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定了南洋的相關事務之後,黃旭便班師回朝。
一路上,他歸心似箭,恨不能插翅飛到家,于是,他如此這般地快馬加鞭,不多日,便已至京師。
回至京師,黃旭見到妻兒,滿腔的溫情霎時間便流遍全身,多日來的疲憊頓時緩解了不少。
此後的一段日子裏,黃旭完全将朝政丢給了幾位軍機大臣,他自己則過着不問事世,與妻兒同樂的日子,真是不亦樂乎哉。
而這樣與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讓黃旭的心很踏實,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他也很享受這種時光,以前,他總是對自己的兩位嬌妻說,如果他們老了,他将攜着她們的手一起歸隐山林,談詩論畫,過神仙眷侶一般的生活,而現在他們過的就是這樣的日子啊,也算是提前感受一把吧。
他真希望這樣的時光可以慢點走。
不過可惜的是,這種日子對現在的黃旭來說,那隻能是一種奢望。
這不,他才沒安甯幾天,便有内閣的急件到,說是幾位軍機有機密要事要奏報皇上。
黃旭心中很惱火,很想罵娘,他才安靜了幾天,就又有煩心事找上門了,他有些時候真想罵罵這幾位心腹重臣,爲什麽他們就不能讓自己偷得浮生幾日閑呢,總是有事來煩他。
不過,轉頭一想,他也釋懷了,如果不是有天大的事,這些個心腹也不會跑到這裏來找他,一定是有大事發生,他們才會這麽急,而說穿了,大家都是爲國爲民,可以理解,也應該互相諒解。
所以,黃旭偷閑的日子隻能提前結束。
在他回到東暖閣的時候,幾位軍機大臣已經恭候多時了。
于是,黃旭便直接問是什麽事。
幾位心腹大臣交流了一下眼神,這才由趙小鋒将事情的梗概粗略地說了說。
原來是印度人在邊界鬧事。
印度?黃旭一聽是印度,立刻便提高了警惕,在黃旭的印象中,印度雖然算不上是什麽強國,但它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國,其非南洋可比,僅僅是其所擁有的那幾千年的曆史文化内涵,也不是南洋這樣的小地方可以相提并論的,況且,其國土面積遼闊,人口衆多,潛能相當可怕。
而不光是這些,印度還有一個讓人非常忌憚的地方,那就是她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宗主國,英國,一個世界級的霸主,而英國一直将印度當做自己的後花園和财富的主要來源地,所以,爲了保護這些權力,英國在印度一直駐有重兵,當然,英國在印度的駐軍實力遠非八國聯軍時期的那部分駐華英軍可比,駐印英軍的實力強大很多。
所以,與印度開戰就等同于是與英國全面開戰,就等同于挑戰這個日不落帝國在世界上的霸權,這一定是英國不能接受的,所以,中華帝國在準備與印度開戰之前,也要在心理上以及其它方面做好與英帝國開戰的準備,這是必須的。
當然,印度殖民政府本身也不可小觑,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況且這不隻是一頭駱駝,而是一頭大象,而且噸位還不小,實在是需要引起重視。
雖然印度暫時還沒有自治權,而且還被置于英吉利的統治之下,是名乎其實的殖民地,但一個不争的事實卻是,印度的國土面積很大,共計有十三個行省之多,人口衆多,資源也較爲豐富,本身又擋要沖之地,而且緊靠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真讓她有一天翻了身,恐怕中華都很難再将其制住。
所以,現在必須趁其尚在暈睡的時候,搞定她。
正是基于這種種因素,黃旭與衆軍機經過了反複的協商,論證,最後決定,對印作戰。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也是非同一般的決定,如果能順利地拿下印度,就等于是将整個東方都納入了中華帝國的控制範圍之内。
那麽,黃旭的世界帝國夢也同樣會向前邁出最爲堅實的一步。
當然,如果失敗了,那黃旭的世界強國夢也将會面臨很大的打擊。
所以,此戰是不戰則已,戰則要勝,而且是必勝,而黃旭與他的兄弟臣屬們都堅信,中華必勝!
而高層的決定一旦做出,強大的國家機器便随之高效地運轉起來。
情報的收集,兵員的征集,戰争資金的劃撥,戰争物資的儲備,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着,畢竟這一次面對的對手不同,很可能将要面臨一場持久戰,所以,不得不做充分的準備。
況且,印度殖民地聯軍雖然實力不強,但畢竟人數衆多,實是不可小觑,而更重要的是,印度還駐紮着二十幾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英軍,雖然跟龐大的中國軍隊比起來,人數不算多,但威脅卻很大,它才是中華對印作戰時最主要,也是最強大的對手。
而這一切都表明,這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對手,一切都得小心從事。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印度屬于英吉利的領地,對印作戰,也就是對英作戰,而對英作戰,黃旭喜歡,在黃旭心裏面,沒有什麽比擊敗英國這個世界霸主更讓他感興趣的事了。
而思想統一之後,接下來便是實際的軍事部署。
太平軍此次幾乎是傾巢而出,除留下一部分力量在各處鎮守之外,其它可以調動的機動力量全都調出。
黃旭初步預定的攻擊路線是分兩路出擊。
一路由新疆進入印度,稱爲西路軍,主将-田小二,副将-東方不惑,随軍将領有崔敏,保平安,呂擎天,餘一龍,段一虎,李秀成,陳玉成,羅大綱,李世賢,韋俊,林鳳祥,李開芳,随軍軍師,諸葛吹燈,總計兵力爲五十萬。
田小二與東方不惑在對朝作戰之後,已經分别升任兵種司令官與副司令官的軍階,而田小二這司令官的軍階與保平安這位步兵司令官的軍階已經基本相當,這次黃旭讓二人單獨指揮一路大軍,顯然是對二人的又一次考驗。
另一路則是取道緬甸進入印度,稱爲東路軍,主将-曾國藩,副将-左宗棠,随軍将領有胡林翼,羅澤南,彭玉麟,曾國華,曾國荃,曾三,李元度,駱秉章,劉坤一,江忠源,胡四兒,随軍軍師-李鴻章,同樣是領軍五十萬。
而此次大軍的編制,黃旭又采納了曾國藩的意見,從太平軍的十二個主力軍團分别抽調了最精銳的力量,然後進行了混編,基本上打亂了原有的軍團編制,采取了新的編制,以此平衡大軍的戰鬥力,而各軍的軍團長與副軍團等主将也是根據戰時的需要進行臨時調配,在實戰時并非一定是統率自己原所屬軍團的将士,這樣一來,有利于主帥直接指揮大兵團作戰。
總之,此次是一次新的嘗試。
而兩路大軍預計齊頭并進,最後預定于會師印度首都新德裏。
另外,爲保萬無一失,黃旭還調動了預備役,總計兵力爲五十萬人,主帥由他親自擔當,副将-盧博,餘震東,關唐,随軍将領有楊宜清,朱衣點,傅忠信,軍務參贊,趙小鋒。
除了這些安排之外,黃旭還做了一些其它的任命,比如,王小勇任京師留守,劉玉華與姚大洪任後勤總調度,負責所有一應該糧草,軍事物資的調撥與安排。
總之,前前後後,黃旭做足了準備。
而總體算來,此次大戰,太平軍共計調動兵力約150萬,幾乎調動了可以調動的全部機動兵力。
黃旭與他的智囊們是打算畢其功于一役,準備以橫掃千鈞的态勢,一舉攻占印度。
而大軍在做好準備之後,便分頭出發,按部署分批進入印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