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絕佳的武功傍身,加上這些武者都擁有一身精湛的騎術跟箭術。這三者結合在一起,發揮出來的戰鬥力,自然是異常驚人。畢竟,這是真正精銳中的精銳啊!
真要說起來,這支鬼騎軍的官兵,很多都是趙孝錫王爺衛隊中的一員。這些人,也可謂上馬便能騎戰,下馬便能步戰的多用途兵種。
對于這些鬼騎軍的将士而言,除了趙孝錫一人外,任何人都指揮不動他們。就算趙煦身爲皇帝,也沒法讓他們聽命行事。這種忠誠,也可謂是絕對唯一的。
這支鬼騎軍中不少将士,都參加過西北的騎兵對決。此次再次有幸,跟趙孝錫并肩作戰,這些将士自然非常高興。覺得又能見識到,趙孝錫在沙戰上的英姿。
一萬多騎兵,深夜行軍動靜自然不小。可這個時候,兩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豐台平原之上。沒人會想到,大宋還有這樣一支奇兵,在最後伺機待命出征。
遼西來的一萬精銳騎兵,趙孝錫并沒奪過指揮權,還是教給喬峰指揮。趙孝錫的麾下,隻有這一千鬼騎兵追随。其餘密營的武衛騎兵,則繼續他們的騷擾敵後的使命。
經曆了一個在很多人看來,即短暫又漫長的夜晚。清晨起來的宋軍将士,便聽到遼軍大營響起的号角之聲。聽到這種号角聲,章惇等人立刻意識到,遼軍今日要總攻了。
這種号角聲,對于一些跟遼軍打過交道的将領而言。都知道是什麽意思。号角響起,便意味着騎兵總動員。在這時動員騎兵有何用意呢?
顧不上陪趙煦用餐,章惇第一時間下令,騎軍全部出動,護衛大軍左右。其餘邊軍騎兵,全部聽從騎軍各營統領調遣。準備與遼軍騎兵進行決戰。
除此之外,步兵陣營開始沿中軍進行排兵布陣。已然沒法離開的趙煦,自然被保護在大軍營中的最中心。甚至騎軍營,還安排了三千精銳随伺左右。
做爲最中心的一側親衛軍,趙十八的炮隊,同樣設制在趙煦所在的陣前。那三千派來的援軍,也第一次出現在衆軍面前,與盾牌兵相互配合,做爲第一道防線。
清楚這次的決戰。也會出現步騎相互進攻的情況。遼國的騎兵想殺進宋軍陣中,必須突破宋軍騎兵的阻攔。所以,最好的方式,便是步騎分開對決。
豐台平原很大,大的五十萬大軍布置在這裏,似乎也不顯得擁擠。兩軍陣前,都擁有廣闊的平原,留給雙方的大軍進行決戰。
隻有一方的步騎。取得了絕對的優勢,才能支持本國的另一種部隊。而遼國采取的策略。便是騎兵取勝,步兵沖擊,阻止宋軍步兵支援騎兵。
在遼國将領眼中,步兵永遠是比騎兵更低一等的部隊。這樣的部隊,就算消耗掉一些,他們也不會覺得有什麽心疼。反正有人。這種部隊随時能夠補充回來。
相比之下,來自各部族支援的騎兵,卻是他們的根基所在。如果騎兵折損太大,對于遼國而言,也是一件傷筋動骨的事情。隻是眼下。他們不得不戰。
若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失去代表大遼的南京皇城,那麽大遼這個國家,還會不會得到各部族的認可,也是一件值得考慮的事情。
對于一些大部族而言,他們願意聽命耶律皇族行事。更多的是,他們的本錢雄厚,加上坐擁燕雲十六州這樣的富饒之地,能給他們帶來諸多好處。
如果耶律皇族,失去了這些富饒之地,他們退回草原之後。勢必會搶占,一些部族的自留地。這便讓兩方有了沖突,對遊牧民族部族而言,草原便是地盤,便是部落的生死命脈。
看着大宋方面出兵迅速,遼軍總指揮耶律良才也感歎道:“這支宋軍,确實是老夫與宋朝交手以來最強的。這次不論誰勝誰敗,隻怕往後再戰,老夫都絕計看不到了。”
這話落到陪在他身邊的遼軍統領耳中,也清楚這位出身皇族旁系的統兵良将。這次便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準備。敗,則身殒于此,勝,隻怕也是慘勝。
眼前這支宋軍,不論是步兵還是騎兵,确實給遼軍從未有過的壓力。雙方兵力懸殊不大,打起來無論那一方,隻怕都是個慘勝。
而今天,這個曾經被皇族視爲跑馬場的豐台平原,将變成血紅之色。五十萬大軍在此決戰,鮮血也必将染紅整片草原。這種既将出現的慘烈場景,他們都能預想的到。
相比昨天的萬人騎對決,今日的騎兵卻更爲龐大。整個豐台平原,呈現出一列列人與馬并排的波浪。雙方的騎兵,站在本方的高地上,凝視着即将拼生死的對手。
這樣的騎兵對決,瞬間便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能否在這場對決中生存下來,便要看他們的運氣跟實力。隻是不少人都清楚,這一戰将會名留青史。
是成爲敗者,被世人永遠銘記,還是成爲勝者被人永世祭奠。兩方的騎兵,更多希望的還是後者。隻是戰争,永遠充滿不确定,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勝負如何。
伴随着遼軍後方的号角手,吹響那支激昂卻帶有蒼涼之氣的号角。一隊隊大遼騎兵,揮動着馬刀,喊出震天的殺氣,真正遮天蔽日般殺下高地。
與此同時,後方指揮騎兵作戰的張亭光,同樣命人敲響了出擊的戰鼓。那咚咚咚的聲音,伴随着宋軍騎兵的殺出,似乎也顯得有些壯烈。
雙方近二十萬的騎兵,源源不斷的沖擊在一起。人落馬倒的情況,到處都能看見。單單兩軍初接觸,隻怕便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生命。
在這種對決中,人命似乎成了最不值錢的東西。伴随着沖鋒的道路,被一具具人屍馬屍給阻住,雙方的騎兵對決,也真正展開。
相比遼軍騎兵,大多都是精銳不會什麽先後。張亭光卻清楚,接戰那一刻再強的騎兵,也絕對沒多少幸存的希望。所以,前軍騎兵大多由邊軍騎兵擔任。
這些邊軍騎兵當然清楚,讓他們打先鋒意味着什麽。可他們同樣清楚,張亭光跟那位做鎮中軍的皇帝,都答應過。此戰陣亡的将士,入功德祠撫恤金加倍,其家眷永免稅賦。
這樣的好處,對于這些邊軍将士而言。能活下來,便是英雄的存在。那怕死去,他們也能替家人,搏出一個未來。而當兵,圖的不就是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嗎?
望着兩方騎兵糾纏在一起,開始展開了浴血拼殺。兩方的統領們,都注視着戰場的形勢。與此同時,章惇卻開始安排步軍陣營,不斷的往前進擊。
對于章惇而言,他清楚宋軍的騎兵,相對遼國而言略輸一籌。可步兵對戰,他還是有信心完勝遼軍。于是,在騎兵開始糾纏在一起,步兵方陣便開始壓上。
預料到這種情況的耶律良才,很快下令道:“現在輪到步兵上,告訴那些統兵将領。在騎兵沒完成戰鬥前,不許宋軍步兵上前一步。言退者,殺!”
這個時候,容不得有任何仁慈之心。耶律良才,也清楚一戰功成萬骨枯的道理。這事關國運的一戰,隻要能勝,死多少人他都不會在意。
伴随着耶律良才有些冷酷的命令下達,遼軍的步兵同樣開始出擊。面對主動發起進攻的遼國步兵,章惇也清楚。步兵間的對決,也開始了!
看着雙方的步兵,開始朝廷箭射盾防的試探性攻擊。章惇卻還是下令,步兵方陣繼續往前壓。隻有壓到遼軍失去方寸之時,才是兩軍真正的決戰開始。
面對宋軍穩如磐石般的軍陣推進,遼軍的步兵統領們,能做的便是指揮部下。亡命般的向前,以血肉之軀阻攔宋軍的前進,替本方騎兵争取時間。
步騎開始全面接戰,豐台平原上的刀兵之聲,也變得響徹雲霄。在這個時候,雙方真正的統領,卻都待在本陣的後方,時刻注視着戰場的局勢進展。
相比趙煦這方,炮隊跟火槍隊還未接戰。遼軍這邊,重裝騎兵同樣沒有出戰。也許兩方都清楚,這些兵力都要保留到最後決定勝負是之用。
在這個時候,邊軍的騎兵們,才真正意識到,他們與遼軍騎兵間的差距。有時候,那怕兩人對付一個遼軍騎兵,勝利的也未必是他們。
真正充當根基的騎軍将士,此刻也爆發出他們最強的戰力。能被挑選進騎軍中,他們都是精銳中的精銳,這個時候才是他們真正一顯身手的時刻。
宋軍騎兵這種懸殊的區分,讓遼軍騎兵也顯得非常不适應。有些對手,覺得很容易便能對付。有些對手,卻覺得異常棘手。以至他們根本分不清,對手強與弱!
也許這種不解之意,令宋軍騎兵跟遼軍騎兵的交鋒,變得越發勢均力敵起來。而伴随着戰局的拖延,雙方的騎兵損失,自然也在不斷的減少當中!誰勝誰負,真的還是未知!(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