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後世中看起來醫院林立,但是對于病患者而言,醫生依舊是緊缺的資源。而在這個醫生缺乏的年代,醫療的情況就更加糟糕。
有錢人還能去看看醫生,拿點藥針灸一下,隻要不是大問題也都能好起來。至于沒錢的窮人,隻能按照土方法找點草藥對付一下,剩下的隻有聽天由命。
中醫治病,在華夏幾千年來已經形成了它獨特的一套方法,但是一個中醫師要從學成出師實在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來培養。
而也因此,許多不學無術之人看了幾本醫書後,便宣稱自己學會了中醫。爲了利益,到處坑蒙拐騙,欺世盜名,造成庸醫遍地也敗壞了中醫的名聲。
這些庸醫的存在,讓原本就糟糕的醫療狀況變得更加難以收拾,使得那些需要看病的窮苦百姓深受其害。
也正是親眼目睹了庸醫害人之事,張瑞在占領直連山後便已經着手考慮成立醫學院之事。
畢竟剿匪軍在未來戰争中,人員傷亡是必不可免的。
隻有保證充足的醫護人員對傷員進行醫療,才能使軍隊更加後顧無憂。
但是傳統中醫學成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實在太久。張瑞實在沒時間等待那麽久,剿匪軍也不等待不住。
而自南宋以後的數百年來,受儒家文化的制約,原本最先擁有手術手段治療的中醫,此時卻成了它的短柄。而剿匪軍是最需要的偏偏就是,外科治療,手術切除縫合。
在内科治療方面,中醫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治療方法。這點,張瑞隻需要聘請德高望重的中醫師來給醫學院的學生授課即可。
但是在外科治療方面,張瑞則選擇了現代醫學作爲藍本來培養那些學生,對醫學院的學生進行細菌講解認識以及手術治療的認知。
細菌的講解應知,張瑞隻需要制造出顯微鏡即可。但是手術治療卻隻能讓那些學生不斷的進行手術來熟練掌握。
每個受傷的剿匪軍戰士都是張瑞心目中的英雄,要拿他們這些傷員來給醫學院的學生練手似乎說不過去。
于是,清軍的傷員便成了醫學院學生最好的練手對象。在治療過清軍大量傷員熟手後的醫學院學生,便可以快速的投入剿匪軍的醫護治療之中。
在未來,他們還可以加入各地的醫院中,加快社會的發展進步。
而這些好處,剿匪軍隻需要多準備一些醫療用品。而剿匪軍并不欠缺這些醫療用品。
要知道剿匪軍占據的可是清朝時全國最爲富庶的幾個地方。先不提稅收,單是剿匪軍在敵人那邊就收刮了不少的财富。
更何況剿匪軍還控制了海上貿易,所有絲綢、瓷器、茶葉等等賺錢的貿易都讓剿匪賺得盆滿缽滿。
與此同時,剿匪軍還以按利息結算的方式發行不少的“戰争債券”。而這些“戰争債券”,最後也都被“搶購”一空。
總而言之,剿匪軍如今不缺錢。
同時,剿匪軍也舍得花錢。
也正是如此,剿匪軍所占領的區域,看似經曆過戰火,但卻是一片繁榮的景象。
因爲在剿匪軍所占領的區域内,隻要你肯努力,你總能賺到銀子。
哪怕隻是上山砍柴采藥,或者是在家裏養雞養豬養鴨,亦或者是入城進廠織布紡紗,都能爲家裏帶來不少的銀子。這些是在滿清控制下不敢想象的事情。
同時,張瑞還批示下去,對于年收入不足五十兩的家庭,除了必要的農業稅以外,那些小額度的商業稅則減免掉了。
之所以以五十兩爲基準,是因爲張瑞在前世看過英國文學家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時曾經憤怒過。
記錄中,約翰·巴羅對當時乾隆時期的真實生活是進行了記錄和描述。
“當他們使團來到廣州港口後,就發現了中國人那令人難忘的一幕,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是皮膚黝黑,個頭矮小,枯瘦如柴,看到這樣的一幕再看看那些前來迎接他們的清朝官員,個個臉色紅潤,肥頭大耳,與普通百姓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然而之後他們所到的所有港口時,百姓面貌幾乎一緻,他們在下船去往集市、村莊時發現,普通的中國百姓竟然都是瘦瘦的,嘿嘿的而且沒有啤酒肚。瘦弱不堪,衣衫褴褛,住房簡陋,這是清朝人給馬戈爾尼使團的第一印象。”
是的,看到這些讓張瑞感到憤怒。同時,在他穿越來之後,所看到的狀況卻是與這些無異,甚至還有過之。
同樣的一片的土地,同樣的百姓。但是,外國人對明末時的記錄卻是:
“在中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着,家裏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這裏物華天寶,他們産大量的絲,質量優等,色彩完美,大大超過格拉納達地絲,是該國地一項最大宗的貿易。”“在不宜耕種的山地,有大量的松樹,比你通常在西班牙發現的更大更味美的堅果。在這些樹之間,他們種玉米,這些墨西哥和秘魯印第安人一般的食物。”
“這裏人傑地靈,這個國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們大都臉寬,小眼睛,扁鼻子,胡子稀少,但也有人有大眼睛和大胡子的,臉孔很均勻。”“他們的婦女穿着很奇特,很像西班牙人的樣式,她們戴許多金首飾和寶石,衣服有寬袖,穿的是金銀和各種絲綢料子。”
“這裏商貿繁榮,港口的官員允許商人到鄰近的各島去進行貿易,如去菲律賓,每年都有很多裝滿大宗貨物的船隻前往,多次又輸進西班牙,他們也旅行到他們爲可以獲利的其他地區和地方。”
按理說,滿清在明朝之後,那繁榮程度也應該比明末要強。可是,爲什麽會出現兩種絕然不同的情況?
受當年各種清廷影響,曾認可“大清盛世”的張瑞在當時便不由得發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