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既是司馬季主親自占蔔所選定的元辰之日(良辰)。
劉徹率領文武百官,在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就從未央宮出發,抵達思賢苑的籍田時,朝陽冉冉升起,田地之中的麥苗之上,還挂着許多露水。
太常窦彭祖,率着太常有司,敬跪劉徹攆車之前,恭身拜道:“太宗皇帝訓曰:夫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願陛下升車,謹遵祖訓,爲天下先!”
劉徹端坐于攆車之上,額前垂下的琉珠,無風自動。
尚書令汲黯,則跪在他身前,道:“請陛下升車!”
劉徹于是伸出雙手,站起身來,道:“朕聞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今朕法太宗故事,親耕籍田,皇後親桑蠶,太常祀太牢,以敬神農,願天下升平,道毋饑人,四海升平,民祿無窮!”
于是文武百官皆拜道:“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徹這才擡起腳,升車走下。
大農丞番訓,則推着一具披紅挂彩的曲轅犁,恭敬的站在田邊,看到劉徹走過來說道:“吉!今日良日,今時良辰,天子親耕,萬民依從,四海升平,六合一統!”
于是,樂府的樂師開始奏響編鍾,唱詩童子們合唱起了詩之載芟。
伴随着樂聲和合唱,劉徹在幾個侍中的簇擁下,走到那曲轅犁前,揚起手中的鞭子,驅趕着那頭早就被訓練好的耕牛,翻動土壤。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劉徹念着這首詩經中的名句,感歎道:“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善!制诏給司馬相如,命其爲朕做漢之載芟,以嘉天下!”
養禦用文人是幹嘛的?
就是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的!
當然,劉徹也知道,司馬相如即使是孔子複生,李白杜甫附體,恐怕也很難寫出能夠超越這首載芟的詩賦或者文章。
原因很簡單。
詩經之中的任何一首,都有着内在的靈魂,蘊藏着先民的憤怒、興奮、祝福、歌頌和諷刺。
即使再過兩千年,蘊藏其中的智慧和呐喊,也依舊深重。
許多詩經中的篇章,甚至成爲了世人考究曆史的重要依據。
就如這載芟,幾乎就是用一個極富畫面感的篇章,完美的描述了西周時期的農耕場面以及文化風俗。
是很多史學家想要研究西周,不可避免,必須熟讀的經典。
不過可惜的是……
劉徹望着東方,搖了搖頭。
孔夫子和他的徒子徒孫,都有着喜歡删減經典的習慣。
當然,不可否認,他們的删減,在某些意義上做到了去蕪存菁,對相關文學作品和思想再升華的提高。
不過……
删減後,卻沒有留下删減前的副本,直接導緻了大量珍貴文字和經典失傳。
這就有些過了。
這也算是劉徹對儒家的一個心結吧。
當然,他也知道,這種事情,不止儒家幹的很嗨皮,其實法家、墨家、黃老學,都做過類似的事情。
事實上,這也是任何一個學派必然做的事情。
将符合我的三觀的東西留下來,丢掉那些不符合我的三觀和立場的東西。
就如同現在的儒家春秋之學,分作公羊派、谷梁派等。
易經有周易、歸藏易、連山易幟分。
就連黃老派,其實也有齊黃老和楚黃老之别。
而墨家……
看上去好像似乎是團結如一的一個學派。
但,仔細看看曆史,你就知道,墨家内讧起來,直接就會生出一個小弟。
當年,許行先生,既是自墨家分裂而出,自立門戶,成立的農家。
然後,秦墨又與東方墨分道揚镳。
甚至,其實最早的遊俠和刺客,也大都是墨家子弟。
正如三國演義所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如後世所說,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
他們隻是在現在不得不抱團而已。
就如現在的儒家内部韓詩與楚詩,魯儒與思孟學派,谷梁、公羊,都并存在一起,和睦相處。
但,你看看曆史上罷黩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先幹的是什麽事情?
當政的公羊派和楚詩派學者,對着韓詩派和谷梁以及思孟學派大打出手。
他們甚至,甯肯與法家合作,用内儒外法之道,與黃老派妥協,也要先幹死韓詩、谷梁和思孟。
到了後世,谷梁和思孟,因爲子孫給力,所以幸存着。
甚至黃老學派的著作,法家的著作,乃至于墨家的墨子一書,都有着存世。
但,連山易和歸藏易去哪裏了?
韓詩學派的著作何處可覓?
這就是所謂的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的中國版。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儒家要感謝劉徹。
是他拯救了那些在曾經的曆史上,消逝在時光之中的學派和名著。
而且,正因爲有着劉徹這個仲裁者存在。
所以,諸子百家,根本打不起來。
他們最多在私底下玩玩小動作,相互抹黑和攻仵。
但是,想要從肉體到靈魂,徹底抹殺對方,那是不可能的。
即使魯儒的著作和文字,劉徹都特别命人印刷了一套,收藏在石渠閣的檔案館之中。
這在劉徹看來,是他的使命。
諸子百家打歸打,赢歸赢。
但赢家通吃,敗者去死這個臭毛病,應該改改。
不然的話,未來别人上位,可是會原樣照搬的。
将視線收回來,劉徹趕着耕牛,翻了三步土,就将這耕具讓給了一側的禦史大夫晁錯。
本來,應該是周亞夫的。
不過,如今周亞夫在太原主持軍事,沒有回來,所以,晁錯順位頂替。
而今天這個親耕籍田的場面,其實是劉徹跟司馬季主以及司馬談等名宿研究出來的全新漢家籍田禮儀。
今年是第一次實施。
整個禮儀,既保留了宗周籍田禮的許多制度,但同時也有着創新和改革。
是屬于劉徹的整個漢室政權的制度改革的一部分。
作爲皇帝,劉徹一直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未來拿下印度後,該怎麽辦?
雖然這個問題很可能是要到子孫後代,才會去思考和煩惱的問題。
但,這卻也不能不考慮。
總不能說,給子孫留下了這廣大的帝國,無盡的财富,卻因爲子孫不肖或者别的什麽原因,而丢個精光吧?
雖然,即使在劉徹的子孫手裏丢光了。
但隻要諸夏民族依舊尚武,依舊有着進取心,重新拿回來,隻是時間問題。
就像兩漢開鑿和經營西域,雖然子孫不肖,在漢末丢了個精光。
但,到武唐之時,西域都護府重立。
唐代的軍人,甚至遠比漢朝軍人走的更遠。
他們越過了蔥嶺,将前進基地一直深入中亞腹地,直抵西亞的邊境。
若非安史之亂,天知道唐朝軍隊會不會打進大馬士革?
即使經過了兩宋的沉淪,但在明朝之時,明軍也曾經飲馬貝爾加,七下西洋,開創了一個大時代。
似乎,對中國而言,隻要統治者不縮卵害怕,自亂陣腳,幾乎沒有人能擊敗和阻擾他們恢複霸業,收複那些自古以來就屬于自己的土地,然後再将一大批自古以來的土地,留給子孫後代。
所以,後人說:窮則擱置争議,達則自古以來。
但劉徹不願意去賭。
萬一,那個****搞出八王之亂或者别的什麽亂子,豈不是抓瞎了?
所以,他必須建立和健全一個,類似宗周那樣的體系和制度。
就算皇帝****,朝臣腦殘。
但是,殖民地依然有足夠自保,甚至反擊的能力。
同時,還得給殖民地的貴族,必須确保,不會無意義的發動内戰。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很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探索和摸索,一步步,一點點的确立。
但劉徹有信心,可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它。
因爲,隻要他活着,他就可以确保,不管是誰,都會聽命于他。
當然,這不僅僅,隻能依靠宗法制度和道德禮儀。
事實上,自宗周崩潰,禮樂崩壞後,這個天下就是兵強馬壯者爲王。
特别是局勢混亂的時候或者亂世之時,槍杆子的聲音,比誰都大。
所以,劉徹必須學習宗周,制定一個天下人都認可的價值觀。
類似于後世米帝的****,圖朝的經濟至上體系。
而這樣的嘗試,在數年前,當劉徹在宣室殿的殿中,挂上那塊‘四海窮困,天祿永終’的牌匾時,就已經開始了。
而這個使命,在劉徹決定要殖民印度次大陸時,就已經決定了必須由他來解決這個問題。
不然,無論是安史之亂還是類似于米帝獨立戰争那樣的災難,都可能在未來給漢室和諸夏民族造成災難。
大英帝國可以丢了北美,因爲北美距離其本土太遠。
但漢室決不能丢了未來的次大陸殖民地。
因爲次大陸與中國本土的距離,說穿了,就隔着一個喜馬拉雅山。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三哥人民,劉徹必須确保,永遠沉湎于他們的宗教和歡樂之中,永遠幸福,永遠懵懂,永遠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