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李超想的出來!”
自中書門下出來後,侯君集拉着張亮一起同返軍營。在剛才的中書會議上,李超抛出了幾個很驚人的計劃,第一是增兵至八十萬,第二則是改革軍制。
侯君集對于增兵至八十萬,沒意見。他是軍方大将, 對于軍隊增兵,當然是持支持态度的。可李超的改革軍制計劃,那就是舉刀向着他們這些将領們來的了。
李超提出的改革計劃,步子邁的很大。首先,明确表示,皇帝将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
其下軍權由三個機構分任。
樞密院爲最高軍事領導機關, 掌軍權及軍令。
兩衙, 既南衙衛府和北衙禁軍,爲朝廷中央最高指揮機關, 分别統領府兵和禁軍。
指揮将領,爲府兵或禁軍出征或鎮戍時臨時委任的将帥,統領分屬南北衙的軍隊,事畢撤銷。
“兵符出于樞密,而不得統其衆。兵衆隸于南北衙,而不得專其制。”這就是李超說的軍制改革之法,新設的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兩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
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指揮将領統兵出征,從而分現發兵之權和握兵之重的分離。
本來嘛,這其實也算不得什麽,自隋開始的衛府制,本身也是兵将分離的。平時十二衛府的兵歸于一個個衛府統領,郎将以上的将領,平時是不直接統兵的, 而分屬于十二衛, 呆在京師。遇戰事,才委任統兵,由各衛府抽調兵馬組成出征軍隊。戰事結束,将軍還朝,衛士還府。
但現在,李超做的卻是更進一步。
十二衛府,甚至是南北衙之上,設立了一個樞密院,來掌軍權軍令。南北衙則相統兵。
“這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嗎?”侯君集不滿的道,以前朝廷沒有樞密院,可也還有兵部掌兵符軍令啊。以前也有十二衛府統兵啊。
現在倒好,弄出來一個樞密院,搶了兵部的職權,兵部倒是成了個空殼子。兵部現在隻管武官的考核升降以及裝備後勤這些了。
“這意義何在?”
張亮沒怎麽說話,張亮其實早年也是瓦崗的将領,可投了唐之後,卻跟秦瓊李績單雄信這些早年瓦崗的将領尿不到一個壺裏去,被他們排擠。原因是當年張亮在瓦崗的時候,是李密的人。還是靠告密出賣别的将領,才成爲李密心腹的,因此一直就不爲秦瓊這群将領認可。
現在朝中軍界,還偏偏就是秦瓊程咬金這群當年的老瓦崗混的最好,最得勢,尤其是靠着李超,在軍界是股難以超越的力量。
不過張亮雖沒能跟秦瓊他們抱成團,但在朝中也還很得重用的,當年爲秦王東奔西走,甚至被齊王酷刑逼供的時候,他的咬牙不屈沒白廢。
相比于侯君集那張臭嘴喜歡亂說話,他倒是更喜歡思考。
李超在中書門下會議上提出的這套軍制改革,在侯君集看來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可他卻看出了深意。
李超的這個改革,其實就是沖着将領來的,尤其是統兵的大将。
軍權統歸于皇帝,同時樞密院的樞密使卻是由文臣出任,這是要以文禦武,同時要更徹底的讓那些高級将領不能直接統兵。
這樣做是爲什麽?
防止武将擁兵專權啊。
而在兵力配置上,則是要強幹弱枝,内外相維。朝廷最精銳的是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将駐守在京城,而府兵分駐各地。
京城的兵馬最精銳強壯,地方民兵性質的府兵自然不敵,也就沒有人敢造反。
而如果京城有變,則在各地的府兵,數量衆多,聯合起來,也足以對付禁軍變亂,這就是内外相制,無輕重之患,這就是内外相維。
同時呢,地方的衛府兵,要番上,輪流到京師宿衛,這樣京畿也保持着一支數量可觀的衛府兵,避免全是禁衛軍。而禁衛軍呢,也還要輪調戍邊,讓他們輪流到邊疆去戍衛,避免這些精銳慢慢的腐朽。
張亮知道侯君集最不滿的一點在于哪。
李超的這個新制中,軍隊以後都是指揮與統領分離的。就如府兵,平時都是以折沖府分駐于各地,每府千把人左右,由折沖都尉等中級軍官統領,高級将領是統領不了的。折沖都尉統領和訓練軍隊,但隻有統領和訓練權,卻沒有指揮作戰權。遇戰事,是由朝廷直接從兩衙選調将領來統兵的。
北衙四軍一營,原來跟地方衛府軍是不同的。
将領直接統兵,但現在李超也要搞府兵那一套。北衙禁軍雖不設折沖府,可要設營,一個營就相當于一個折沖府,千把人左右。由營将統領,平時侯君集這樣的北衙大将軍,也無權直接統領各營兵馬了。
以後,侯君集張亮這樣的北衙大将軍,每天除了在北衙禁軍衙門喝喝茶,看看報告,是不能直接管理他們的兵馬的。
這等于是直接剝奪了他們的兵權,侯君集當然不滿意了。
禦書房。
李世民跟李超一起喝茶。
“今天宰相和大将軍們的反應似乎有點大啊。”李世民笑着道。
李超跟李世民單獨相處的時候,并不拘謹,君臣二人單獨相處,更似老友。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将軍們反對的是樞密使爲文臣,朝廷以文禦武。而宰相們則反對朝廷單獨設立一個樞密院統兵,奪兵部之權,還反對大舉擴軍。”
“有反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文武分離,這是必然之事。朝政漸穩,天下安定,軍隊,越發須謹慎對待。兵馬,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自然是能衛國安邊,但用的不好,卻又容易傷到自己。”李世民端茶抿了一口。
“偃武修文,這是必然。”說到這裏,他很肯定。
“開國之初,打開下之時,兵馬雜亂,甚至兵爲将有,有私兵私軍。那時權宜之計,如今肯定不行的。朝廷要擴軍,兵将分離越發重要。士兵平時由專門的軍官訓練,然後作戰之時重編,再抽調将領統領指揮,這能避免很多隐患。”李世民是馬上皇帝,也很清楚知道,雖然這種模式,可能會讓士兵跟将領之間不熟,但長遠來看,這依然是有必要且有好處的。
過去的衛府兵制下,本來也已經是兵将分離的。
用那些經驗豐富的中低級武官,專門負責訓練士兵。而用那些高級将領,專門負責指揮作戰,各展所長。
至于說兵不識将,将不識兵,這并不是最重要的。
隻是士兵訓練的好,裝備好,那麽以軍規統兵,就不應當有兵将不識就混亂的道理。
“陛下,以文臣任樞密使,這沒問題,但不能以文臣來任統兵将領,這個得分清楚。一定不能讓外行統領内行,若用文官去帶兵打仗,這會發生悲劇的。”李超提醒李世民。
樞密使這個職務,雖然說是朝廷軍隊的最高職務,但畢竟樞密使負責的是軍符軍令,又不是指揮作戰。
好比過去朝廷的兵部尚書,也一樣用文臣。
雖然這個軍制改革計劃,是李超炮制出來的,但李超卻是猜測了李世民的想法。
新的軍制,其實就是爲了均衡。
宰相們爲什麽反對這個計劃,因爲這個計劃削奪了宰相們的軍權。設立樞密院,變相的奪了兵部的權,而偏偏樞密院不屬于三省任何一省。
樞密使掌管兵權,宰相們還管着兵部,但兵部隻剩下了後勤裝備這一塊了。
爲什麽要削宰相們的軍權?
因爲如今的群相制度,雖然有點民-主議政的樣子,可實際上權力卻很大,李世民那是打天下的皇帝,所以還能與宰相們分權抗衡,但如果換個皇帝,換個本事平庸點的,估計就是宰相替皇帝拿主意了。
正是因此,李超提出的這個計劃裏,弄出了樞密院,看似多此一舉,但實際上卻是大有深意。
多了一個樞密院,宰相們的權柄少了一個最重要的軍權,皇帝又能心安一些。
以後軍隊這一塊,真正是皇帝說了算,選派哪個将領出征,皇帝說了算。
不過以後諸位的大将軍、将軍們,則沒什麽實權了,南北衙諸衛,就是将領們寄祿所在,成了一個升遷的地方,實際上就是不打仗時吃閑飯的地方。
朝廷擁有八十萬大軍,真正統兵者,都是一群五六品的都尉校尉等中低級将領,朝廷再不用擔心将領們擁兵自重之類的事情了。
高級将領們平時好吃好喝的養着,隻有打仗了,才會派他們出征。
而在李超的這個軍制下,朝廷将正式裁撤天下十八道的各個大都督府、和五十四個都督府。
裁撤掉這些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後,朝廷将在各州刺史之下,設立一個将軍。比如荊州,荊州刺史下,就設一個荊州将軍。這個将軍平時也是不能直接統兵的,就負責下本州的府兵點選征召、後勤軍械這些,隻有遇戰事,得到朝廷的軍令後,才能征召府兵作戰。
一般也隻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敵人入侵,或者發生造反,大股強盜等情況時,才能在得到軍令兵符後統兵,一旦朝廷派了将領到達,他們就得交出兵權。
這樣的做法,也是爲了避免地方出現軍頭。
不過爲了軍事需要,李超也提議,在樞密院下,設立前後左中右五個都督府。分駐大唐五個重要地區,統領幾個道數十州的軍務。當然,和樞密院一樣,隻是負責軍符軍令,但不統兵。
“文遠,你覺得誰适合做這第一任樞密使?”
“衛國公李靖!”李超回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