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章敦煌遺書
夏人覆滅張氏政權之後,對瓜沙管理也比較松散,反而帶來了兩地的繁榮,蘇油抵達瓜州之後,居然有一種穿回了唐代中原的感覺。
這種感覺是對的,“華戎所交,一都會也。”“繁華不下中原”。
有了祁煥的書信,加上蘇油的大軍秋毫無犯,瓜州本地豪強供應軍需還發了點小财,不少世家本身就是五涼儒家諸子的後裔……世家宗主們的眼睛濕潤了,這尼瑪,原來就是重歸華夏,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啊……
因此積極性相當高,幾家大家和沙州都有貿易往來,派遣部曲駱駝,爲大軍帶路前往沙州。
瓜州除了千佛洞,萬佛峽,還有薛仁貴征西時留下的白虎關。
除了白虎關,大軍繼續前進,童貫看着戈壁上連綿不斷的建築模樣的巨大垛子,感到奇怪:“那些是大城的廢墟?”
蘇油解釋:“那是西北的一種地貌,由風雨侵蝕而成,看似壯美的城池。”
“裏邊道路繁複,不少商隊躲避風沙誤入其中,然後迷失路途。”
“又因爲地處風口,狂風在裏邊呼嘯的時候,會發出鬼哭狼嚎一般的聲音,因此本地将它稱作魔鬼城。”
作爲鄉導的瓜州劉氏從子劉煜之立即拱手:“大學士見聞真是太廣博了,連這些都知道。”
蘇油騎在駱駝上一搖一搖的:“不過我也沒有見過實景,原來是如此令人震撼!”
說完拍了拍坐騎:“好牲畜啊!”
駱駝的載重是馬匹的一倍還多,每峰駱駝能夠背負四百斤的重物。
如果拉車,能夠拉三千斤,蘇油直接将一半戰車的牽引換成了駱駝。
這玩意兒背着這麽重的東西,每天還能夠走近百裏,“沙漠之舟”的名号,真不是白來的。
如今河北大騾子才放過繁育成功,最厲害的也不過才能駝三百斤,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壽命也長,有三十到四十年,是牧民們的重要财富。
現在正是駱駝的繁殖期,蘇油還有幸見識了一回公駱駝打架。
同樣也是母駱駝生殖期,它們會自行離開駱駝群,前往幾十裏外的背風沙坑處生下小駱駝,然後将小駱駝帶回來。
好在從天方過來的閹割術在駱駝身上也得到了普遍應用,因此蘇油現在才騎得安穩。
蘇油給隊伍發放的細布大口罩也終于派上了用場,用來保護呼吸。
國公心思之細密,讓一班西軍将領不住搖頭,簡直令人歎爲觀止。
沙州,前身就是敦煌,一度繁華異常。
這曾經是絲綢之路之要沖,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
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雲集,貿易中原絲綢、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在這裏彙聚、碰撞、交融。
漢武帝于元狩二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張掖兩郡。
又從令居經敦煌直至鹽澤,修築了長城和烽燧,并設置了陽關、玉門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
李暠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爲國都。
之後涼州成爲西北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成了涼州文化的中心。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爲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碩學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難,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産技術。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又成了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
前秦建元二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造窟的風氣開始盛行。
北魏滅北涼,據河西後。政治穩定,佛教盛行。其後直到隋朝,計造洞窟九十,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非常精湛。
到了強盛的唐朝,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一千餘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巅峰的藝術水平。
“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吐蕃乘虛占領河西。
其後漢人張議潮起事,占據河西、隴右,敦煌重新歸附于唐朝。
天祐二年,張承奉遂自立爲白衣天子,建号西漢金山國。其後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自領節度使。
曹氏統治時期,籠絡當地望族,發展生産,推行教化,改善同周邊民族關系,使河西維持了穩定安甯的局面。
直到黨項族興起,稱霸河西,五六十年間,因爲西夏統治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敦煌不但沒有退步,反而保持着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
到現在,就連西夏人,也在這裏開了五六十窟。
如今的月牙泉,面積比千年之後大了很多倍,而洞窟都還保存完好,總數上千,同樣遠比後世僅存的兩百多窟壯觀了無數倍。
蘇油在駱駝上看着滿目蒹葭,以及兩側河谷中漫山的佛窟奇觀,深吸了一口氣:“終于到了……”
李庸和孫能也被這景象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童貫從泉邊一路看到山頂:“天神爺,這得多少錢……”
蘇油操縱這駱駝跪下,從駝峰上出溜下來:“駐紮吧,有大事兒!”
如今的朝中尤其争議,保守派對西夏能否被大宋占有表示了懷疑。
司馬光曾經跟蘇油寫信,認爲沙洲、瓜州這樣的地方,武帝開墾出來,最後也是資敵,從地緣政治來說,大宋如今能夠控制套内,拱衛蘭州,局面便已經很舒服了。
大宋其實最好不要在甯夏耗費太多的精力,畢竟河北那邊還有個龐然大物——遼國。
蠻夷要做交易,大可以讓他們到蘭州來嘛。
曆史上司馬光曾經因爲放棄夏人頻繁争奪的數堡,在曆史上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
但是當時的陝西兵隳嚴重,也是不争的事實。
而研究他的奏章,其實司馬光也并不是不重視軍隊建設的人,如置将法,在王安石出台之前,他早就已經對朝廷有了類似的建議。
司馬光在陝西時間很長,自幼随父宦遊就在陝西,他對陝西深重的苦難,肯定比王安石、章惇這些南邊來的,更加感同身受。
因此真實曆史上的司馬光,因爲戰略眼光的不足,在對比完兩國力量之後,認爲大宋不可能幹得過夏人,這才放棄了幾處得地。
但是他的行政能力同樣不行,因此雖然得到了短期和平,也沒有能利用這點寶貴的時間,讓大宋局面改觀,最多算是給後來的趙煦保住了家底。
如今的情況,遠遠好過曆史同期,在蘇油持續不斷推動陝西路改良派改革十九年之後,陝西的局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
司馬光雖然對朝廷全取西夏有些擔憂,但是還是先寫信給蘇油,畢竟蘇油是主持大局的人,而且一直以來成績不俗。
蘇油收到信之後,知道司馬光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代表的,是一群人的思想。
這群人眼高手低,但是學識淵博,文化水平是宋朝的巅峰,對自己也一直關心愛護。
這些人是自己的盟友,要轉變他們的思路,最快刀斬亂麻的方法,就是讓這個離大宋行政中心距離一萬多裏的沙州,具有足以搖撼他們靈魂的價值!
那就是文化價值,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敦煌遺書。
年代上起東漢,下至當今。
其間經曆三國、兩晉、五涼、梁、陳、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周、歸義軍、沙州回鵑、西夏十多個朝代。
每逢戰亂降臨,無數的文化典籍、檔案、或官或私,被有心人有意無意地封藏在這些佛窟當中。
其中漢文的,具有年代記錄的,現今流傳文獻中所佚缺的,價值尤爲珍貴。
這些資料後來被掠奪,損失慘重,據不完全統計,前後幾批被劫掠的文獻資料的總和,總計超過了二十七萬件之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