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的話一落,酒樓大堂這麽大,有那麽多人,卻一下變得鴉雀無聲。
任何人聽到這理由,第一個反應是國公爺打仗隻是爲了爽,怎麽感覺像是玩場遊戲而已;第二個感覺,是對于國公爺說要去種田,覺得非常得不可思議。
最後,一群人隻能歎國公爺真是軍神,打仗已到了玩遊戲的境界。
甚至有消息靈通的人,又開始爆料說興國公收的四個侄兒,都立下大功,年紀輕輕就已經是遊擊将軍了。大明在未來說不定還能出四個媲美霍去病的少年俊傑,由此可見興國公的厲害。
接着一夥人又開始猜測起國公爺是去哪裏種田,種得是什麽田。關于這點,沒有一個人能說服别人來贊同自己的觀點。由此,國公爺種田成爲京師百姓的一個謎。
其實鍾進衛所說得種田,并不是真的種田。這隻是後世一個網絡術語,意思是以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内政經營爲主。
說起來也是,現在北方已經沒有大明的敵手,而東南亞暫時還鞭長莫及,需要等水師組建完成之後。北美則是要修建大型補給點,這樣才能大規模前往北美。
因此,在這段時間内,鍾進衛的精力集中在種田上是最合适的。
要說累的話,從凱旋回京之後,京營提督已經變成一個差不多的閑職,不會再有多累。
原本崇祯皇帝的意思,也是讓鍾進衛繼續挂着。因爲那麽多公侯伯爵中,要說最相信的人,非鍾進衛莫屬。
但鍾進衛本人卻不想再挂,說是給新人機會,并向崇祯皇帝推薦了曹文诏。
對于曹文诏,崇祯皇帝也是印象深刻。當初去勤王軍臨時校場,征集出塞的将士。曹文诏就站了出來,是當時級别最高的将領。能夠響應自己的要求,舍生忘死地前往塞外,并擒回達爾罕王。論忠心、論本事,曹文诏都是夠格的。
因此,鍾進衛推薦了之後,崇祯皇帝考慮再三,就同意了他這個推薦。
雖然鍾進衛卸任了京營提督一職,但他的任務卻還是非常重的。因爲目前大明表面上好像開始欣欣向榮,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未來前進。但實際上,卻潛伏着巨大的危機,這個危機就是糧食危機。
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解決溫飽問題,如果溫飽都出現問題了,其他所有的事情一切免談。
什麽各地修水泥路,什麽辦免費幼學,什麽邊軍改制,什麽修建大型補給點等等,全部玩完。
在原本的曆史上,崇祯五年的時候,大明已經發生大面積饑荒了。可現在,因爲鍾進衛的出現,這種大面積的饑荒沒有出現,死于饑餓的人很少。
雖然維持着這種局面,卻也消耗了爲數不多的糧食。接下來幾年可以很确定,災荒會不斷地持續下去。
如果糧食問題不解決,至少如果不比原本曆史要多糧食的話,就算鍾進衛有通天的本領,最終曆史還會走上老路,即出現大面積的流賊,大明國内将亂成一團。
真到了那個時候,就會出現鍾進衛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發生,就是朝廷不得不絞殺饑民所組成的流賊。
因此,鍾進衛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力以赴,用各種手段提高大明的糧食産量和儲備等等,反正目的就是一個,不要餓死一個大明百姓。
至于其他事情,他也有參與,但重心暫時并不在那些事情上面。
比如修建大型補給點,現在已經派出工匠前往釜山、海參崴和北海道,除釜山是會雇傭朝鮮百姓之外,海參崴和北海道将會押解建虜戰俘前去修建。
因爲建虜戰俘夠多,因此朝廷已決策,同時還要開始修建堪察加半島和阿留申群島上的補給點。
剩下的建虜戰俘将會暫時安置在鞍山挖鐵礦,等待下一批補給點的修建。
至于那些罪囚,按罪行輕重,發往遠近各個補給點做一些輕點的活計。刑期滿了之後,便會釋放回國。
此時的鍾進衛,剛剛從紫禁城出來,在去皇家研究院的路上。
他的帶刀護衛,已經增加到了十人,東廠調過來的番役,更是達到了二十人,仍然是顧百川和王鵬爲首。
一行人全都騎着馬,浩浩蕩蕩地走在街上。隻要是京師的百姓,雖然他們很多人沒有見過鍾進衛,卻也能從服飾上猜出爲首的那位,是他們尊敬的興國公。因爲隻有鍾進衛的護衛中,才有東廠番役。
沒人敢打擾國公爺,都及時避到了一邊,然後用尊敬的眼神目送國公爺遠去。
鍾進衛對于京師百姓對他的感覺,也有所察覺。正因爲這樣,他看着街道上的繁華,心中的壓力就更大了。
這表面的繁榮,到底能不能持續,發展成爲真正的繁榮,一切都在糧食這個問題能否解決。
鍾進衛帶着期望,來到了研究院。也不用門衛通報,直接熟門熟路地找上了微伯宋應星。
在宋應星的詫異和驚喜之色中,未等他上前參見,鍾進衛就已經先問了:“長庚,去年交代的那些農作物,情況怎麽樣了?”
宋應星一聽,就知道興國公是指蕃薯、玉米和土豆。他見興國公如此着急這事,就連忙禀告道:“國公,在京師及其附近幾個省份試種的産量,都不是很如意。不過每種都有一些差别。”
簡單說了一下,緩了緩興國公迫切的心情,宋應星就先請鍾進衛上座。光站那,就顯得太不禮貌了。
鍾進衛也無所謂,直接往上座一坐,然後就擡頭看着站自己面前的宋應星,示意他繼續說。
“國公,蕃薯好像是怕冷,因此北方試驗的結果很不理想。不過根據國公的建議,在農田和荒地上都進行了試種,發現産量差不多。也就是說,蕃薯也可以種在荒地上,可以不占原有農田。隻是産量太低,還需要不斷改良品種才行。”
鍾進衛聽得點點頭,馬上指示道:“你接下來要盡量選取那些不太怕冷的品種,朝廷準備往遼東大面積種植,能收獲多少算多少。”