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西爾和林登面對面的碰上了。
兩名美國人,在異國他鄉的食堂中碰面,還恰巧是一個行業的競争者,這樣的幾率有多大。
不用明言,雙方都知道了對方的目的。
塞西爾就隔着一個桌子,看着林登坐了下來,笑了笑,挑釁的說:“諾頓來的有點慢呀。”
“我到中國幾天時間了,而且,我記得不錯的話,似乎是我約的楊銳在這裏見面。”林登坐下來,沒什麽笑容的問:“紐約大學出版社收到了楊銳的投稿嗎?我記得,楊銳好像是投稿給我們了吧。”
塞爾西聳聳肩,似乎根本不屑于回答的樣子,道:“紐約大學出版社,更适合楊銳這樣的作者。”
“因爲紐約大學出版社的書價更高嗎?”林登不屑的笑了起來。
塞爾西不懂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語,隻能直接回答攻擊,說:“紐約大學出版社的效率更高,覆蓋面更廣,最重要的是,我們有紐約大學的支持,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将旗下的書籍推廣出去。”
“諾頓的全國網絡更好。”林登撇撇嘴。
“諾頓出版社比紐約大學出版社的渠道好,也許,但是比多大學出版社的聯合渠道呢?”塞爾西的表情自信而自傲。
林登眼皮跳了跳,道:“定價上百美元的書,多大學出版社聯合,也沒有意義。”
在美國,教材出版的定價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簡單來說,這可以看做是資本主義的惡根性,由于教育出版産業的極度商業化,使得美國的教育出版行業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并使得高價書橫行。
這種高價書,并不是中國式的五十元或者一百元人民币的高價書,而是動辄一百兩百美元,甚至膽敢标價1000乃至兩千美元的高價書。
美國人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本教科書售價一千美元的話,能買得起的學生着實不多,一百美元也貴的離譜,都能吃一頓米其林,或者買一瓶很好的紅酒了。
美國高等教育的昂貴中間,教材着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想想一個學期的書能買一輛二手車,讀書四年的書費能夠買一輛嶄新的SUV,也就能理解其中的負擔了,普通中産階級孩子都很難買全所有的教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跟不用說了。
電影裏,那些懷裏抱着幾本精美的教科書,在校園中漫步的美女形象,完全可以翻譯成漂亮女生懷揣厚厚的一疊現金徜徉的模樣。
高價教材造成的結果,就是教材的銷售數量大打折扣,在美國暢銷書動辄銷量百萬的時代,銷量超過五百的教科書往往就屬于不錯的行列了,銷量超過一千叫做暢銷,銷量超過兩千本謂之火爆……
其結果是複印教材的行爲極爲普遍,二手教材的銷量數倍于一手數量。
畢業或者升學的學生,打折出售自己的高價書極爲普遍,而新生購買二手書又是迫不得已,這個過程無限循環,造就了美國遍布全國大學的二手書店,至于老生的書直接賣給新生這種反商業運營的事情,有則有之,但與農超對接一樣不靠譜。
而對教材的作者,通常也就是教授們來說,這樣的結果并不是他們想看到的。一方面,他們著書立說的目的是更廣泛的傳播自己的學說,昂貴的教材不能達成這個目的,另一方面,想通過出版教材來賺錢的路子也行不通了。
一本書的售價再高,教授的版稅也很少有達到30%的,哪怕是以30%來計算,一本售價200美元的書的抽成也不過是60美元,一百本6000美元,五百本3萬美元就是常見數據了,而在現實中,20%甚至10%的版稅也是經常出現的,辛辛苦苦用幾年的時間寫一本書,收入隻有三個月薪水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隻有極少數的教授的書能再版連連,拿到多一些的收入。
但與商業出版起步數萬,暢銷數百萬的數量相比,教材出版的直接盈利少之又少。
反而是依托教材出版來賺錢的出版社,以及出版社關聯的書店,能夠賺到不菲的利潤。
紐約大學出版社這樣的公司,是絕對保守的一派,也是最喜歡高價書的出版社之一,美國可沒有物價局,一本書定價200美元還是2000美元,沒有人管得着。
這種方案,其實是将利潤集中給了出版社,而學者們爲了出版書籍,往往缺少溢價能力。
隻要能出就行,這樣的事情不止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美國。
當然,那些常年再版的教材的利潤依舊是非常豐厚的,每年出版一次,每次上萬冊的超級暢銷書,對出版社來說,等于是每年上百萬美元的固定收入,而且絕大多數的收入都能直接計入利潤,非常舒服。
塞爾西和林登同時而來,也是奔着現金奶牛來的。
兩人話不投機,互相攻擊幾句,就不再吭聲了。
他們不說話,劉院長等人反而變的不安心了。
猶豫再三,劉院長道:“還是我去招呼吧,别楊銳還沒來,就把老外給氣走了。”
“一起過去吧,還有幾分鍾就一點了,派個人再去找找楊銳,讓他趕緊過來。”
蔡教授話音剛落,就見楊銳從食堂另一邊的側門進來了。
“總算來了。”盧月萍忍不住道:“楊銳也真是的,自己的事情也一點都不上心,蔡教授,楊銳聽你的,你得說說他。”
蔡教授無言以對,他也覺得楊銳來的太晚了。
會見外國友人,不說提前一個小時到場,提前一刻鍾是最起碼的吧。
“楊銳,要不要幫忙。”蔡教授還是決定主動上前,幫楊銳一把。他擔心楊銳太不了解情況,以至于被外國人給蒙騙了。
自然的,蔡院士也是明白,外國友人某些時候亦會騙人的道理。
楊銳看到了蔡教授,笑了一下,準備說話,然後就看到了更多的教授們從後面擁過來。
楊銳有些發愣。
蔡教授擡擡下巴,向外國友人的方向示意一下,楊銳就差不多理解了。
“楊銳。”
“ruiyang。”
兩名外國友人同時站了起來。
“不好意思,我們來的晚了點。”劉院長代替楊銳向兩名美國人道歉,引的兩人又連忙說不客氣。
“楊銳同學比較年輕,做事可能不太周到,兩位請坐,請坐,哎呀,不好意思,本來應該請你們到大一點的地方的,沒想到……”
“劉院長,沒事兒。幾句話的事。”楊銳顯的很随意。
王永都忍不住拉住楊銳,小聲用中文道:“你怎麽還大大咧咧的,這事兒多大啊,别人争表現都來不及呢。”
在國外出版社出版書籍的确是很大的事,就84年的中國人來說,這種名譽,極其的難能可貴,即使全美一家出版社一年要出版上百種書籍,但能有一個中國人的出版物,也是非常稀罕的。
比起榮譽來說,美國教授可能看不上的數萬美元的稿酬也是很大的一筆錢。
中國的教授在80年代得有多窮,許多家庭都是處于節衣縮食狀态的,最明顯的事例是,當福利分房的政策施行的時候,很多教授,一家四五口人住着小平房,在明明有好房子大房子,但隻需要付幾千元的情況下,竟然會付不起這筆錢,以至于無法分到房子。
賣煎餅的教授,賣茶葉蛋的教授,都是這個年代的新聞。
可以想象,如果在國外出版書籍是輕松的事,又怎麽可能會有教授願意去賣茶葉蛋,甚至覺得賣茶葉蛋的收入高。
哪怕是一千美元的版稅,在這個時代也是很了不起的,起碼買一套福利房再配齊家電沒有問題。
然而,在84年的大學裏,不論去誰家串門,能配齊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的家庭,屈指可數。
王永自己也是通過楊銳的關系,才能借可口可樂的名額,與老婆前往美國一遊,因此,他也非常關心楊銳的利益,希望他能抓住這次機會,生怕美國友人因爲楊銳的态度而有不同的意見。
楊銳隻是輕笑,《基因組學》是多牛的書啊,這樣的學說,要說沒人看到,或者别人看不到也就算了,但既然吸引了出版社來,那就不是美國友人提條件了。
……
仿佛還在過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