭橋下,德國人幫助閻錫山開始擴建空軍。這半年來在山西太原的機場得到了擴建,并建立了一個規模中等的燃油貯備庫,這裏成爲紅軍在陸上獲得蘇聯方向戰機重要的中轉基地。
作爲交換的條件,一批德國空軍教官進入山西,幫助閻錫山培訓飛行員。在後面來的南方的戰争中,紅軍方面也将手中數架霍克ii戰鬥機作爲禮物送給閻錫山。
十月份,當紅軍對外的貿易交通線被切斷後,太原就成了紅軍獲得飛機的最重要的中轉基地。
舟山前線的英國人爲了最快速度地獲得格鬥士戰鬥機,不惜損耗地使用了跨越半個地球的空中轉場方式。而紅軍則是通過蘇聯走陸路加空中轉場的方式進行。 這條陸上-空中飛機運輸線早在九月份時就開辟試運行過,不過當時運來的是蘇制的i16戰鬥機。十一月十日這天,第一批造好的被拆成零件狀态的f90通過鐵路從東普魯士進入蘇聯。到十二月二十日。紅軍便接收到了第一批穿越了大半個蘇聯運來的四十架f90戰鬥機。而在1936年的一月裏,紅軍又通過這條交通線,另外獲得了一百四十架f90,完全補足了先前的損失。
比起通過海路獲得飛機,這種陸路和空中轉場的方式更快,隻是無法獲得足夠多的零配件。不過現在的紅軍缺少的不是零配件而是實體的飛機。
也正是因爲擁有這條空中補給線的打底,紅軍才有底氣在滬杭打一場殲敵一萬,自損三千的空戰血拼。
當然在這過程中,斯大林和山西的閻錫山都撈到了不少好處。蘇聯方面就私下扣壓了八架f90用于自用和測試,而閻錫山那邊,當時全面抗戰已經暴發,作爲合作抗日的需要,一部分轉場的飛機被安置在山西,爲太原機場和閻錫山提供空中掩護。
而到了1936年一月,随着日本入侵,另一批蘇聯援助i16戰鬥機也開始入駐太原,一起進駐的也有來自蘇聯的飛行員。
1935年六月後,蘇聯援助中國的i16戰鬥機遭遇了不受歡迎的尴尬。不光是紅軍的飛行員不想要,就連蘇聯派過去的援華飛行員,在飛過f90後,同樣也不想駕駛“國産”戰鬥機上天空戰。而爲了充分利用好手中的蘇聯飛行資源,紅軍這邊更将多餘備用的f90和he51交給蘇聯空軍駕駛。i16當時隻尴尬地充當轟炸機用。
這一消息傳回蘇聯後,斯大林得知此事後大爲不滿,問明原委後,他連發幾個電報催促廠方加快生産速度。在這位鐵腕強人的壓力下,蘇聯加快了i16-5型戰鬥機的生産速度。一二.五滬航空戰時,唐珏陽能夠那麽早就駕駛最新型的i16參戰,斯大林的鐵腕幹涉功不可沒。爲了給i16配套的新式發動機能夠盡早投産,蘇聯國内一切部門全力運轉起來爲其加快投産服務。在動員能力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這裏盡顯無疑。
和曆史上在1937年才參加抗戰i16-5型不同的是,這個時代的i16-5型有一項改進措施就是“大膽”地仿照f90的設計,将敞開式坐艙改成了封閉坐艙,此舉令該機的時速上升了十幾公裏。唯一的問題是,由于蘇聯人在制造時“不夠精細”的“老毛病”,該機的座艙蓋鎖扣有大問題,經常無法從内部打開。所以在中國服役的這批i16,運到中國後,飛行員在接收飛機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地勤拆除鎖扣,将報廢的f90戰機上的鎖扣換上——中方的這一改進措施很快也被援華的蘇聯飛行員有樣學樣地照搬了。
十二月八日的空戰結束後,紅軍開始将防空重點北移,大量的戰機轉場到蘇北、山東一線參予對日作戰。在此期間。滬杭兩地機空軍的維修部門是加班加點,拼命地維修空戰中受創戰機。通過維修和拆卸拼湊,到十二月十五日,兩地機庫裏損壞的戰機中已有百分六十恢複了戰鬥力。
此時日本人已經在山東建立起了多個野機場,随着紅軍主力不斷地進入山東,登陸山東的日軍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過來。
此次登陸山東,日本陸航是抱着一雪前恥的想法而來。過去的幾個月裏,爲了拉攏日本人出力賣命,英國人雖然開出了不少空頭支票,但“幹貨”還是有一些的。英國人以賣半送的價格。“支援”了日本人一批72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用于現有的九二式戰機的改進。英國人不是不想供應日本人格鬥士戰鬥機。隻是剛剛才進入飛機生産總動員的英國自己,格鬥士戰鬥機的産量自己都供不應求。
1935年,對于各國空軍來說都是轉型期。而對于日本來說,同樣也是一個工業升級的轉型期。此時的日本。國産飛機的發動機生産全部都落後了。曆史上的日本也是在這個時期引進美國的發動機技術後。經過數年的苦功,才能幾年後完成戰鬥機的完全國産化。
抗日戰争因爲林漢的出現而大大提前了,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日本根本就沒有準備好了。日本1932年完全占領東北後,爲了充分發揮這兒的産能,前後投資了超過二十億日元開發東北,到1937年七月時,東北已經成爲侵華日軍重要的軍工後勤基地,在抗戰中期時東北的産出甚至一度超越了其本土。
不過現在是1935年,倉促發動侵華戰争的日本根本就還沒有準備好,他們在東北的投資正處于隻見投入遠大于産出的尴尬境地。此外還有一點,林漢和漢娜将奉天銀行裏幾十噸的黃金轉走,也讓日本的建設資金縮水了很多。
如果再算上加賀号沉沒,赤城号被重創,鹿爾島的爆火乍,1935年時的日本,其實已經比曆史虛弱了不少,而戰鬥機的制造能力,更是虛弱。如果不是英國人送來大批發動機給其改進飛機,面對紅軍這邊“代差”的優勢,日本人除了進口飛機之外别無他法。要知道,現在正在開發中的九五戰鬥機,在一票的單翼機面前,其實是一款還沒有裝備就已經過時的飛機,而爲九五工戰鬥機準備的中島光1式730馬力的發動機,其生産線現在正準備中,離量産還要等上兩個月的時間。
從航空技術進步和改進的角度來說,1935年解決南京政府的紅軍,實在是選擇了恰到好處的切入點:恰好都是在各國空軍改朝換代前昔最虛弱的時候。而因爲穿越者而提前轉變觀念德國飛機在這一點上就占了極大的便宜。
改進了手中的飛機後,懷着一雪前恥複仇心态而來的日本陸航,配合山東的侵華日軍,在山東戰場頻頻出沒。而爲了對抗日本陸航的壓力,紅軍也不斷地将滬杭兩地的防空戰機調走北進,同時也撤走了一部分的防空高炮部隊。
從戰略上看,十二月五日到八日那三天,紅軍集中空軍力量,在滬杭和英國人打一場慘烈的空戰是完全正确的。否則南有英國空軍,北有日本陸航,這種首尾難顧的局面如果分兵作戰,反而會分散了自己的空軍實力。
十二月八日結束的空戰,一口氣打掉了英國皇家空軍的精氣神,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裏,道丁雖然依舊不斷獲得新飛機和新飛行員的補充,卻不得不花上長時間進行休整,針對滬杭兩地的空中攻擊也明顯減弱了雖多。
對于中共的态度,斯大林現在很複雜。
林漢這個穿越者意外的出現,粉碎了曆史。他和漢娜“假裝左轉”和“看似親蘇”的态度,讓在國際上孤立的蘇聯看到了擺脫孤立的希望。
曆史上,極度反蘇的希特勒上台後,蘇聯國内全國上下的氣氛一下子緊張了起來。而這個位面,基爾會議後,因爲蘇德關系的緩和,蘇聯上層也爲此放下了大半顆心。而中國革命形勢的一片大好,同樣讓蘇聯看到了在遠東獲得一個強力盟友的可能。
就象蘇聯宣稱的。第二次無産階級革命的大高氵朝正在興起。
本來一切都是很好的。
唯一讓斯大林不安的,就是斯大林自己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思想在作祟。
“和知道曆史的穿越者結合的中國,遲早會是蘇聯的威脅”,這個想法一直象惡魔一般,時不時地徘徊在斯大林的心頭。導緻斯大林對中共這個“無産階級革命兄弟”的态度看法,矛盾無比。
這幾年,随着紅軍在南方中國的革命形勢不斷好轉和中蘇間“誤解”的化解,紅軍内部親蘇派的力量也在不斷地複蘇。但是同樣的,這些力量也受上層有意無意地壓制。
斯大林本質上并不是個信奉列甯提出的“共産主義者世界大同無國界”的人,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者。在他眼裏。共産國際隻是一個工具。他支持中國革命,骨子還是爲了蘇聯的利益。他最想看到的,将中國變成蘇聯的“小弟”和“傀儡”,最想做的是在中共上層扶持起一位蘇聯的“代言人”。
但是這一設想。因爲穿越者林漢的出現。已變得遙遙無期了。斯大林不了解林漢。可是斯大林也知道,林漢一定“了解”他,知道“他”是什麽樣的一個人。因爲林漢來自後世,來自未來,知道他在未來做了什麽事。這種信息不對稱,自己的一切底牌都被對方看穿的局面,斯大林非常地不喜歡。
也正因爲這種心理,也是斯大林爲什麽在這個關鍵點上,有意地命令遠蘇軍停止行動,讓日本關東軍能夠安心南下的主要原因。
他不想讓自己按照“穿越者”的想法節奏“跳舞”,同樣的他也不想看到強大統一的中國出現。若不是英日聯合入侵幹涉中國革命的架勢看似強大無比,讓斯大林又感覺到中國革命的烽火有可能被撲滅的危機,斯大林才在這條陸上飛機補給線方面開了綠燈。
不過在開綠燈的同時,斯大林向中共正式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在适當的時候,和林漢這個穿越者會面。
在和中共高層商量過後,林漢答應了斯大林會面的要求。
基爾會談後,林漢在心裏就一直在考慮和斯大林見面的問題。雖然心裏不喜歡蘇聯,同樣也不喜歡斯大林。但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林漢對斯大林爲人的厭惡,純粹是因爲林漢知道斯大林是極難對付的枭雄人物,因爲知道這個人難以對付所以才“不喜歡”。
林漢深知,他所主張的中德蘇三國聯盟,共同對抗資本主義世界的戰略設想,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在于三家間的互相不信任,又以蘇德之間的不信任問題最爲嚴重。中德之間由于沒有領土接壤的問題,在這一點上要好很多。
同樣來自未來的漢娜,懼怕完成了工業化和戰争準備的蘇聯巨大軍事潛力。沙俄時代的俄國,那隻是一個虛胖的泥足巨人,但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卻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大國,世界強國。
而德國?
林漢的評價是一個打了興奮劑僞裝成絕世高手的“強國”,并諷刺地嘲笑說德國最擅長地就是将自己僞裝成一個世界強國。
同樣來自未來的漢娜對德國的缺陷和不足是心知肚明的,要想成爲一個真正的一等強國,除了擁有強大的工業力量外,還需要兩樣東西。
一是足夠廣大的國土面積。
二是足夠多的本國人口,尤其是主體民族人口。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符合這個條件的國家隻有兩個:一個是蘇聯,一個是美國。英國有足夠大國土和殖民地,但主體民族人口不足。中國人口夠多,國土夠大,不過此時還不是工業化國家,隻能說是擁有成爲超級強國的潛力。至于印度阿三,他雖然也擁有這兩個條件,但在解決好國内的種姓問題前,這個國家林漢評價也就是“哈哈”兩聲。
至于德國,曆史上德國真的一統歐洲,就他那點可憐的六千八百萬日爾曼人口,如何能消化得了這麽一大塊“民族主義”思想覺醒的土地?最後分崩離析是必然的,因爲強力壓制勢不可長久。看看日後冷戰時“華約”組織命運就可以理解了。
信任,是擺在蘇德同盟間最大的問題。
林漢提出的分割波蘭,建立波蘭緩沖區,隻是部分解決了蘇德間互相威脅的問題,但在内心深處,蘇德兩國間還是互相提防的。兩國間地理上相鄰的因素注定了雙方難以信任。
“但蘇德之間,建立同盟互信關系,并非不可能。因爲這世界上,還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别!”
談起蘇德問題時,倒是李潤石主席和中共上層的人,都一再鼓勵林漢在這中間多做溝通。身爲第三者的中國,他們同樣看得出,蘇德同盟對全世界共産主義運動的好處,以及對蘇聯的好處。
德國雖然似強實弱,而蘇聯則似弱實強,但蘇德戰争真的打起來,隻會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争。即使蘇聯沒犯曆史上的錯誤,滅掉了德國,自己也會流很多的血,這并不是一件好事。
蘇聯的問題,某些地方和德國類似:主體民族人口太少,自保有餘而擴張不足。
拿下德國,甚至強行吃下整個歐洲,那會怎麽樣?
真的就能實現社會主義,做到共産主義大同,整個歐洲都忘記了自己的國家屬性和民族屬性了?
先不說斯大林這個“大俄羅斯”主義者會不會這麽幹,主體民族隻有一億人的蘇聯,又怎麽可能消化得了整個歐洲?撐死是必然的。真這樣做他就是在犯第二個希特勒的錯誤。
哪怕退一步,象曆史上一樣,英美分割德國,搞鐵幕降臨,将歐洲一分爲二玩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用“少吃點”的辦法解決問題?
曆史上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蘇聯的崩潰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這中間出了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這一堆被歐美忽悠傻了的奇葩領導。但這兩人隻是偶然中的必然,不過是冷戰後期蘇聯崩潰時,江河日入大勢所趨下“應運而生”的“掘墓人”。他們是當時經濟政治環境下蘇聯的必然而不是偶然。
主體民族人口不足,同樣也是蘇聯的問題——隻不過這方面蘇聯比德國稍好些。但擁有一百多個民族的蘇聯,本身就是一個内部矛盾重重的國家,隻不過在蘇共這個逆天組織的存在下強行整合在了一起。
所以說,蘇德同盟其實是最符合蘇德兩國利益的戰略,前提是雙方能夠做到真正的互信。
自從拿下南京後,這三個月裏,林漢在和中共上層的會談中,已經私下将另一個位面二戰的曆史,以及冷戰東西對抗的“曆史”也挑挑撿撿地對他們說了。雖然省去建國後前三十年的大量“黑曆史”,但林漢告訴了他們在二十世紀最後幾年,蘇聯和華約組織的最後結局。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中共領導人告訴林漢,和斯大林見面是必須的。在他們看來,強扭的瓜不甜,既然這個位面的“希特勒”的觀點已被林漢扭轉過來。把德國自願變成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而不是敵人,遠比象另一個時空那般,靠着蘇聯紅軍的刺刀讓半個德國被迫成社會主義國家更有意義。既然這個位面的德國已經顯示出“赤化”的可能,那麽在蘇聯方面,林漢也該做出努力。
林漢其實很想告訴他們現在的希特勒是漢娜,她也是一個穿越者,但是考慮這是自己的最後底牌,所以始終沒有掀開。
在幾次商談之後,林漢終于做出決定,在中國的問題告一段落後,他叫漢娜安排時間,準備一個和斯大林面對面的交談的見面會——當然,會面地點得由他自己來選擇,而且前提是能保證他本人的絕對安全。
ps:大概下一章,就可以結束中國劇情了吧,也許吧。但肯定是萬字以内結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