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畢竟太平軍的整體戰鬥比印軍強出很多,而且人數上占有絕對的優勢,所以,這一輪毫不留任何餘地的狠殺讓印軍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
半個時辰不到,印軍已經付出了十多萬人的代價,這哪裏是普通的厮殺,完全是不計一切的屠殺,太平軍對印軍的屠殺。
不過,這樣的屠殺卻在情理之中,因爲這是這一場印中之戰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當然,也不是說沒有辦法阻止這樣的屠殺,那就是徹底放棄,舉手投降,但是,這卻是印軍以及他背後的宗主國,英國所絕不能容忍的。
所以,這最後的結果的隻能是戰,而戰的結果就是死人,死很多的人。
因果循環,一環扣一環,就是如此的奇妙。
而交戰雙方在死傷累累的情況下,不,應該說印軍在死傷累累的情況下,仍然沒有放棄,他們還是在拼命抵抗,但抵抗的強度已經弱了很多,一來,人數上的減少直接造成了戰鬥力上的減弱,二來,太平軍手段之雷厲風行,以及他們不留任何餘地的狠殺,讓印軍逐漸開始膽寒,這對印軍整體的士氣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間接地讓印軍的戰鬥力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
此消彼長之下,太平軍占據的上風越來越明顯,而按照這種情況,恐怕要不了多久,他們将這五十一萬印軍全殲于此也并非不可能,這不是夢。
而印軍此時卻并不好受,他們現在是盡量能撐多一刻便是一刻,因爲他們現在已經沒有太多的力氣來考慮太多其它的事情,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活着。
所以,有些時候,求生的**往往能夠勝過力量本身,這種信念最能激發的是身體的本能,而本能一被激發,那最後的力量展示就能更加的持久。
随着戰鬥的更加深入,印軍現在也許唯一剩下的就是由這種潛能激發的本能力量了。
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印軍已經支持不了太久了,因爲他們将潛能都發揮了出來,那還能堅持多久呢?
太平軍顯然對印軍的變化是一清二楚的,他們一直以自身強絕的戰鬥力對印軍施加着巨大的壓力,他們就是要用這種壓力來壓垮印軍。
也許再過多一個時辰,戰鬥就要結束,太平軍将在這場大戰中取得完勝,這對太平軍來說,那就是最完美的結果,而現時的一切都在朝着這個結果發展。
而現在是戰鬥最爲關鍵的時候,印軍已現出強驽之末的迹象,如果印軍中一旦有誰最先開始頂不住,那他就會是觸倒多米諾骨牌的第一根稻草,緊接着,所有一切便将會化爲烏有。
因爲,緊張的神經一旦崩潰,那恐懼會象瘟疫一般迅速地傳染,直接摧毀印軍的最後一絲信念。
也許這場伏擊戰一開始,結果就已經注定,以強打弱,還是伏擊,除非有奇迹發生,否則,那結果将會是闆上釘釘,不可改變。
而事實的發展也正如這種預測一般,正朝着那預知的結果邁進。
但阿裏汗和辛格卻不願就此認輸,他們指揮印軍拼命防守,以求能拖一刻就是一刻。
況且,他們對當前局勢的嚴重性看得是非常清楚的,心中雖緊,但一股求生的信念卻讓他們不敢随意放棄。
除此之外,他們心中還有着那麽一道執念。
他們相信,蒙哥馬利一世與華萊士所率的英軍一定會在某個時刻趕來,而隻要英軍一來,與他們内外夾攻,也許局勢就會大不一樣,盡管不敢奢望能扭轉敗局,但英軍如能助他們一臂之力,想必最後逃出生天也并非是沒有可能。
而正是有這股執念在,阿裏汗和辛格這才會率領印軍苦苦支撐。
他們同時也在心中焦急地祈禱英軍要早點來到才好。
而沒有任何情感的屠殺仍在繼續,上了戰場,每一個人,那都不再會是帶有感情的動物,而是變成了一台機器,一台殺人的機器。
戰争的冷酷往往會将人内心深處最冰冷的情感展現的淋漓盡緻。
搏命仍在繼續,屠殺仍在繼續,反抗仍然存在,不到最後一刻,雙方都不想放棄。
喊殺聲仍然是震耳欲聾,屍體如被收割的稻草般倒下了一地,鮮血已将大地染紅,這一切伴随着那些傷者的哀鳴聲,讓戰場似乎變成了幽冥地獄一般。
歡迎來到人間的煉獄,這就是這場戰鬥最真實的寫照。
時間過得很快,那預定的一個時辰将至,一切都将會有結果。
阿裏汗和辛格很心焦,他們一直苦等的英軍這最後一根稻草直到現在卻仍是無影蹤,恐怕真的懸了。
"首相大人,事已危急,怎麽辦?"辛格急躁地道。
辛格内心的焦急可想而知。
他與阿裏汗都是将左手握着指揮刀的刀柄,手上青筋突起,一副随時準備戰鬥的樣子,在他們的面前,恢宏的戰鬥場面是一覽無遺。
而他們的随身衛隊此刻也正警惕地四處警戒,他們随時準備爲保護阿裏汗和辛格而戰鬥。
辛格,印度軍方的頭号人物。
此人不過四十出頭,但他的臉上很明顯地寫着精明強悍幾個字,明眼人隻要一看,都知道這人不簡單,一句話,這是個精明雖外露但心思深沉的人,而且更爲關鍵的是,此人武藝高強,軍事素養也是超過一般人,被印度軍政界奉爲印度國内最出色的軍事天才。
更爲重要的一點是,他忠心于英國人,他甘願爲奴,誓死效忠于那英國女王。
這也爲他赢得了主子的賞識,而英國人也需要這樣的人也爲他們控制印度殖民地軍隊,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而有了英國人的支持,辛格在印度軍政界的地位更是變得穩如泰山。
如果說什麽叫識實務,辛格這就是叫識實力。
總之一點,辛格此人不簡單。
而更不簡單的是,阿裏汗也是辛格舉薦的人。
阿裏汗,印度首相。
此人一看便知是個白面書生,但内心的城府很深,他是辛格舉薦之人,一切都唯辛格馬首是瞻,更有傳言,阿裏汗在沒成首相之前,本就是辛格的心腹謀士來的。
總之,這兩人的關系很一般。
或許,辛格并不象表現上看起來那麽簡單,他是所謀者大。
但是,不管這二人是如何的與衆不同,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他們都是英國人手下的棋子,一切都操探在英國人的手中,英國人說要他們圓,他們就得圓,英國人如要想扁,他們絕對不敢成方形,因爲,他們是奴才,英國人才是真正的主人。
而這算不算是印度人的悲哀呢?
也許印度人覺得這不算什麽,他們反而很享受呢,誰知道!
而阿裏汗見辛格相詢,本來一直關注着戰場形勢的他立即便變得恭敬起來,隻見他略微欠欠身,恭敬地道:"司令官大人,我軍已被太平軍合圍,如想單憑我們自身的力量取得突破,那恐怕是非常難,唯一的指望可能隻有英軍了。"
說完,他歎了一口氣。
而辛格明知道是這種結果,但聽了這話,他還是有點失望。
是啊,他們得靠英國人,但英國人現在在哪呢?
辛格同樣隻能在心中長歎一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