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顧名思義,以盛産金礦而聞名天下。中原八成以上的黃金都産于此地。金城姬氏是金城所有礦藏的主人,金錢勢力自然無人能及。自一統中原以來,姬氏家族的族長一直擔任金城令一職。與之相對的,每年姬家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會以各種名目送入朝廷,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和聲望。
大景熹宗年間,熹宗皇帝迷戀長生之術,廣募術士煉制丹藥,爲搜集藥材,大肆搜刮百姓,金城因爲盛産黃金而不堪其擾。
熹宗下令,每年金城每戶上繳黃金五兩,爲術士所用。當時的金城令是姬氏家族的第二十九代族長姬月華。
姬月華爲人寬仁,體恤百姓,每年拿出家族收入的五分之一代百姓繳納,百姓感恩戴德,可同時自然也招人嫉恨。
蓬萊十三年,貪婪的熹宗下令将每戶繳納的黃金增至十兩,姬月華也隻得領旨,隻是日子更加艱難。
蓬萊十七年,熹宗北行,暫住金城,姬月華竟帶人包圍天子行宮,妄圖刺殺皇上,失敗後,帶領餘部退守葬馬山,挑起義軍大旗,公然反抗朝廷。
葬馬山,原名朦山,位于金城西北一百五十裏,山間常年濃霧缭,山前有河名曰朦河。朦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大景太祖皇帝打天下時,曾因兵敗重傷而藏身于此,靠葬馬山獨特的地理環境,以戰馬爲食,躲過了敵軍的追擊。待太祖皇帝建立大景王朝後,爲紀念他的戰馬,在此修建了白馬陵,并将山改名爲葬馬山,河改名爲白馬河。
姬月華借助葬馬山的地理優勢和金城百姓的支持,勢力不斷壯大,全盛時期曾經攻下大景四十一城。
然而,姬月華君臣思想根深蒂固,不願冒進攻打上京,終于五年後,被大将軍曹毅鎮壓。姬月華重傷逃脫,不久因叛徒告密被俘,傷好後于上京柴市口淩遲處死。
可歎一代英豪,終究變成一具血淋淋的骨架。
盛怒的熹宗下旨,免去姬氏家族的金城令的世襲權,姬氏家族的的地位頓時一落千丈,直到大景被大齊所滅,姬氏家族的的族長才重新出任金城令一職。
同時,熹宗将姬月華義軍餘部及家眷押至白馬山下爲太宗的戰馬守陵,是爲守陵村,村民稱爲守陵奴。村中所有人記入奴籍,世世代代永爲奴隸賤民,不得擁有姓氏,開設學堂,更不得與外人通婚。村外有軍隊把守,如出村,也要換上帶有奴隸标志的外袍。這種狀況直到大景滅亡才有所改變。守陵村西邊,有村名爲望鄉村,原爲守陵村守軍的家人居住之所,久而久之,發展成村落,因爲守軍大多不是金城人,卻要在金城終老,故取遙望故鄉之意,将村子取名爲望鄉村。
因此,望鄉村和守陵村的矛盾由來已久,不時發生械鬥,但大多以守陵村敗退而告終。
大齊武帝的陵墓便位于望鄉村與守陵村之間,陵墓質樸有如農家院落。陵墓正門,有一丈高的的武帝坐像,一個俊朗男子面南而坐,表情沉靜,不見喜憂。
坐像後方,是一座農家小院,院後一棵大樹早已枯死,卻仍屹立不倒,除此之外,并不見一棵大樹,唯有茵茵綠草。
武帝陵對面,也是一座陵墓,墓門上書八個大字:忠勇王七将軍廟。
步入墓門,即可看到陵墓極盡奢華,三尺見方的青磚鋪地,圍牆回廊,均是白牆青瓦,莊嚴肅穆。
開闊的廣場正中,有一三丈高的七将軍立像,擡眼望去,七将軍并非想象中的橫眉立目的壯漢,而是容貌極其柔美,身穿長袍的少年。少年秀眉微蹙,雙目平視前方,正對着武帝坐像。立像的基座上,刻着一行小字:“七将軍龍章鳳質,世人歎服,然工匠粗鄙,不能見七将軍姿容之萬一”。
立像後方十餘丈,是一座七丈高的漢白玉石碑,上書:“天帝七子澤被大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