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眼神之有一種落寞,也似乎有一種惋惜,将劍迎了上去。
面對李隆基如此狂暴的一招,他知道,除了閃避之外就隻有硬接,他選擇了硬接——他對自己的内力自信得很。
轟隆!
兩劍交織在一起,卻不出金鐵之聲,而是一聲雷霆!
唐朝和李隆基各自退了一步,就着日光下看自己的寶劍,居然毫無損,原來,兩柄寶劍,正堪匹敵。
唐朝這一次迎擊,隻使上了七成功力,畢竟,玄鐵劍雖然鋒利,但是唐朝這樣一個大國皇帝手的劍,肯定是劍極品,他也害怕了李隆基的暗算。
李隆基心詫異到極點,他本以爲自己可以一劍就削斷唐朝的劍,至不濟也要在唐朝的劍身上留下一道長長的口子,但想不到的是,唐朝手的劍,居然和射日寶劍不分軒轾。
唐朝大喜!
玄鐵劍斜斜一指,如一隻靈魚一般夭矯了出去,一種黑沉沉的光華撲向了李隆基。
隻要自己手上的長劍不怕對方的劍,那自己還害怕什麽?
李隆基身形劇震,這個時候,附在唐朝劍身上的反震之力才顯現出來,将他的身形迫得再退了半步。
半步的距離,十分微小,但是對于唐朝這樣的高手來說,卻已經足夠了,他立即将自己的招數“瑞雪紛紛”多使出了十八招,這是李白“金針十八刺”的一個變着。
他此時施展出來,乃是随手創造,并不是刻意爲之。
武功到了高深境界,可以随意創造,一環緊接一環,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之下也能夠奇峰突起,扳轉劣勢,就更不用說唐朝現在還稍微占優。
李隆基退這半步,是正确的。
因爲他要抵消反震之力,不然的話,他勢必會受到強烈的震蕩,渾身氣血一陣不舒服是肯定的,也就難免爲唐朝所趁;不過,他退了這半步,仍然是一個小小的隐患,因爲唐朝立即盯上了他,決定從此處擊破。
選擇他最薄弱的環節,在至剛強之偉岸力量擊潰之,是唐朝在一刹那之間的戰術。
到了他現在的境界,經常帶兵,已經漸漸的明白了武功也可以用兵法的道理,所以漸漸的變得十分可怕。
李隆基迎!
轟隆!
兩人再次接了一招,雙劍相交之時在劍上巨大内力的催動之下,聲音使人振聾聩。
李隆基退了一步。
他感覺到,必須退一步才能使自己免受氣血被震蕩的危險。
化境的高手,最害怕的就是氣血被打散,即使是被打散一刹那之間,也是一個恐怖的事情,畢竟,别人有可能在十分之一個刹那之間殺了你。
化境高手的功力,已經到了一人兼有獅虎之力,而且修煉成暗勁,一拳一腿之下,重逾千斤,即使是再強的高手,也難以承受。
畢竟,武功是武功,神話是神話,《西遊記》裏随手之間可以搬運大山的神通,并不是真正的武功。
人的體力總有個極限,佛門最高境界所說的修成金剛不壞之身,也隻是在對付一般拳腳和棍棒之類,要是用上了玄鐵重劍這樣的利器,照樣一劍之下就是一個窟窿,沒有任何的懸念。
要擊敗李隆基也許并不是很難,但是要将之擒拿或者殺死,卻是一件艱難無比之事,化境高手拼着兩敗龃傷、同歸于盡的打法,極有可能成功。
所以唐朝小心得很,他知道,李隆基有威脅自己的能力。
至此,唐朝的攻勢展開,如狂風暴雨一般向李隆基壓迫了過去,一聲聲刺耳欲破的轟隆撞擊之聲不絕傳來,猶如一聲聲的春雷一聲連着一聲轟擊而下,又如一浪高過一浪的海嘯洶湧而至。
李隆基退,不聽的退避!
到了此時,他真的已經隻剩下招架之功。
因爲,他的任何變化,在唐朝看來,都是小孩子的把戲,根本不能威脅唐朝。
武功最高深的層次就是變化,變化到天馬行空,無迹可尋。
李隆也許是老了,也許是功力不夠,一切變化都在唐朝的洞燭之間,所以這半步一退,現出薄弱,終于被他強橫的進攻所趁,變成劣勢。
在這其間,李隆基數度使用了“圍魏救趙”這樣的險招數,企圖和唐朝同歸于盡,但是唐朝最終選擇了放棄,心冷冷的想:黔驢技窮!
他現在的劍,重九十九斤,又以狂暴的内力作爲根基,一劍一劍宛如天衣一般的攻擊而上,李隆基應付爲難,變化也被牢固的限制住。
等到唐朝将劍實完全使開的時候,方圓一丈之地,都是他的影子,這個時候,他也将自己輕功上的優勢揮了出來,李隆基一切的變化,才自産生,就被他牢固的壓制。
而且,唐朝劍上的壓力,也是激增,似乎内力可以無窮。
其實,唐朝的内力,不可能無窮,隻是非常的渾厚,帶給人一種類似于絕望的感覺。
最初,唐朝得到孫思邈四十年内力的輸送,可謂是驟然迹,然後将全身經脈打通,他因爲是穿越人,掉進滇池而比别人經脈粗大的優勢終于揮了出來,修煉可說是一日千裏,就在短暫的數年之間,他的内力日益渾厚,居然在燕然山達到了化境——無數武人夢寐以求的境界。
所以,他這個時候,單以内力而言,幾乎已經到了天下無敵的地步,連霍商和高仙芝那樣天才的人物,也敗在他的手下,靠的,其實主要的還是内力渾厚而持久。
并且,自從他從史思明手得到玄鐵重劍之後,更是如虎添翼。換了是别人,九十九斤重的兵器,肯定是沉重無比,但是對唐朝而言,卻是再好不過的兵器,既有輕兵器的靈動,又有重兵器的特性。
也就是李隆基這樣的絕世高手,才能抵擋住唐朝的進攻,換了是别人,早已經屍橫就地。
李隆基手上的射日寶劍,鋒利是鋒利,但是重量卻是要比玄鐵重劍輕了一半不止,所以在比拼内力上也頗多吃虧。
兩人現在用的武功,基本都是唐手的正宗武功,而且以随時自創的新招迎敵,世間任何招式都已經被兩人使活了。
好一場大戰!
舍瓦的神色凝重,看着唐朝劍下的李隆基,心忽然升起一種惋惜的感覺,他在想,要是換了自己是李隆基,能不能像他這樣支持到千招以上?
不知道,這個時候,他佩服的不僅僅是唐朝,還有李隆基。這個主掌天下數十年的皇帝,一句話就可以滅掉一個國家的大人物,果然有驚人的智慧,能在如狂風驟雨一般的攻勢下,絲毫不亂,而且自創無數的新招,每每解救自己于必死之境地,果然是個絕世的人物。
至于李白,心情就更複雜了。看到義弟的武功如此厲害,他是高興得很了,尤其使他高興的是,他已經領略了劍術的真谛——變化。
其實,他自己的“金針十八刺”,也就是一種變化的及至,像唐朝這樣摧堅執銳,簡捷樸實的進攻,其實也是一種變化,那是變化到了最高層次,已經不需要過多的變化的變化,是劍術的高深境界。
但是,内功沒有達到相當雄厚的地步,是無法施展出這一變化的,因爲,如果是那樣的話,别人的變化早已經打亂了你的進攻,不可能讓你從容的施展進攻。
可唐朝不是。
他現在的變化是天馬行空的,以古拙而簡捷作爲基準,然後以天下絕頂的輕功作爲變化的根基,但輔以随時變化的可能,使得李隆基越是到後來,越是不敢輕易施展同歸于盡的打法,畢竟,魚死了,還沒有破,不是他的最佳選擇。
到了這個時候,李隆基心也清楚——我的确不是唐朝的對手。
不過,這個時候一個問題困擾住了他:我究竟是壯烈的戰死在長安,還是退回長安?
高力士很焦急,他一直在等出手的機會,他夾雜在親衛營之,用頭盔遮掩住了自己光潔的面容,他這個時候也已經看出來了,李隆基的确不是唐朝的對手。
唐朝現在是在找機會,找一個可以将李隆基殺死而自己毫無傷的機會。
但是,就算唐朝的武功比李隆基高出不少,但是要完勝,卻也并非易事。
馬正章和魚朝恩心都是惴惴,心想,那天在骊山,幸好我們隻是虛晃了幾招就敗退了,不然,要是被唐朝包圍了,那可是大大的危險。
李隆基終于敗退,真正的敗退,他的身法雖然快,但是唐朝更快,開始追逐他了。
這樣一個時候,唐朝手的劍似乎是一把魔劍,劍上的力道使李龍基每硬接一次都感覺到手腕酸麻。
李隆基的内力本來渾厚無比,但是到了現在,還是有一種衰竭的迹象。
他必須保留自己的體力。
這是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李隆基忽然長吸一口氣:“快救朕!”
他終于很丢臉的怒了命令,他知道,再不求救,自己将被唐朝當場擊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