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第285章 惡人白做

壞水不少的腦袋裏既然盯上了樊老頑固的太原留守位置,手裏當然不能沒有動作,凱旋回到太原的當天晚上,陳喪良就讓随軍前來太原的魏徵給自己寫了一道奏章,除了向隋炀帝報捷之外,又在奏章中向隋炀帝禀報,說樊老頑固的病情尚未痊愈,還需要時間休養,再有就是請示自己的下一步動作,拐彎抹角試探隋炀帝有沒有把自己留在太原的打算。

陳應良也是一個很守信用的人,用日行三百裏的馬上飛遞把報捷奏章送往大興的同時,陳應良還真的順道給裴蘊送去了一封書信,幫着裴寂向裴蘊求情,以遠房親戚的身份懇求裴蘊對他的族人高擡貴手,目的也不爲别的,就是爲了賣一個人情給裴寂,待到自己接任太原留守之後,讓裴寂發揮更大作用。

奏章和書信都送出去了,陳應良也稍微放松下來,一邊賣力照顧病情逐漸好轉的樊子蓋,一邊耐心等待隋炀帝的答複,但陳喪良說什麽都沒想到的是,奏章送出去的第三天,一道加急書信卻搶先從東都洛陽送到自己的面前,來信人還是陳應良特意留在東都幫助自己主持後方大事的房玄齡,送信人也是陳喪良的谯彭舊部親兵,知道房玄齡的穩重性格,陳喪良也不敢怠慢,趕緊拆開書信仔細一看,然後陳喪良的一張小臉就拉得比驢還長了。

“大将軍,出什麽事了?你的臉色爲何如此難看?”随軍參謀魏徵好奇問道。

陳喪良不答,隻是把書信遞給了魏徵,然後坐在帥案後翹起二郎腿盤算,魏徵再仔細一看書信時,這才發現房玄齡在信中是先向陳喪良禀報東都情況,說是東都洛陽現在的情況已經是一團糟,四個留守互相掣肘互相扯後腿,把政事攪得一團稀爛,繼而影響到平叛戰場,陳喪良的同鄉大寇荀令君久剿不滅,宜陽起義軍越鬧越歡騰,還已經影響到了周邊的弘農、淅陽、淯陽和南陽四郡,那怕是裴仁基親自率軍征讨,平定宜陽賊亂仍然是遙遙無期,四大留守共同輔佐楊侗的策略也已經證明完全失敗。

鑒于此情,房玄齡分析隋炀帝肯定對東都局勢萬分不滿,很可能将在近期對東都官場做出調整,也有可能提前回銮東都,所以房玄齡建議,如果陳喪良已經平定了汾水賊亂,那就盡快上表隋炀帝,請求回師平叛,如果還沒有平頂汾水賊亂,也要全力加快動作,盡快上表請求回師,争取撈到這個平叛任務。這麽建議的原因有二,第一當然是讨好隋炀帝,讓隋炀帝覺得陳喪良不辭勞苦忠于國事,對大隋朝廷忠心耿耿,第二則是彌補陳喪良在隋炀帝面前的印象,以免隋炀帝将來追究陳喪良舉薦四大留守共鎮東都的失敗策略。

陳喪良對太原留守這個職位不懷好意的心思,魏徵也是早知道的,所以看了房玄齡這道書信後,魏徵也難免有些爲難,但是再仔細一盤算後,魏徵還是說道:“大将軍,雖說眼下你有希望接替樊尚書留守太原,但是把握并不大,所以下官認爲,與其被動等待朝廷決定,不如就按喬松兄的建議,主動上表請求回師平叛,先鞏固了你在朝廷裏的位置,然後再圖長遠打算。”

陳喪良陰沉着小臉不說話,半晌才歎了一句,道:“我和這太原,怎麽就這麽沒緣分?上次陛下任命樊爺爺出任留守時,本來我就應該主動請纓給樊爺爺擔任副手,可惜那時候我偏偏昏了過去,這次好不容易又有機會留在太原,還連試探朝廷态度的奏章都送了出去,喬松兄又來勸我盡快回去?”

“大将軍,喬松兄也是爲了你好。”魏徵指出道:“奏請陛下任命四名留守輔佐越王殿下,這個策略是你提出來的,眼下四大留守把東都洛陽攪得烏煙瘴氣,陛下肯定已經是龍顔震怒,大将軍你如果不盡快做出彌補,隻怕陛下會對你生出不滿,影響你在朝廷裏的地位,到時候大将軍你想接替樊尚書出任太原留守,隻怕更沒希望。”

魏徵說的道理陳喪良當然懂,但越是這樣陳喪良也越郁悶,向隋炀帝舉薦四大留守共鎮東都确實是不懷好意,目的是爲讓四個留守互相牽制辦不成事,但陳喪良萬沒料到效果會如此之好,把東都政局攪得一塌糊塗不說,還讓宜陽縣這樣的小叛亂都在東都洛陽眼皮子底下鬧大,坐擁數萬精兵東都朝廷竟然能拿這股小賊寇毫無辦法——和陳喪良之前在青徐戰場收拾的起義軍比起來,荀令君确實隻能算一個小角色。結果現在好了,四大留守幹得太出色,以至于連陳喪良這個舉薦之人都得擔心受到牽連。

郁悶歸郁悶,房玄齡的善策陳喪良卻不能不聽,無奈的盤算了片刻,陳喪良還是隻能命令道:“玄成先生,替我傳令下去,讓軍隊做好出發準備,我們明天就回師東都。”

“大将軍,明天就走?”魏徵大吃一驚,忙提醒道:“沒有朝廷敕令,擅自回軍,那可是重罪一條,是不是先請示了陛下再說?”

“陛下喜歡有擔當的臣子。”陳喪良随口答道:“當初楊玄感叛亂,來護兒來柱國才剛抵達蓬萊,剛收到叛亂消息,來柱國也是沒有朝廷敕令就擅自回師平叛,陛下不僅沒有責怪他,還稱贊他以國事爲重,加以重賞。現今我已經平定了汾水賊亂,爲了國事擅自回師,陛下也肯定不會怪我。”

“大将軍,還是悠着點,你可不比來柱國。”魏徵還是有些擔心,又道:“最起碼,你得和樊留守商量一下,看看他老人家是什麽意思,最好是和他聯名上表向朝廷禀明情況,樊留守德高望重,陛下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有什麽不滿也不會過于責怪你。”

覺得魏徵的建議有理,陳喪良也沒有猶豫,一邊讓魏徵去安排軍隊準備回師,一邊匆匆進到了太原城,直接來到樊子蓋的留守府求見,再來到樊子蓋的病榻旁邊時,陳喪良的小臉上還留下了虛僞的眼淚,聲音也帶上了哽咽,弄得樊老頑固頓時大吃一驚,趕緊坐起身體問道:“應良,出什麽事了?爲了何事哭泣?”

“樊爺爺,孫兒有一件事十分爲難。”稽首跪在樊老頑固的面前,陳應良倒也沒有隐晦,流着眼淚就把東都亂局直接告訴了樊老頑固,又把自己舉薦四大留守失當的事如實相告,末了,陳應良哽咽着說道:“爺爺,孫兒鬥膽,想要明天就回師東都,剿平宜陽亂賊,可是現在卻沒有朝廷敕令,你老人家也卧病在床,需要我侍侯湯藥,孫兒實在不知道……。”

“不必多說了,老夫明白。”樊老頑固揮手打斷陳喪良的話,表情也十分嚴肅,說道:“你回去吧,我這把老骨頭還撐得住,太原這邊的善後老夫會主持。沒有朝廷敕令也不要緊,老夫兼管着西河郡,你可以先回師到西河郡最南端的靈壁關去等候命令,老夫這就用五百裏加急,把情況向陛下禀報,請求陛下準許你回師平叛。”

“樊爺爺……。”陳喪良的聲音哽咽了,這次還真有些不是裝的,道:“孫兒舍不得你啊。”

“沒事,沒事,起來吧。”樊老頑固親自攙起了陳喪良,把陳喪良按坐到自己旁邊,按着陳喪良的手,面帶微笑的說道:“知道你忠孝兩全,但忠孝忠孝,忠在孝前,爺爺與你身爲人臣,自然要以忠字爲先,以國事爲重,你做得很對。老夫已經七十二了,能活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在閉眼之前,老夫能爲陛下和朝廷挖掘出你這樣忠孝兩全的後生晚輩,接替老夫輔佐朝廷,老夫就是閉了眼,也可以含笑九泉,挺着胸膛去見先皇了。”

聽了樊子蓋這番發自肺腑的言語,幹了無數虧心事的陳喪良破天荒的有些愧疚難當,忍不住把頭埋進了老頑固的懷裏,抱着老頑固放聲大哭,老頑固則輕輕拍着陳喪良的脊背安慰,同時也忍不住老淚縱橫。

………………

也順便來看看隋炀帝這邊的情況吧,和房玄齡分析的一樣,隋炀帝不僅對東都洛陽的近來情況萬分不滿,還直接是暴跳如雷,原因無他,元文都、段達、蕭國舅和裴仁基這四位爺爲了争權奪利,把東都政局搞得實在是太極品了,成天就隻知道吵架扯皮,軍務政事耽擱無數,眼睜睜讓一場小叛亂在眼皮子底下坐大,隋炀帝親自命令裴仁基出兵平叛,在距離戰場隻有一百多裏的情況下,竟然能出現糧草供應不足和傳令使者失蹤這樣的奇葩事,贻誤無數戰機,導緻宜陽賊軍越來越是猖狂,連累原本太平的周邊四郡也是風聲鶴唳,出現賊亂苗頭。

更讓隋炀帝不滿的還有一點,因爲宜陽賊軍故意流竄在諸郡交界處的緣故,焦頭爛額的裴仁基竟然請旨約束東都南部的四郡兵馬,聯合東都與四郡之力剿賊——結果這也讓隋炀帝氣得當場把裴仁基的奏章撕得粉碎,一股隻有幾千人的小流寇,坐擁數萬精兵的東都軍隊竟然還要四個郡的兵馬幫忙,這要是換成了青徐山東那一帶屢剿不滅的老油子賊軍流竄進東都所在的河南郡,隋炀帝還不得把全天下的軍隊都交給裴仁基指揮啊?

當然,如果隋炀帝能夠知道,宜陽賊軍之所以故意在諸郡交界處和裴仁基捉迷藏,是因爲有人暗中向宜陽賊軍通風報信,讓宜陽賊軍知道裴仁基隻有半個月的剿賊期限和一些進兵計劃,那麽隋炀帝肯定會當場氣得把龍案砸了。

給裴仁基的半個月期限轉眼過去,在仍然沒有收到捷報的情況下,隋炀帝也隻能是在早朝上仰天長歎了,道:“真是一灘扶不牆的爛泥啊,沒辦法了,傳旨下去,朕後天返回東都,親自去那裏收拾殘局吧。”

知道遲早會有這一天的文武百官各懷心思的答應,其中家在東都的還好些,家在大興的文武官員則無不郁悶,剛回大興與家人團聚沒幾天就又要離開,換了誰都有些郁悶。見隋炀帝的神情不爽,關隴八大家之一的于氏家主燕國公于世虔乘機出列,奏道:“陛下,東都政事混亂,起因還是右武衛大将軍陳應良獻策不當,勸說陛下任命四名留守輔佐越王殿下,東都混亂,四位留守固然罪不容辭,陳應良的谏言失當之過,也不可不究。”

于世虔吹響了八大門閥向陳喪良反攻的号角,以蜀國公獨孤纂嗣爲代表的關隴門閥權貴官員,當然是馬上跳出來幫腔,異口同聲的指責陳喪良不懂政事,胡亂進谏,蒙蔽聖上,是東都亂局的真正罪魁禍首,罪過還遠在成天窩裏鬥的四大留守之上,也無不懇求隋炀帝重懲陳喪良,以儆效尤。

還好,陳喪良在朝裏還有幾個幫忙說話的人,至少裴矩和衛玄就站出來替陳喪良說了幾句公道話,故意扶持陳喪良當靶子的隋炀帝也很清楚這是關隴門閥的反攻倒算,盡管心中對陳喪良的進谏不當還是有些不爽,但爲了削弱門閥權力故意沒去理會,還又忍不住說了一句,“如果陳愛卿還在東都就好了,有他在,東都賊亂那用得着朕操心?對了,虞愛卿,陳愛卿近日可有奏章送到大興?他去協助樊愛卿平定汾水賊亂,進展如何了?”

“禀陛下,昨天晚上收到的陳熊渠奏章。”負責進抵奏章的内史侍郎虞世基出列,表情十分恭敬的說道:“微臣原本打算剛才就向陛下禀報汾水戰情,但是見陛下心情不好,微臣就沒敢立即進呈。”

聽到虞世基這話,裴矩和衛玄等陳喪良的靠山眼睛一斜,全都知道虞世基肯定要進讒了,關隴門閥的文武官員則全都是眼睛一亮,知道陳喪良肯定要倒黴了,隋炀帝則是大吃一驚,趕緊問道:“怎麽?連陳愛卿都平定不了汾水賊亂?”

“啓禀陛下,汾水戰事請陛下不必擔心。”虞世基也确實是能人,明明是好消息也能使出哀痛的口氣,道:“汾水賊亂已然被陳熊渠平定,敬般陀與柴保昌二賊也已經被斬首正法,但是陳熊渠卻似乎不願退兵,想要留在太原。”

說着,虞世基雙手呈上陳應良用每天三百裏路程送來的奏章,殿中太監把奏章轉遞到了隋炀帝的面前後,看到了陳喪良在奏章中希望留在太原的試探語氣,心情本來就很不好的隋炀帝果然也有些來氣,忍不住惱怒了一句,“樊愛卿的病情尚未痊愈,身邊還需要人照顧?在他眼中,是樊子蓋的病情要緊,還是朕的國事要緊?”

隋炀帝這邊剛露出一條縫,陳喪良的一幫政敵們馬上就象一群蒼蠅一樣撲上來,七嘴八舌的譴責陳喪良隻顧長輩不顧國事,不是一個合格臣子,不可寄以重望,不能托付重任,隋炀帝的臉色也多少有些難看。見情況不妙,還算講點義氣的裴矩也沒了辦法,隻能是硬着頭皮出列,奏道:“陛下,應該是陳熊渠還不知道東都情況……。”

“禀陛下,五百裏加急。”匆匆進殿的太監打斷了裴矩的辯解,将無需虞世基轉遞的五百裏加急奏章舉過頭頂,奏道:“啓禀陛下,兵部剛送來的五百裏加急,是樊留守的奏章。”

“樊愛卿的五百裏加急?太原又出什麽事了?”隋炀帝大吃一驚,因爲隋唐時期的驿報制度規定,除非是十萬火急的軍情大事,否則一般都不允許用五百裏加急,尤其這道五百裏加急還是來自素來穩重的老臣樊子蓋,熟知老頑固性格的隋炀帝當然也更加震驚。

“我們的春天來了?”虞世基、封德彜和于世虔等陳喪良仇敵眼睛更亮了,都已經準備開口爲陳喪良辯解的裴矩也趕緊閉上嘴巴,心中還有些叫苦——賢侄,你可别又出什麽差錯啊。

樊老頑固的五百裏加急被太監急匆匆送到了隋炀帝面前,趕緊拆開封條取出奏章仔細觀看,看着看着,隋炀帝臉上的緊張神情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發自内心的欣慰微笑,然後隋炀帝還難得說了一句笑語,道:“想不到樊愛卿也有假公濟私的時候,這樣的事也用五百裏加急,差點沒吓着朕。”

“敢問陛下,樊尚書在奏章說了什麽?”與樊子蓋交情過命的衛玄好奇問道。

“沒什麽,求朕準許他的孫子回軍東都平定叛亂。”隋炀帝笑笑,言語甚是溫和,笑罵道:“老家夥,也真不會愛惜他自己,陳愛卿聽說東都賊亂久久難平,擔心東都安全,又擔心老家夥的病情,左右爲難,把情況對老家夥說了後,老家夥就馬上讓陳愛卿回師到了靈壁關待命,又用五百裏加急向朕禀報,請求朕答應讓陳愛卿立即回師東都,平定叛亂。還說他一時半會死不了,他那個還算得力的孫子也用不着陪在他身邊,先替朕辦差要緊。”

這次輪到陳喪良的一幹政敵全都閉嘴了,還連樊子蓋濫用五百裏加急的過錯都不敢有半句話提及,衛老頑固也有些默然,半晌才罵道:“老不死,活該沒人送終!還有陳小子,待老夫下次患病的時候,敢不來老夫面前侍侯湯藥,看我怎麽收拾他。”

還是沒有人敢彈劾衛老頑固的當朝失言之罪,隋炀帝還煞有其事的點頭,附和道:“愛卿罵得對,陳愛卿是你和樊愛卿共同爲朕發掘的,他是得象孝順樊愛卿一樣孝順你,不然的話,朕第一個不答應。”

附和完了衛玄,心情大好的隋炀帝又吩咐道:“替朕拟诏,五百裏加急給陳愛卿,準許他回師東都主持平叛。告訴他,最好在朕回到東都前平定賊亂,不然的話,朕可就要追究他的薦人失當之罪了。”

“娘的,早知道會這樣,老夫何必要做惡人?”虞世基心中郁悶暗罵,“現在好了,惡人白做不說,還幫着樊老不死和陳小子更讨皇帝歡心了。”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