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講究的是君不欺(騙)臣,臣不虐民。老子的無爲而治,在這個時代大行其道。君上不管臣下怎麽治理治所,就和趙興的想法一緻。而臣子治理的辦法也是各有想法,才有百家争鳴,五花八門。隻要不跨越朝廷國家的大框框,随你。這就是有限度的自由。
既然這個縣令承諾國君出錢,他一日就備齊一萬大軍人馬所需,國君當然就不能幹涉他怎麽實現了。
對于這種違背後人認知,趙興查看了許多許多資料,結果趙興發現,後世的幾乎所有人都被一支秦朝出土的,士兵向家裏要錢的竹簡欺騙了。認爲戰争中,士兵都是自備糧草的。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最少,是不完全是這樣的。
因爲,這個時代,的确是有民兵響應國家征召出戰,是需要自己自備錢糧和武器之說。但這裏還是有個前提的,那就是民兵響應國君和領主的征召,隻有三個月之内,才是自備糧食的,這個期限是至于一個人背負的極限之内。但超過這三個月,還是需要國君支付糧草等等物資的。
原因,原因就是這是一個上下講理(道理)的世代,還是那句話,君不欺(騙)臣,臣不虐民,各地都是半自治的年代。
這就是這個縣令敢于伸手向國君要錢的原因。我的子民,響應了國君的征召,那麽,他們已經自備了糧草和武器。對等的原則,我也免了他們一年的賦和稅,至少是現在。但你現在跟我要額外的糧草,對不起,這應該是你國君出的,這很和道理。
這是一個講禮更講道理的時代。道理大于法律的年代。
而隻要國君交代了任務,旅行了自己的的責任,至于屬下怎麽完成,那就是屬下臣子的事情了。到時候,你可以責罰他虐民,責罰他沒有完成在道理内的任務,但你不能幹涉他的行動。
所以,這個年代,臣下對上司國君,有的隻有恭敬,而沒有阿語奉承,因爲,沒那個必要。所以,這個時代直到漢朝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士子和官吏才真正是強項令,是真的有風骨。
所以,現在趙雍和趙興在這個縣令雲淡風輕的胡說八道裏,焦急的等待事情的結果。
一個仆人悄悄的進來,給趙雍趙興磕頭後,對這個縣令禀報:“老爺,布告發出後,不少商人已經趕到了前面的議事廳,請老爺過去呢。”
這個縣令點頭站起,對趙雍趙興再拜:“小臣出去一下,軍中所需,轉眼就備齊。”
趙雍揮揮手:“去吧。”
這個縣令就後退三步,然後大袖飄飄的走了出去。
等他走了,趙雍趙興互相看了一眼,不約而同的道:“我們去看看?”
兩個人一身戎裝,沒有穿戴君王和封君侯爺的标準服飾,這裏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他們。于是,兩個人就站在議事廳的一角,看這個縣令如何籌措糧草。
縣令高高在上,下面已經黑壓壓有四五十人。雖然都是商賈百姓,卻是鴉雀無聲,等待上位者發話。
“諸位商賈先生,我的布告希望大家都看的明白了。”
商賈紛紛點頭:“縣尊布告我等都看的明白了,所以前來。”
“好,現在燕國無故入侵,咱們的君上爲保護大家對抗燕國,親自領兵迎敵,現在大軍已經在城外了。”
聽到國君親征,大家無不歡欣鼓舞,盛贊國君威武賢明。
這讓聽牆角的趙雍很是得意。背後誇人,才是實在的啊。
“現在我得國君命令,籌集米麥豆料,以平賈之價高一成收購,現在我公布數目。”然後低頭看了下手中的賬簿:“廣縣就地交割者,高一成,需要米麥豆料多少多少。”
一群商賈就交頭接耳一番之後,幾個商賈上前接洽,拿下了這個任務。
“大軍将繼續向北,一日後——”縣令看向了趙興,站在角落裏的趙興伸出兩根手指。
縣令就接着道:“一日後,将在二百裏的業亭處,需要米麥豆料若幹,價格加三成。”
大家再次交頭接耳之後,一個商賈上前:“我正有一個糧隊在那附近,就近可以運到。”
縣令鄭重道:“這可是大軍所需,你多得三成,便也有了責任,若耽擱了大軍就食,你是死罪。”
這個商人就胸有成竹道:“這個我自然知道,我現在就住在雁門裏,我派我的管家督辦。”然後就安排了管家去辦,自己就真的在衙門的牆角席地而坐,閉目不語,等待結果。
“大軍所需幹草,柴火若幹束,誰能承接?”又有幾個人上前,接下任務。
“大軍所需菜若幹,誰能接。”
如此一件件就這麽井井有條的分派下去。轉眼間,大軍所需,竟然全部完備。
而當最後一個商賈急匆匆去完成任務的時候,軍營裏一個書記(書寫記錄)官進來,拜見了趙雍禀報:“啓禀君上,軍營裏已經接受了米麥豆料幹草柴薪,大軍已經開始生火做飯,不一刻就可再次出發。”
趙雍對于這種雷厲風行效率極高的做法簡直驚訝的不行,問趙興:“這一定是老師的軍隊後勤供應的變革辦法。”
趙興承認:“這個辦法是我想的,也不是我想的。”
趙雍詢問:“難道還有能人?”
趙興笑着道:“當年楚懷王征服百越,因爲戰争長達三年,其中軍糧不濟,便假糧于商,才得全功,我不過是将他的辦法進行了完善發展罷了。”
其實,這個用商人沿途供應大軍後勤,大軍隻帶簡單的錢币購買的這個辦法,隻能在這個時代通行,再往後就不行了。之所以這個時代通行,是因爲這是一個物資匮乏的年代,諸侯林立,但各個諸侯所生産的物資,并不能全部滿足自己國家的需要,需要商賈從其他國家販賣過來。所以,即便兩國是死敵,也絕對不會侵擾商人。得罪商人,就是斷自己命脈啊。
趙興就是利用這一點,爲自己的隊伍補充物資,簡化了後勤。
這一點的變革,讓趙雍的隊伍行進的速度大大的加快,隻用了區區十日,就趕到了代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